中国留法第一人(上)
2012-04-29
高远,旅法音乐家、艺术评论家、作家、教授。留学于法国国立音乐学院,获法国政府奖学金、法国亚洲中心奖学金,享有法国国际艺术城专家工作室。
2012年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起人之一李石曾先生赴法留学创业110周年。李石曾先生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是国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而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李石曾了。
李石曾,名煜瀛,字石曾,自号扩武,河北高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父亲李鸿藻,任过同治皇帝的老师,工部、兵部、礼部、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是显赫一时的晚清重臣。李石曾3岁时曾随父亲入宫觐见慈禧太后,跪拜进退,礼仪得体,深得慈禧太后的欢心。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少年李石曾感到要发奋图强,必先学习西方科技、改革制度。他动了留学之念,便以世交晚辈的身份向当政的李鸿章征询意见,得到李的赞许和鼓励。
1902年,李石曾以随员身份跟随出使法国的钦差大臣孙宝琦来到法国,成为第一位中国留法学生,同行的还有张静江和夏坚仲。李石曾原计划学习军事,因身高体重不达标而改学农科,之后又在著名的巴斯德(Pasteur)研究所、巴黎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等科。
按说,李石曾以父荫,已具功名前程,留洋学成回国之后又有朝野旧关系,可以顺理成章直接做官,但他立志做事不做官,1905年在巴黎发起“进德会”,提倡不为官、不置私产,开一时风气之先,且终生恪守不移。他不仅放弃为官坦途,而且结交当时的进步人士,如蔡元培、吴稚晖、张静江等人。1907年,李石曾结识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孙称李为友,不以会员待之”。
李石曾学农,对大豆深有研究,用法文编著《大豆》一书,轰动一时,引起了西人对豆制品的兴趣。当时法国牛奶供应短缺,他便设法将国人生活中的宝贵食品豆腐介绍到西方,并邀同窗乡友齐笠山在巴黎创设了一家豆腐公司。为使当地人领略“无味道的豆腐”的真味,他破天荒地在巴黎蒙帕纳斯大街创设了法国第一家中国餐馆,名为“中华饭店 ”。
191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外侵内斗的动荡时期,华北、江浙、闽粤等地的民众为了活命,漂洋过海来到欧洲。而由于没有任何保护协议,这些人只能去卖苦力,备受欺凌。李石曾一面安排乡亲做工,一面又通过私人关系使中国政府与欧洲各国会签订有关协议,为民众争取到最基本的权益。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李石曾认为要建立一个新国家、新社会,第一要务就是培养人才。他凭个人在法国的人际关系,于1912年与吴玉章在北京发起成立“留法俭学会”,这是后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早的促进者。学会“以节俭费用,为推广留学之方法;以劳动朴素,养成勤洁之性质”,“造成新社会、新国民”。他热心为青少年的留学出钱出力,向各界筹募,并常到法国为留学生安排工作和选择学校课程。
1914年,李石曾根据自己的体会和对当年留法学生的观察,总结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口号。1915年,他在巴黎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与法国热心教育的班乐卫、穆岱等人以及中国教育界人士蔡元培、吴稚晖等分别在里昂、北京等地设立分社,欲吸引中国有志无力的志士青年来法留学。
“勤以做工、俭以求学。”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从此开始,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和百年留法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