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圈的“地沟油”

2012-04-29陈明

读者欣赏 2012年2期
关键词:头衔名片弟子

陈明

在艺术市场如此红火的当下,艺术圈中也出现了可怕的“地沟油”,而且日益蔓延。不少人用虚假名片、虚假价格、虚假故事,将自己伪装成“大师”、“国宝”级人物,沽名钓誉,欺骗藏家,误导视听,严重干扰了艺术市场的秩序,成为恶俗艺术的标签。

“地沟油”大师

我在美术馆工作,经常有热心的朋友向我推荐艺术家,其中自然有才艺出众者,但也常碰到“地沟油”性质的“艺术家”。

“地沟油”自然需要漂亮的包装,他们往往拥有炫目的头衔,如什么院长、会长、主席之类,但如果细细去查其所谓的画院、协会,大多来路可疑。笔者还曾遇见一位自称在美术词典中排名高于某艺术大师的某院长,其实这种词典排名和院长名头都是可以买的。笔者曾收到过一张令人喷饭的名片,上面介绍道:“徐悲鸿弟子之近邻,自幼得其指教。”这人属于非常老实的,他似乎不知道现在已经出现了一门新生意,专门为“地沟油”跑江湖提供漂亮头衔、奖项以及著录等,要价不高,效果好。因为老板们甚至一些领导对艺术界的情况并不太了解,往往靠艺术家的头衔作判断。我曾在某市一个字画销售会展上见一富豪给随从交代:“你去把有国家一级美术师、美协副主席、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会员以上头衔的画家的作品价格给我打听一下。”难怪现在某些画家名片印满了各种头衔,以至于名片是三折的,像奏折似的。还有人觉得那些“地沟油”头衔不“给力”,索性冒充正规艺术机构。我“有幸”见过一自称中国美协理事者。因我觉得中国美协理事就算画得再不济也不至于如此,于是托人去查,结果查无此人。

“地沟油”大师自有其独到之处,可能令真正的艺术大师都自叹弗如。参加笔会时,他们出场前呼后拥。我曾见一“大师”在全场人满时最后光临,直奔已有先遣弟子守住的一张位居大厅中央的主桌。美女弟子左右磨墨铺纸。他迟迟不开笔,左顾右盼,喷云吐雾,做思考状,吊足观者胃口。正当众人懈怠时,此人大喝一声,一支大笔吸足了墨彩,重重地朝纸上挥洒下去,观者中弟子的惊呼声又连成有序的互动。

一番折腾后,大师突然将笔洒脱地扔进大水盂,溅起一片黑透的污水。他面露满足状,对众男弟子喝道:“去把那些活儿干完!”众弟子立刻齐刷刷地一字排开,在那八尺宣纸上捣鼓出一张“江山如画”来。

女弟子们则开始在观众群中宣传:“大师的作品要X万元一平方尺,供不应求,拍卖更要到十几万元一平方尺”。有负责拍照的弟子,见领导离大师近了,赶紧猛拍一气。在女弟子散了一通名片后,几个商人模样的黑壮汉上前,或争相与大师合影,或低声向女弟子询价。

“地沟油”收藏家

“地沟油”在收藏界同样盛行。

曾见网上某人把马未都的藏品说得一钱不值,而且听上去理论深厚、言之凿凿。于是,我忍不住去搜索这位高人的藏品,期待一番惊艳。不料不看则罢,一看大失所望,到底是些什么货色就不必详说了。

这些收藏家“珍藏”的大多是“国宝”。红山或良渚文化古玉、商周青铜、唐朝秘色瓷、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明清官窑等稀世之珍最受青睐。

他们不仅藏品惊人,“理论造诣”也惊人。其似是而非的理论常常把真正内行的专家也说得不知如何应对,譬如他可以把某种文物的化学成分倒背如流,让人不得不佩服其“专业”。

他们中间有的人还摇身一变成了“鉴定家”,对市场上制假贩假现象表现得深恶痛绝,乐于传播其鉴别真伪的秘诀。这些秘诀最后引导人们发现他们手里的才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

他们最不能容忍别人质疑自己的藏品。一旦有人质疑,他们就立即群起攻之,将“伪专家”、“学霸”等大帽子甩过去。文博界的专家们见到他们就害怕,很少有人愿意插手他们的是非—惹不起啊。

藏品越糟糕,故事越精彩。收藏界的“地沟油”都有精彩的故事。他们会为自己的收藏讲出《基度山伯爵》似的故事,让一些不明就里的媒体记者以为撞上了大新闻。媒体上经常可以见到有关他们或者他们藏品的报道。他们勤于结交名流、领导,乐于拍照留影,以增光环。

“地沟油”性质的收藏家,还得由“地沟油”性质的鉴定家来配合。最为著名的事件就是“泰斗”级文物鉴定家集体将滑头商人收藏的“金缕玉衣”鉴定为“出土真品”,估价24亿元。

艺术圈的“地沟油”沽名牟利,让投资人受损失还在其次,更严重的是,由于其登龙有术,这些人的名利双收会误导社会公众对艺术的理解,误导公众把这些品位低下、技艺拙劣的“行货”当做真正的艺术品,把江湖卖艺耍把式的做派当做是大师风范。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力量被忽视,真正艺术家的价值被亵渎,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损失。

猜你喜欢

头衔名片弟子
包头的名片
包包,也可以是你的名片
我家的环保名片
破除教师头衔功利化倾向需“名”“利”分开
废除多余头衔
做人要自强
有教授头衔的长征老战士成仿吾
弟子规
不会丢的创意名片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