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无语”到“我语”

2012-04-29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力学课题

陈 芳

陈芳:倾听儿童,让语文课堂弥散诗意童年的情怀

2010年4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力学园中的迎春花开得格外旺盛,这儿一丛,那儿一簇,金黄的小花星星点点,就像孩子们那天真无邪、充满希望的笑脸。力学园中的老师们也格外激动,因为研究了近五年的学校主课题“力学理念下的研究性课堂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建构”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将整理、撰写、正式出版一本《研究性课堂实践论》,写作的重任和出书的喜悦就像鼓鼓的花苞,让人紧张而又期待。书稿框架基本形成,我承担了“研究性课堂中的儿童”这一章节的写作。可一动笔,我才发现自己尽管熟悉儿童,但真要系统写书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只能从自己的经验入手,开始慢慢整理。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写出了一万多字的初稿。当我拿出初稿,和专家第一次对话时,专家微微蹙眉,给我的评价是“视点比较散乱,研究性课堂中的儿童特点看起来很平常,并没有体现你们学校独有的儿童观和课堂观。还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儿童,要把日常的经验提升至理性的思考。”看着被推翻的那一摞书稿,我“无语”了。

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中,我和教育书店的老板成了好友,我购回了二十多本书,阅读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卢梭的《爱弥儿》,还包括刘晓东的《儿童教育新论》,朱自强的《儿童文学概论》等等书籍。从几十万字、几百万字的书籍中进行了广泛的摘录,并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当我将这样写成的二稿,小心翼翼地捧着与专家对话时,我开始能如数家珍地说出许许多多的名人以及他们关于儿童的认识和观点。还记得成尚荣先生当时笑着表扬我说:“进步比较大,看来读了一些书,但你心中的儿童观是什么?研究性课堂中的儿童有什么特质?你们研究性课堂中的儿童是怎样成长的?”这一连串的“什么”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名家、大家的观点如此经典,如此精炼,但我囫囵吞枣,已经被他们淹没了。这一次,我发现自己走向了“失语”。

时至深秋,窗外的梧桐叶已然在空中起舞,孩童们追逐着黄叶在嬉戏着,我在静静地凝望着他们,他们如何走进我的笔端,我陷入了又一次的沉思。渐渐地,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些课堂中喜爱插嘴的孩子;那些拿着调查问卷寻找采访对象的孩子;那些能写出“大小力学”般优秀文章的孩子,他们都是有属于力学文化特质的孩子。我的目光变得清晰起来。我努力描述他们成长的状态,根据平时对儿童的具体了解和感性认识,用我的语言,描述和提炼研究性课堂中儿童的特点,“儿童是天性自由的探究者,是一种无限的可能性,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研究性课堂中儿童的成长是一种快乐的状态……”再次伏案,审视文稿、整理提纲,再到逐渐理性地分析,我终于从“无语”走向了“我语”,这是我写书过程中最大的突破和超越。从这以后,我真正走上了“我的”研究之路。

如今,我校的“十一五”市级规划课题《简单语文 快乐语文 开放语文》和区级优秀课题《以品力研,童心品文——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语文研究性课堂的研究》,都顺利结题。这五年中,我们一步步攀登,经历了畏怯课题研究、走近课题研究、相融课题研究的过程。如今课题研究已经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力学园中的教师研究热情高涨,他们不再满足于“守株待兔”式的研究,而是努力寻找“个人课题”。王黎老师研究《阅读研究性课堂的建设与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沈琳老师研究《用变式教学建构小学生阅读的一般能力》……全校49位语文老师人人有课题,我也用自己的研究方式不断感染周围的老师,消除他们的顾虑,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研究点和合适的研究方法,形成“我的”话语体系,写出“我的”研究论文,走上自觉的“我的”研究之路。

(陈芳,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24)

猜你喜欢

研究性力学课题
力学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力学 等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