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真研究的成果

2012-04-29李庆

古典文学知识 2012年2期
关键词:小松三国演义水浒传

李庆

近日出版的小松谦先生的《四大奇书研究》(小松谦著《四大奇书研究》,日本汲古书院2010年版),是他多年认真研究的成果,是近年小说研究中一本很有特色的著作。这里的“四大奇书”指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关于这四部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和成书过程等问题,至今学界说法不一。小松从以下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1.现在的小说,和以前传世的戏曲、话本的关系;2.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色和当时的社会氛围;3.小说人物的话语所反映的社会思潮;4.小说版本的校勘对照等等方面加以探讨,对于各书的成书时期和过程,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这在对《水浒传》的论说中,显得尤为突出。《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比较复杂,现存的版本,就繁简之分,有百二十回本,百回本,七十回本等的“繁本”;又有百十回、百十五回本等等的所谓“简本”。各个相同回数的本子,还有不同的刻本。交叉纠结,诸说纷纭。

在此书中,作者通过对具体词语使用频率变化的全面统计,对特定词语进行定量分析,做了比较实证的探讨。

作者关注的词语,主要是具有特征的人称代词“俺”(包括俺们),“吾”、“我等”、“汝”;指示代词“这般”、“凭地”、“这等”;疑问词“怎地”、“怎生”、“做甚么”等。小松和他的学生,对这些词语,按章节统计,列成表格,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比如,“俺”,在百回本中,第一回到第二十回,出现了137次;二十一回到三十五回出现5次;三十六回到六十回出现53次,六十一回到七十回,出现了14次,从七十一到一百回,却又出现了116次。产生了明显的波动,这在一个作者的作品中,是很难想象的(上述数字,是笔者根据原书第189—182页表格所列数据汇总。这部分的表格,由小松谦和高野阳子共著)。

其他如“这般”、“怎地”的出现,也出现了类似的波动变化。

通过这样的客观统计,作者再以此和前面根据小说资料的来源、思想、形象分析的推断进行对照。作为研究的结果,作者认为,《水浒传》全书的形成,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无论从形式方面,还是语汇方面来看,《水浒传》的前半和后半载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虽说要明确地划出它们的结线尚为困难,但是可以说,到第三十五回,有着第一次的变化,以第六十回为界线,产生了大幅度的变化,第七十一回以降,性质完全变化了。”

如果说,《水浒传》七十一回前后有区别,前人已经说过的话(见何心《水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又参见日本高岛俊男《水浒传的世界》,日本大修馆书店1987年版。拙著《日本汉学史》第五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那么上述进一步的区分,可以说颇有新意。当然,这样的结果或许还有进一步探讨和论说的余地,比如前三十五回中,为何以二十回为界,前后有明显区别的痕迹?七十一回以后,是否还可再区别?这都是研究者以后可再思考的,然而这里至少使问题又前进了一步,指出了书中内在的矛盾点。作者的成果,令人钦佩。

其他对《三国演义》、《西游记》的不同版本,也都有类似的统计,不赘。

这四部小说,虽说成书的具体时间,学术界还有争论,但其定型流传,在社会上造成影响的时期,是在明代。这一点殆无大的争议。作者在研究中,注意把这些小说的演变,放到明代的整个文学流变中去把握。他把明代文学分为五个时期:洪武到天顺,成化到正德,嘉靖、隆庆到万历,天启到崇祯。这样的分期,虽和笔者的看法有些不同(参见拙文《明代文学分期札记》,2002年11月南京召开的第一届明代文学国际研讨会发表,另载新加坡《新世纪学刊》第四辑,新雅舍2004年出版),但是思考的方向无疑值得学者参考。

小松指出,上述小说就内容和形式的发展来看,都带有明代自正德、嘉靖以来社会生活和观念变化的痕迹。映现着那个时代的色彩。比如,《三国演义》的版本研究,从我国的郑振铎、日本的小川环树以后,近年日本的金文京、井上泰山、上田望、中川谕;中国的周兆新等都有新的成果。英国则有魏安的《三国演义版本考》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学者大多指出,《三国演义》的版本,至少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以福建一带的刻本为代表,一以江南一带的刻本为代表(参见中川谕《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汲古书院1998年版)。小松在前人版本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一般认为带有“通俗化”倾向的叶逢春本和“文人化”倾向的“嘉靖本”的相互关系,指出:

近于实际的情况或许是:嘉靖本和叶逢春本,几乎原来出于相同的祖本,相对于嘉靖本加以全面的改变来说,叶逢春本在文字上相当忠实地保存了原本的面貌,而各处有着脱落、或增加以省略。

这两者在前半尤其在前二十回,多相同,而在后半部,尤其在刘、关、张死后的部分,多有差异。

这些现象,反映了小说的产生,最初出于社会的基层,流传的是《三国志评话》那样比较通俗之作。在社会上流传之后,文人加以充实和改变,到嘉靖时期,甚至官府也介入了,使其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三国演义》出现了不仅有余象斗出版的福建系的俗本,嘉靖以后,还出现了精致的官刻本、包括内府刻本的现象。而这样的情况,正是明代正德、嘉靖间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江南地区商业活动发展的产物。比较具体地揭示了《三国演义》等小说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社会背景。

指出这些小说的产生流行,是由于市民阶层的支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之外,作者的新成果,还在于实证地考察了促使小说的形成、演变的社会思想因素和具体的社会力量。

不少的研究者也把这四部书,放在明代社会环境中探讨,但是,再问一下,是怎样的社会思潮,具体是哪些人群呢?而这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又何在呢?似乎不太明确。作者搜罗实际例证,提出了新的见解。

作者认为,小说语言和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社会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比如,把同样是《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在前后部分的形象,和同样是“杀人”出家的武松的形象加以比较,可以看到,《水浒传》中对鲁智深的评价中,包含着当时“阳明学左派”思潮以及万历以后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具体的形象分析来证明这一点,很有特色。

作为小说流行社会基础的市民阶层,挑浆担水,牵驴赶马,行车揖舟,千行百业,所在多有。具体何在呢?

小松认为:各书的流传,存在着特定社会阶层的支持。比如《西游记》,“和改变为面向知识人读者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不同,《西游记》的读者,或许不太包括高级的知识人吧”,“《西游记》或许根本上就是被作为宗教性读物的吧”。

《金瓶梅》近年在我国内颇为关注,从淫秽小说,转身为“社会小说”的代表。作者指出,《金瓶梅》的产生和流传,则和明代的武官阶层,和明代特有的“锦衣卫”有着特殊的关系。并指出:它的流行,和两类人有关,那就是“富裕的商人和武官”,这些人是“没有怎么高的古典教养,但有一定程度的识字能力,且有着相当经济力的阶层”,他们是支撑着明代商业性小说出版流行的基础。

这样的看法颇有新意,值得参考。

在当今的社会上,小说不仅是人们表述思想感情乃至理念梦想的体裁,而且成了发财致富、成名出世的道具。小说的研究,和其他的历史文献研究一样,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去阐释。有些小说则成了漫说、戏说、梦说、狂说乃至胡说的对象。

小松谦是清水茂、兴膳宏等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专家的学生。二十多年来,面对世间风尘飞扬,他一直在戏剧小说领域中不懈耕耘。像这样一个一个词语地收罗统计,一个一个人物地分析比较,脚踏实地,不尚鼓吹的研究,在学界中,委实不多。除了此书之外,他还有《中国古典演剧研究》等著作,硕果累累。在某些“成功人士”看来,这样的研究,或许有点“傻”。但笔者认为,正因如此,其结论才真实可靠。这也正是其成果将会存在下去的理由之所在吧。

2011年1月

金泽大风雪中

(作者单位:日本金泽大学外国语教育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小松三国演义水浒传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给“小松”洗澡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穷人的平安路
打工老鼠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