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宣传资料英译中的文化差异阐释
2012-04-29范施懿
范施懿
[摘要]当前,旅游业空前繁荣,旅游英语翻译成为旅游这一文化交流活动中含有重要文化因子的关键环节。中西文化因素无不体现、渗透在旅游英语中,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分析旅游资料中的文化差异的不同表现,指出只有正确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才能促成文化的正常交融,让旅游者感受到异域文化的独特色彩和韵味。
[关键词]旅游英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60 — 02
当今社会,旅游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发展迅速并对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旅游景点的推介。因此,旅游海外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准确,生动,形象的景点介绍译文会让外国游客用眼睛欣赏风景之时,也能够用心体会到浓郁的文化。由于西方游客与中国人在思维方式、语言特征、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不同,这就要求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在传达游览信息的基础上必须与文化联系起来,从文化差異的视角来看待旅游英语翻译。
一、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旅游的核心之处在于文化感受,壮丽山河、秀美风景不仅让外国游客陶醉其中,满足了感官上的愉悦享受,更重要的是亲临体验了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情,了解了其中独特的文化气息。旅游宣传资料成为推介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重要媒介, 浓郁的民族气息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不仅是生态旅游,也是文化旅游,在游览中陶冶情操,丰富知识,体验文化。
旅游语篇是文化的载体。吸引游客、唤起他们参观景点的兴致,并激发其参与游览的乐趣,这是旅游英语翻译的目的所在。与此同时,还要增加游客对地域历史风俗习惯的了解,传播中国文化精髓。文化内涵的翻译传递就成为旅游资料语篇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而种种不同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自然山水风景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旅游文化特点,我们要利用旅游英语弘扬民族精神。在翻译时,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化和对比,还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注重文化的准确传达,使旅游英语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游客之间的精神纽带和交流桥梁。
二、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是对文化的一种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沟通是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依托,旅游资料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国游客在感受理解游览地独特文化的同时,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带到景区所在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变成一种需要。
为外国读者和游客提供实用的游览信息,包括历史文化信息,这是旅游资料翻译的根本目的,在旅游服务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宣传资料翻译实际上是代表源语文化的译者与代表译语文化的外国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由于不同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认知行为、社会规范等,因而有可能造成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沟通受阻,交流合作不畅。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待旅游翻译可有效减少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特性而引起的语用失误和交际误解。旅游资料翻译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同样离不开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因此了解和研究文化差异有助于追求多元文化的协调兼容,洞察交际障碍与文化冲突的原因,同时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1.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或是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会使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们养成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西方文化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同一词在东西文化中有不同褒贬义、联想义及象征义。如“喜鹊”汉语报春,预兆喜事临门,而英语指傻子,比喻话匣子,叽叽喳喳的人;“狗”汉语多贬义,而英语多褒义,指可爱的宠物、忠实的朋友;“龙”在中国是权力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是凶狠的恶魔。另外,这一差异还表现在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如兽中之王在中国人心目中为虎,而西方则指狮子;富贵牡丹是中国人眼中的花魁,而浪漫玫瑰则是西方的代表。
2.民风民俗
文化的渊源不同,词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涵义也必然不同。由于两国的民风习俗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翻译困难是合理的。附加上必要的注释成为译者在处理译文文化转换时常用的方法,以促进交流顺畅,加强不同民族间的沟通。如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会在农历五月初五当天赛龙舟,吃粽子。因为“端午节”是汉语中特有的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语。那我们如何让外国人在吃到粽子时怀有这种感情,我们肯定要加上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又如Spring Festival,对外国人而言, 因为西方文化中没有“春节”所隐含的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给红包等信息,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它认为是春天的一个节日,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已。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如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西方人也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另外,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下,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不一致。在英国人的印象中,“西风”为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而中国诗句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则道出了苍凉之感。汉语中的“东风”象征“春天,温暖”,东风报春,万物复苏大地回暖,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冷凛冽,给人萧条凄冷之感。对于不同生活习俗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力,译者必须要仔细领会并融会贯通。
3.思维心理
中国人注重整体上的感观认识,直觉思维占主导地位;而西方人关注逻辑思维,严谨缜密,理性心理占主要成分。例如,汉语旅游语篇先从不同角度广泛描写记述,言辞华丽文笔优美,主观感受强,最后归纳总结出段落的重点,呈螺旋上升式。而英语旅游景介则注重客观写实,语言简约而流畅,段落的开头先有一个传递信息出发点的主题句,简明扼要告诉读者段落的主线和范围,便于其理解和接受,呈直线式。汉语无论修饰语长短、繁简,都放在中心语前面;而西方人则喜欢将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分词、定语从句等诸如此类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句式严密。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上强调谦虚和褒扬,这是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这样的文化心理导致中国产生了很多敬辞与谦辞,如恭候、令尊、贵国、拙作、高见等,可是英语里的to await respectfully,your father,your country,your opinion,my (poor) writing等并不是这些敬辞的完全语用等效翻译。因此要译者要熟悉西方人思维习惯和心理特征,牢牢树立起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得译文符合目的语的思维表达方式,使译入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
4.语言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汉英旅游文体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中西方读者各自喜闻乐见的形式。英语和汉语是这个世界上发展非常成熟的语种,英汉互译有相当的难度,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词汇选择和句式运用上。例如,有的译文把“精品游览线”中的“精品”译成essence,这里的“精品”应理解为“精选”而不是“精华、精粹”,最好译成choice或well-selected。再如小吃“藕粉”不应译成“lotus root starch”,这会让西方游客想到吃多淀粉食物带来肥胖的后果,所以应译成“lotus root paste,powder或pudding”,让外国游客一目了然更容易接受。
中国的古典文学一贯强调神韵、格调以及心境意绪的传达,喜欢借景抒情,主观色彩极浓。在语言上注重意合,语言形式零散,语法呈隐性。汉语讲究中庸,推崇“不偏不倚”,喜欢大量使用四字成语,比如莺歌燕舞、雕梁画栋、桨声灯影等。在介绍旅游景点时,大多使用描述性语言,托物言志,倾向神似,语篇优美华丽,用词凝练含蓄,行文工整,声律对仗,达到音、形、意皆美的效果。相比之下,西方传统哲学强调分析型的抽象理性思维,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用词强调简洁自然、行文注重逻辑理性、描述突出直观可感,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地强调的是摹仿和再现。
5.语篇风格和修辞
汉英语言中谋篇布局、篇章风格、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就是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真实反映。东方人擅长于整体性,富于想象依赖直觉。西方人则擅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民族审美情趣看重简洁严谨。在描述旅游景点的介绍中,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表达方式直观通俗易懂,在旅游信息设置上,英语旅游文体重在明示,强调提供资讯的功能,内容准确丰富实用,通过对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等诸方面的信息传递突出客观性与可靠性,在中文景介中经常出现的风光景色等描述性篇幅则用笔不多。
一般来说,汉语旅游语篇常以逻辑关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先叙事描写,后下结论,由远及近,重心落在句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大一统”思想和整体本位观的影响。而英语旅游资料则是开门见山,先下结论,后记述,从近到远,中心句和主题句常位于句首。另外,汉语旅游资料中形象生动的景点描绘语言往往与修辞紧密相连,在英译的过程中也应注意通过使用修辞方法为游客提供更有趣、更具吸引力的旅游材料,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拟人等。
综上所述,旅游资源有了文化内涵才会具有灵性,才能给游客带来特有的文化感受。旅游资料作为一种对外宣传资料,起着传达文化信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到并深入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及文化的差异,将旅游资料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信息恰当、微妙而又辩证有效地传递出来,是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对不同文化差异内涵的理解和合理处理,有利于培养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旅游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更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而树立起良好的旅游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賈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陈刚.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J〕.中国翻译,2002,(02).
〔3〕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05).
〔4〕李蓓霖.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03).
〔5〕王才英.旅游外宣文本的汉英翻译探析——以泉州地区旅游景点英译文本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09,(10).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