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功能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早期社会化探讨

2012-04-29顾叶

成才之路 2012年2期
关键词:家庭功能留守儿童农村

顾叶

摘 要: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社会化最重要的指导者。然而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状况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对儿童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使留守儿童更好地实现个人社会化,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家长应强化家庭教育意识,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社区要作好辅助工作。

关键词:家庭功能;农村;留守儿童;早期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问题是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共同的研究对象。它是一种个性形成、社会文化内化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是当下较为热点的一个话题。家庭环境变动给留守儿童身心带来风险,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事实,这是我们讨论的起点。

本文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由父母一方或祖父母教育和管理,在14周岁以下的儿童。本文的理论基于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所指出的,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这对于本文的研究同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家庭在个体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最早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教育也就开始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与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首先探讨家庭在留守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 家庭培育人基本情感的作用

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家庭教育是做什么就教什么。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对孩子起作用的是家长的言谈和举止,而家长是以自己的全部的日常生活,整个的生活方式,有意识地和大量无意识地影响着子女。子女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接受影响。他们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发生变化,起着可塑的作用。在家庭中接受父母爱抚和安慰,逐渐形成“自我”,领悟自己角色。这就是所谓“镜中我”对家庭在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作用。倘若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认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如此重要。同样道理,作为留守儿童,一旦缺失了家庭和父母对于基本情感的培养,势必造成性格上的某种不适应,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显露出来。

2. 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第一场所的作用

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最初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育则是父母对子女社会化产生影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作为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每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这种作用通过家庭收入、生活方式、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来实现。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在儿童时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扮演着教育子女“重要他人”的角色,儿童易树立父母权威,而父母借此指导儿童社会化。然而,一旦如留守儿童那样缺失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感情交流,个体心理与观念就缺乏了必须的塑造力。

3. 家庭中父母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是个体发展与完善条件,任何一方“缺失”都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父母的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亲子关系。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影响通过亲子关系来完成。研究表明,亲子行为有助于子女形成健康社会情感;亲子关系被剥夺,缺少亲情交流,儿童难以获得自我感受,易产生自尊心的缺失。第二,父母示范教育作用。儿童社会认知意识获得是观察学习的结果,榜样有示范作用。研究表明,儿童利他行为形成与儿童以父母为榜样的社会学习过程具有直接的关联。第三,监控作用。儿童社会化过程父母控制是重要条件,父母对儿童过失有责任。

二、家庭功能缺失对“留守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影响

1. 亲情缺失与正常情感异变

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的长期缺位,家庭主要角色的空缺严重抑制了家庭情感功能的发挥,他们得不到满足的是亲情需要,缺失的是情感教育。对于这些留守农村的孩子来说,父母的外出不仅让他们缺少关爱和照顾,也缺少了很多心理支持。“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内容最多是学习情况,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多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而较少给予孩子精神食粮”,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一点一点受到侵蚀。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方式难以让父母通过察觉孩子的表情、态度等方面的变动来判断和关心留守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变化,这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在场父母”无法以合理的途径去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

2. 学业荒废与基本生活技能缺乏

父母长期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学业荒废,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留守儿童中从事劳动是极个别少数,有的连做饭、洗衣服都没做过。主要原因是监护人将被监护人的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不愿让其承担体力劳动。此外,对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监护人疏于管教;家庭作业缺少辅导,难养成良好习惯。留守儿童沉湎于看电视、网络、电子游戏,影响了儿童学习能力。

3. 仇视社会规范与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

价值体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特定社会采用和确定的价值体系过程,它的目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为特定社会的发展服务的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工者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关注较少,因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采取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抬头。部分留守儿童缺乏管教,自我约束能力低,分不清主次导致角色内冲突,最终使角色扮演失败。

三、“留守儿童”实现早期社会化的途径和策略

1. 家庭高度重视和不断改进对孩子的教育

监护人应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监管和辅导,限制其自我娱乐的时间,督促孩子多看书、学习,并防止他们观看不适当的节目。父母应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多陪伴他们,多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关怀和引导其进行户外活动、交友等。应加强对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读书意识。

2. 学校改造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学校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针对性强的教育和照顾。在学校教学方面,教师要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增加情感投入,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此外,可以考虑在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引入学校社会工作,担负起学校-社区-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协调者角色,替代留守儿童缺失的父母角色。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认知自我、心理辅导,获得社会性发育。这种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引入,既有利于提升农村义务阶段的教育水平,也有助于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等化,符合新时期中央政府推动教育公平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

3. 政府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的代价。政府和社会要引导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丰富的活动,鼓励他们自强、自尊、自立。开展“代理家长”活动,把留守儿童请到家里,交流感情,让他们感受大家庭温暖。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导向作用,调集社会各方的支持力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接受义务教育,补偿他们缺失的亲情,让这些孩子在充满爱的阳光下健康地、快乐地成长和生活。

总之,为了使留守儿童更好地实现个人社会化,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家长应强化家庭教育意识,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社区要作好辅助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任松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症[N].扬子晚报,2005-8-25.

(上海大学社会学硕士,作者系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家庭功能留守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功能相关分析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当代法国社会变迁对家庭模式及功能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家庭功能实现的影响分析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