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合作、竞争与协调

2012-04-29黄凡岩

时代金融 2012年20期
关键词:长三角竞争区域

【摘要】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要素成本上升,长三角地区出现了一部分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的现象。转出地主要是受长三角辐射的泛长三角地区。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如何协调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是泛长三角产业实现成功转移的关键。本文在透析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合作与竞争的基础上,找到了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产业类型合作竞争与协调

一、前言

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以产业转移理论为支撑的。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主要有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的工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刘易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产业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1]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梯度差异,高梯度地区通过不断创新并不断向外扩散求得发展,中、低梯度地区通过接受扩散或寻找机会跳跃发展并反梯度推移求得发展。

泛长三角地区是新近提出的一个区域概念,至今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定论。从地理范围上来看,泛长三角主要是指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加上安徽、江西两省。虽然范围还没有最终确定,但安徽省占有一席基本达成了共识。长三角地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2009年,长三角地区GDP达到79725亿元,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0%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国21.61%的GDP。[2]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城镇体系完整,体制比较完善,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长三角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带动周边稍微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

文章主要是从转出地和转入地两个方面来分析的,转出地主要是指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转入地主要是指安徽、江西等地。

(一)从转出地来看

1.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长三角经过长达近20年的发展,支撑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约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要素成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估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综合商务成本上升了76%,工人工资平均上升了51%,石油、煤炭、钢材和土地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长三角的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部分制造业向中西地区转移的趋势不可避免。[3]

2.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从《长三角统计年鉴2009》中得出,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5.05∶52.64∶42.31,呈现出“二、三、一”格局。其中,上海市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三次产业比重为0.82∶45.52∶53.66;江苏省为6.93∶54.97∶38.10;浙江省为5.1∶53.89∶41.01。上海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高于第二产业的比例,表示其已经处于工业化阶段后期,江苏省和浙江省也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度的阶段。[4]进入21世纪后,长三角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开始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实行产业区域转移,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扩散出去,以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

3.资源、环境的压力。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涌入长三角地区,造成长三角地区人口不断增长,人均占有土地日益减少。住房紧缺、交通拥堵、人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从转入地来看

1.要素成本低廉,资源丰富。与长三角地区相对应的是,安徽、江西等地的要素成本比较低廉。以安徽省为例,2010安徽省总人口近6000万人,劳动资源丰富,农村富余劳动力众多。2009年安徽省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为29658元,劳动力成本较低,如皖江城市带劳动力平均成本只相当于浙江劳动力成本的一半或2/3。同时安徽省还有丰富的煤炭以及水资源。

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只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才能吸引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实现转移。转入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得越来越好。就安徽省来说,全省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交通方面,安徽省铁路、公路运输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与长三角地区的发达城市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到达这些城市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为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为了更好的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各地政府制定了更为具体可行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按规划转移,以实现区域经济的有效合作,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区域经济范围。比如安徽省政府就制订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长三角产业向本地转移,甚至做出了允许转出地分享GDP和税收的制度安排。[5]同时安徽省建立了许多产业园区,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园区的建设能够充分的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让转出产业处于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之下。安徽省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很快,居民消费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商品市场需求逐渐增大,市场环境业大大改观。

三、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存在的合作与竞争

在泛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合作与竞争,文章主要分析区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和产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找到产业转移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宝贵经验,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作为转出地的长三角地区和转入地的安徽、江西的等地本身就是一种合作。两个地区通过产业的转移来形成良好的分工,长三角地区承担的任务更多的是产业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与研发等产业链顶端的部分,泛长三角地区的安徽、江西等地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产品生产与制造等产业链末端的部分,两个地区分别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一条完整的产业设计、研发、生产链条。这样既解决了长三角发达地区生产成本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给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区带去了发展机遇,带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泛长三角产业转移现在已经形成了多方面的合作。在政府层面,高层领导积极沟通协商,定期召开合作会议,共商发展大计,对于安徽来说,省级政府不仅着眼于长远发展,与沪苏浙三省市政府协商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和重大项目合作协议,还支持和鼓励各市、县政府,尤其是与长三角接壤的沿边县(市)政府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在具体项目上引导政府间区域合作的重心下移;学术方面,各大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泛长三角研究小组,为泛长三角产业转移提供理论支持与发展建议;在产业方面,产业合作的例子屡见不鲜,尤其存在于产业配套型的产业。所谓产业配套型产业主要是指产业配套型是指通过区域间相互协作,以当地优势产业为中心,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发展。它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延伸产业链,这种类型文章已经做了介绍。第二种是产业链的互补,即假定A和B属于同一产业的不同生产环节,二者是配套、互补的关系。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和环境压力加大,企业将属于“三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的生产环节A转移出去,而把B生产环节继续留在本地,这样A和B就形成了配套互补型产业转移,B生产环节的发展需要A生产环节为其提供配套产品。[6]随着长江三角洲内部以及与周边地区交通一体化的逐步推进,长江三角洲的部分生产环节将可能向安徽、江西等临近省份,尤其皖江城市带转移,并且与本地形成配套互补的紧密的产业分工合作格局。例如,安徽已经在汽车整车与零部件生产方面开展与上海、浙江的合作,芜湖现在已集聚了200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其中70%来自浙江省。

泛长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不仅存在在合作,还存在着多方面的竞争。第一种是区域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转入地之间的竞争。目前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地区迅速扩大。为了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都努力改善本地区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吸引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国家在中部省份批准滨海综合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珠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批准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这些地区地跨东、中、西地区,使得全国区域经济已呈现多极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7]在这种区域经济多极化发展格局中,泛长三角地区不仅面临着与东部省份,而且还面临着与中、西部省份的竞争,而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基础条件相当,产业竞争会异常激烈。第二种就是产业之间的竞争。这主要是指转移产业与转入地当地产业之间的冲突。由于转入地当地也存在着一些加工制造业,转移产业对当地的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

在泛长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有合作,也有竞争,两者是相伴相随,互相促进的,有合作,才能加强交流,加快产业转移的步伐,降低转移成本,使泛长三角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有竞争,才能产生积极性,提高产业转移的质量,使产业转移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在现实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协调,以至于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竞争过度、合作不足等。转入地区为了能够吸引待转产业,各地区争先恐后的进行招商引资,只着眼于竞争,忽视了地区之间的合作,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产业转移的效益不高。隐藏在这些矛盾之中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的盲目性,没有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无法与当地的产业体系配套。另一个问题就是承接产业类型的同一性。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各地区都把目光着眼于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不管是不适合,后果就是造成了产业趋同,不利于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对于泛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起不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四、在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在广泛的合作与有效的竞争基础上建立协调机制,促进经济区的产业整合,这一点也是由泛长三角地区的梯度差异所决定的。欠发达的安徽、江西等地与苏浙沪三角区的产业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两个地区处的工业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建立有效地协调机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合理规划产业转移的整体布局,加强产业集聚,增强产业与区域的竞争力。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前面已经做了介绍,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在整体上合理分配产业转移方向,这样能保证区域整体都能受益,同时要加强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产业与区域的竞争力。在点面结合的基础上,既能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同时通过产业集聚增强区域之间的有效竞争。

第二,根据产业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转移路径和转移区域,切忌盲目转移与引进,要因地制宜,与当地产业体系相配套。产业类型可以分为成本依赖型,产业配套型,资源利用型和市场拓展型。转入地应该在充分研究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产业类型引进,充分的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并且要与当地已有的产业体系配套,对于适宜引进的高科技成果,可实施技术嫁接,在承接过程中改造传统产业,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比如安徽省的合肥市,其家电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再引进长三角的家电制造业时,要与原先的体系配套。

第三,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重优势互补,实施错位竞争,避免产业雷同。泛长三角地区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强化与周边地区在产业上的水平分工,尽量避免与周边县市在产业定位上雷同,大力发展与周边地区互补型的产业。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恶意竞争,忽视合作,导致引入的产业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在长远上不利于转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安徽的企业与长三角地区企业生产产品相同,安徽的企业必将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产业高端已在长三角了。在承接转移过程中,安徽的企业需要正确定位,发展差异化产品的战略,提高自己在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占领市场。

第四,加强转入地的产业园区建设,形成若干个与长三角产业互补和配套的产业园,推动泛长三角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产业园是产业的聚集区,同时也是一个孵化平台,是企业走向产业化道路的集中区域。产业园的建设可以增强区域产业承接的竞争力,减少转移成本,直接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形成垂直分工合作,加上政府给予的优惠措施,能够更快的将转入产业消化改造,使之真正成为带动本地经济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岚.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57.

[2]周荣荣.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0(12).

[3]汪健、李婷、韩彬.安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J].中国外资,2008(6)

[4]武旭,周春雷.浅谈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J].区域经济,2011(6).

[5]左学金.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区域合作[J].江淮论坛,2010(1).

[6]路红艳,宋则.长三角地区产业向“泛长三角”转移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中国发展,2011(5).

[7]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中西部竞争大[EB/OL],http://www.stnn.cc/chinafin/200808/t20080828_854924.html,2008-08-28

作者简介:黄凡岩(1988-),男,山东泰安人,安徽大学2011级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猜你喜欢

长三角竞争区域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感谢竞争
分区域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