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2-04-29彭坤秦书生

理论月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恩格斯可持续发展马克思

彭坤 秦书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发展思想散见在其著作中,通过对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按规律办事的论述,阐释了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论述自然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废物资源化两个方面阐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实质的剖析。阐释了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并预言共产主义的实现在其本质上就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这三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马克思恩格斯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发展;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2-0020-04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对传统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结果。其实这种理论可以溯源到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思想中。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虽然当时他们并没有直接使用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词语,但他们的著作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和具体论述是散见于他们各个时期的著作之中的。本文对其进行梳理,揭示马克思恩格斯的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概念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为目标,虽然这种发展增长了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但在过去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不仅许多宝贵的资源已被人类消耗掉,而且造成了环境严重的污染。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布伦特兰夫人(Brundtland)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前执行主任托尔巴博士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学界普遍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整体,它由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部分构成。

所谓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环境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可以定义为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把人类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所以对待自然资源不能单纯而盲目的开发,要着眼于自然的再生能力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希克斯·林达尔最初提出“在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时,从资产中可能得到的最大利益。”现在学界一般认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笔者认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在鼓励经济增长,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并认为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本文认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政府调解发展的控制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都能可持续的发展。要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国家需要拥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系统统一可持续的能力,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整体可持续发展体现。

二、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发展思想解析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明确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一词汇,但他们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对其的梳理,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也是主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来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著作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论述独到而深刻,他们从“自然一人一社会”的整体系统思想出发。认为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人要爱护自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按规律办事。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方面,马克思曾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可见,自然界对人具有先在性,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和自然也是共生的,自然界绝对不是单纯的被改造对象。另一方面,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员,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人类不能完全凌驾在自然之上。显而易见,在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和自然是一种辩证关系。坚持着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坚持着生态可持续发展。

2人要爱护自然,不要破坏自然。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自身欲望的驱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仅沉湎于对自然的征服和胜利的喜悦之中,忽视了自然界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忽视了人类行为所产生的长远影响和后果。从而遭到自然的报复。这里无需多置一词,就很容易明白无误地懂得恩格斯之意了。

3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按规律办事。恩格斯从反面事例论证了不按规律办事的后果,他通过西班牙种植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获取木灰作为咖啡树的肥料致使植被破坏岩石裸露的事实指出:“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到的主要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作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可见,在当时马克思恩格斯就意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自身和后代的生存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中,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所以他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否则,将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自然的报复,导致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相互依存,既不是消耗与被消耗的关系,也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即相互制约又互惠互利关系。这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所强调的人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具

有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原因。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是十分重视经济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自然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废物资源化两个方面阐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揭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维护生态的可持续性也就是维护经济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上,一方面,在其他条件相类似的情况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些。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处在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人们的社会生产分工往往比较简单,生产的形式也随之比较单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所遇到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可见,自然环境的差异,能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形式的多样化。总之。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类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同自然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运动史,在维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就是在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马克思从废物资源化,循环再利用的角度阐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说:“生产排泄物。即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可见,马克思在那个年代就以伟人的眼光看出生产的排泄物只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变废为宝。马克思还强调说:“应该把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这里马克思不仅强调了通过废物的循环利用来提高经济效益,还要通过把节约资源和降低废料的产生相结合来提高经济效益。可见,马克思上述废物资源化,运用科学技术促进循环利用的观点,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循环经济有着极其相似的内涵和实质,甚至可以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起源。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发展受环境因素制约和废物资源化,循环再利用的观点都和我们今天经济可持续发展所提倡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经济循环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而具有前瞻性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

(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所以马克思不仅关注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同时关注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剖析。对社会发展的实质提出了全新的诠释。阐释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性。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是主体的自觉创造活动的结果,是人类进行价值选择进程。正如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所以人类最终会通过有利于长久发展的价值选择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社会的发展也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只有对社会的发展也和对自然界生态的发展一样,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保持着可持续的态度,社会才能永续发展。总之,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反过来人类的实践活动又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即有规律性又有目的性,这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所在,也是社会能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2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预言,资本主义会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而他们其所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精神相一致。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国家的综合国力整体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之上而又不以经济为唯一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所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还认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一切的实质都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一致的。可以说共产主义的实现在其本质上就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三、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

诚然,马克思恩格斯由于所处的时代原因并没有直接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的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对于当今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中国在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却也日益突出。因此,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实施的一项长期战略。马克思恩格斯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启示。

(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于19世纪,时隔今时今日跨过100多年。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忧虑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达而消失,相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今天更显突出和严峻。因此,在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必然要选择走新的文明之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和谐共生;人要爱护自然,不要破坏自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按规律办事。这些思想引导当代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形成_种“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的整体价值观。生态文明作为文明整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人对待自然界的友好文明的态度表现出来,如具有文明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文明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科学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建设生态文明。能够为推进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源动力,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化起到先导、推动作用。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要想实现生态文明,我们要实现几种现实的转变:把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到“人一自然”的和谐共存价值观;把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把传统农业和工业转变为生态农业和生

态工业;把操作性差及参与性差的法律制度转变为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系和公众参与制度等。总之,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探析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可持续思想,必定会促进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为我国走循环经济道路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瞻性的眼光在其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中揭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通过废物的循环利用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这种废物资源化,循环再利用的思想在当代中国是十分适用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脆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走的是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般认为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结合为一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少污染或无污染,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式经济发展模式。可见,循环经济模式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形式,是全球经济新发展的大潮流。只有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先进型和管理科学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我国经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循环经济,正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很好的途径之一。在我国要想实现循环经济,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改变传统发展目标,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管理范畴;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园。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废物资源化,循环再利用的思想为当今中国走循环经济之路提供了重要启示,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传统的发展观以追求GDP为目标,高投入,高产出,对自然资源大肆掠夺,致使许多资源已接近枯竭的边缘。同时,发展工业所产生的废物任意排放,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危机就成为全球所关注的共同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反过来人类的实践活动又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着。所以我们通过实践改造社会,应遵循科学的社会发展规律,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

面对全球的环境危机及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终极价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最大财富,能创造出最高价值,是发展的目的。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中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把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都联系起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可见,这五个统筹重新诠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之上而又不以经济为唯一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预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发展思想虽然包含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但实际上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马克思恩格斯的可持续发展观。其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恩格斯可持续发展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