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少教多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
2012-04-29黄飞伍慧
黄飞 伍慧
摘要: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转移,关注高职学生的成长,培养高职生成为社会的高技能型人才。已摆上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位置。而以往在高职教学中考虑得较多的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多少,而过少关注的是学生学得多不多,这“一少一多”的双边互动中,如何将“少教多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真正培养出会思考、会创新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少教多学”;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66-03
1.“少教多学"的提出
“少教多学”可以简单理解为教师在课堂上“精讲”,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博学”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在高职现实的教学中,曾做了很多的尝试,尤其是推广“少教多学”的做法,说的很容易、很轻松,而真正做起来,坚持下去则不是那么简单,想想做做,做做停停,很多最终都回到原点,一再难改过去的做法。究其原因,一是过于低估学生的自学能力,仍将高职学生当作中学生来看待;二是传统观念上教学方法的影响,走不出“教师主体”的怪圈;三是教师本身的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的原因。本文之所以提出的“少教多学”教学法,从教学质量更高视野论述了由数量到质量的变化,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精选课题、缩减冗余,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上,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动手、反思、合作完成的一个学习机会。
2.“少教多学”进高职课堂的意义
2.1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人才竞争更加残酷激烈,高职教育如何顺应形势,培养出高技能型应用人才,是我们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在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人才,而且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
不可否认,现在的高职学生大部份都是从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走进高职院校的,不仅缺少职业培训的基础,而且多数习惯于高中教育的模式,这与高职的培养目标大相径庭。如果在教学方法上还沿着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势必有悖于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宗旨。因此,则必须要求我们的高职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把主导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学习,亲自动手去实践。要达到这个目标,“少教多学”恰恰是两者的有机连接,只有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才是我们高职教育教学的目的。
2.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职院校学生大部份都是高考成绩低分中的一部分,学习成绩不尽人意,但也非“低分低能”之辈。正因为考不上科班院校,才乐意到高职院校来学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之所以这些学生高考考得不好,除了基础条件因素外,很多学生都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但他们也并不认为因为自己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是没有了前途,都很想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机会,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从高职院校毕业出去的学生,尽管有的刚进入高职学校时,文化基础并不高,但到了高职院校学习后,与这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不成为正比例关系,恰恰相反,往往是因为文化基础差,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短处,更激发了他们另一种热情,比别人更深知“学本领,靠本事吃饭”的道理。因此,对实践教学有特别强烈的憧憬和欲望。哪怕节日假日都不愿放过每一次机会,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指点,争取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和锻炼。我们所提倡的“少教多学”恰恰满足了学生的这一种欲望和要求,也为实施“少教多学”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深受学生的欢迎。
2.3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少教多学”虽说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而言,真正要做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它要求教师必须要走出照本宣科、不用开动脑筋都可以完成每一节课的“简单劳动”,它既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的“超越”,同时也是一种“痛苦”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机制转换。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去进行新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从中学会和掌握“少教多学”的教学规律和主宰课堂的能力,从而不断激发教师自我励志、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少教多学”既能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专业视野拓展、课堂教学艺术提升的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过程。
3.“少教多学”在高职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
3.1“少教多学”要立足于激励学生创新学习,团队合作推进
“少教多学”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团队合作学习,高职学生具有灵活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只要教师把涉及到的知识提出,学生有什么困惑教师及时指点,而深入的学习、靠团队合作研讨,包括共同决策、合作态度、对话、移情、承认他人的权利以及承担解决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因为,同学间的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和限制,比听老师讲授更方便,更直接,虽然,在同一个班、组内,生源来自不同渠道,个体之间各方面能力都有不同的差异,也许有些学生存在技能方面欠缺,而有些则是学术方面欠缺。为弥补益彰,寻求互补优势,通过“少教多学”中的团队合作学习,恰好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创新学习方式,懂得自己不足之处找机会向身边的同学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就像“木桶定理”一样能及时提升自己的“短板”,让自己能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曾假定这样一个教学案例:要求每小组共同制作一段五分钟音频,教师清楚学生中有的对音乐有研究,有的对摄像有研究,有的对色彩敏感。通过共同反复研究、反复讨论、反复反思实践,最终制作出来令人感叹的作品。当问到学生时,他们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过很激烈的讨论,而且反复实践再反思,大家都拿出了看家本领,重要的是我们从别的同学那里学习了不少知识,这是我们在教师那里难学习到的课程外的知识,弥补了我们自身的不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追寻知识是学问,实践知识是智慧”的哲理。
3.2创造条件让高职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我们提倡“少教多学”,适当减少教学内容并不是否定老师的教学活动,而是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知道,在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前的各个教学阶段,老师都要求学生在拼命学习,忽视了学生身心的承受和压力,什么创造性学习、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等,只是一种口号和招牌而已。随着高职学生社会阅历的不断增长,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时,如果我们仍忽略了高职学生的这一主流和优点,还是给他们套上学习的种种枷锁,让他们完完全全按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去“被学习”,不但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智能的开发,可想而知,让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其过程是何等的痛苦。所以适当减少教学内容和时间,让高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通过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高职院校教学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加坡的一些教学经验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几所理工学院要求学生共同设计课程。有的学院把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到不同的技能中,让学生大胆走出课堂共同去发现知识,而且采用案例研究、电影剧本分析等方式进行开放式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而非单纯地复述事实。通过这些过程,学生在使用技能的同时对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学生在不同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中感觉到自己的优点,而且他们还不断努力发掘并激发自己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物(机器人、演讲与戏剧等)。教师采取少教、少讲的教学方法,让高职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有效促进了高职学生自觉学习以及社会性与身心的共同发展。
4.“少教多学”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4.1教师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少教多学”推进的关键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焕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期盼课堂教学灵动的动态生成,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教学是多边活动,也是多向传递活动,学生是主体,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动态要素,但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关键的人物还是教师”。从这一角度上说,要实现“少教多学”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关键在于教师能力的提升。“少教多学”的目的,是要求教师在把住教学规律,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把知识点浓缩起来精讲,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和消化,把教学的主动权以教师为主变为以学生为主,调换教学互动的位置。这样,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学生在学习和操作中所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见,教师不但要有理论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方面的能力,更需要有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否则,高职院校教师的水平不提高,就会制约高职学生的发展,“少教多学”的教改目标也将限于“纸上谈兵”。
然而,我们也不可否认,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相当教师不适应“少教多学”教改的仍大有人在,尤其是随着高职院校专业的不断扩展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高职院校从高校中引进和招聘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他们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教学手段灵活,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但就多数而言,实践技能和本领仍处于似懂非懂的半桶水状态,正因为这些恰恰成了我们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少教多学”教改的致命弱点。各高职院校不仅看到了这一点,而且都在千方百计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和培养自己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如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共同研究技改和产品开发课题、到国内外高校进修等途径,提高“双师型”的教师素质。有的院校还会要求教师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反思学习,教师通过挂职、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深入到专业对应的企业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这对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整体水平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2课程的整合是完善“少教多学”教改的基础和条件
北京大学羡林教授曾说:“到了21世纪不要分文理科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高职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很多毕业生转移到相关甚至较远的领域工作也不认为是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作为高职教育,应淡化专业对口意识,加强基础素质教育,融合“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该整合的课程必须整合”。但是,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在客观上,“齐而全”的课程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在主观上,很多还是来自教师本身的观念以及自身的切身利益的阻力。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了高校课程整合难以有效推进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担心学生学不到东西,另一方面,无形中砍断了教师自身的课时,这点在以“课时”计酬的分配中,谁也不愿去动这根“奶酪”。由于课程得不到有效整合,不仅占用了很多不必要的教学时间,也阻碍了其他教改的推进。因此,要推进“少教多学”教学改革,必须下大力气,加大加快课程的整合力度,把相同、相近的课程进行归类和重组,同时,将相近相邻的跨学科内容渗入其中,整合出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课程。这样,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更好地串联起来讲,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也会将所学的知识整合起来运用。新加坡理工学院机电组的彭教授介绍他们学院的教学模式“少教多学”中的产品开发过程“CDIO”项目中谈到,其中12准则最先需要做的是课程整合。而产品的开发并不是每门专业课可以做到,需要各门课课程整合才能得以开发。如:开发一个简易机器人,需要CAD、CAM与电学、动力学等课程的整合才能真正做到。否则,课程不整合,学生知识单一,没有跨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多学”也就很难于做到,学生也将无法施展自己的天赋和才能。
4.3构建高职院校“少教多学”的评价体系是激励高职院校师生专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双赢之路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院校过去的评价机制提出了挑战,过去评价一个教师,其衡量的标准主要是“看他能上多少门课,完成多少课时,学生测评分值高低”;而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看学生“是不是听话、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评估体制不仅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为了拿到学生更高的测评分,对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可以听之任之,甚至可以把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置于度外,对学生而言,只要考试时再突击、加班加点要取得高分也无大碍,同样也严重限制了学生自身创造性的发挥。与当今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所提倡的彰显个性和发挥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都产生了于师于生都极为不利的反差。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输送高等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首先,除要求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前提下,更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培养。我们提倡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正顺应了对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要求,最大限度调动师生的积极和参与度,充分地激发师生的创造活力。
让他们都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和领域内发挥自己的特长。其次,尊重了师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尤其突出了学生个性发展,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质,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价值和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能从高职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满足师生的愿望要求,达到尊重老师、信任学生的目的和效果。再次激励师生向个性化、多样化专业方向发展,为师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具有促进性、激励性的机制,使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不断有机会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拓展个性,尤其使接受高职教育的每个学生的潜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智力、体力、能力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师生在各自的专业上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总之“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教师靠吃老本”、“学生靠死记硬背”的教学和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每个师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人的性格。“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