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剖析与应对
2012-04-29陈小维
陈小维
逆反心理是指人对各种刺激产生的与众不同、与常态截然相反的心理反应。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不成熟、不稳定性。反抗性与依赖性、情感的闭锁性和开放性、勇敢与懦弱、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等并存;不喜欢按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就会感到厌倦;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认为父母、家长的话很多都有漏洞;喜欢与众不同,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情,喜欢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违反某些规定会感到快乐;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反感和愤怒;认为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事小题大做,大惊小怪;认为冒险是一种极大的快乐;不管别人怎样阻止也不会改变主意;会对课堂上出现一些老师没有意料的情况感到很开心;对伤害自己自尊心的人,想要给他添些麻烦,让他感到自己是不好惹的;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要想方法得到。
中学生产生如此激烈的逆反心理的原因表面在两个方面:主观上,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成长的不稳定时期,大脑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判断、分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经超出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学生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的方法。正是他们的思维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同时,中学生又处于社会角色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客观上,教育者的可信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既是正常心理,又是问题心理;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它是学生成长道路上必然存在的,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他们的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变的特点,是他们的智慧火花和创造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心理问题。当逆反心理得不到合理的调节就会呈现消极作用,使各种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进而转化成矛盾,严重者会造成事故,甚至酿成悲剧。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
1.尊重是基础
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师生沟通的基础。只有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走进他们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他们更融洽地相处。对有逆反行为的学生,教育者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1)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学生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2)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养成。(3)讽刺、挖苦。这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4)溺爱、迁就。这会使学生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平时,教师和他们多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还要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老师真诚的体贴和关怀,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当他们觉得老师值得亲近、信赖时,就会把老师的教育认为是出于好意的劝导而愿意接受。 2.赏识是动力
渴望被赏识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而对于成长中有逆反行为的中学生,赏识尤为重要。欣赏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能够帮助其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学生的逆反心理,来自心中的积怨,这些积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经常性的说理引导,缺乏足够的情感激励造成的。当逆反的孩子用各种怪招来引起我们注意时,他是在给我们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我想得到你们的注意和赞美。”教师应当学会赏识中学生,用心去发掘这群“特殊”中学生的优点,积极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努力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在老师同学中的形象。成长中的中学生具有敏感的心灵,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赞许眼神,一句简短的赞扬话语,一阵情不自禁的掌声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巨大的动力,更是健全人格,完善自我的动力。
3.师表是化身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于有逆反行为的中学生,教师首先必须为人师表,完善形象.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就因为他们把教师看成至高无上的完美的化身。这种形象一旦被破坏,就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导致他们“不听话”。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巾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说话得体,表里如一,在信任和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要求适中,宽严得当,方法上以情为主,循循善诱,做到通情又达理。同时,努力提高教育素养,以“能”感人,努力完善自身形象,提高可信度,达到避免或减少产生逆反心理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应当顺应心理规律,化阻力为动力,逆反心理用的是求异思维,这种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所不可缺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贴“标签”,就能变消极为积极。例如,在批评的同时寻找其思想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或表扬,往往能化阻力为动力,另外根据逆反心理两面性的特点,有时还可以采取“激将法”来达到教育目的。教师首先要以自己规范的行为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可以说是无字之怕、无言之教,而最重要的是通过人格的力量“以人教人”。教师要养成一种完整的人格、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一种求实致远、朴实高雅的品位,学生在这样人格的濡化下,才能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4.家教是定力
由于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教育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密切配合才能解决,而多数家长又缺乏教育的常以和方法,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对于家长有问题的,班主任必须要给家长指出来。教育者要了解,顺应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有爱心的同时更具有童心,对于他们的好奇心,应适当给他们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他们而阻止其好奇心。他们在实践中虽然走了弯路,但其成长经验远比家长的说教强上百倍。要真诚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足当他们提出一些要求,见解时,不要搪塞了事,使自己在孩子心日中丧失信赖度,阻塞心灵交流的通道;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看到他们长处,要多体谅他们的难处.应该理解他们,不要给他们施加过分的压力,让他们有愉快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其正常健康成长。
总之,在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教师,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不作简单的指责与否定,又要千方百计消除其消极因素。只要教师办法得力,就可以兴利抑弊,使其从消极转化为积极。由于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对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