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莲蓬与藕
2012-04-29柯平
柯平
这是一位没见过面的作者的作品,通过朋友推荐,出现在我的邮箱里,然后通过刊物绍介,又以标准的印刷体与读者见面。从读到它们的时候起,到此刻稿件编好寄出,一个比较固定的印象是:这人能写,不仅能写,而且还能写得跟别人不大一样。为什么这么说,这显然是由题材方面获得的观感,如作者所说,一个小女人或者小妇人,安安静静生活在某座不知名的南方县城里,有工作(好像是教师),有家庭(应该已结婚),有父母和孩子,在繁重的教学任务、柴米油盐、相夫教子的同时,对文学却抱有刻骨铭心的热爱。换句话说,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诗作,大都是在上班间隙、接送孩子途中,或厨房砧板甚至药罐边写出来的,而且写的就是自己身边真实的事。尽管在从日常现实到文字的过程中,生活原有的苦涩和沉重或许已有所稀释,但读到像《水龙头》、《无题》、《原谅我松开诗与现实的锁链》、《在深夜爱上自己》这样的作品,读者的心说不会被打动是不可能的。
其次技法方面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阅读快感,即擅长使用一种跳跃的略带闪烁的语言,尤其是对古典成句的有益借鉴,通过运作让它们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从而使作品整体充满着灵动且诗意盎然。在总体发展趋势上,这或许也是近些年诗坛的显著特色之一。以本省为例,像这几年冒出来,在省外已有一定影响的嘉兴的灯灯,金华的冷盈袖、宁波的钱利娜等,语言方面都有这样的韵味。或许跟她们相比,作者在运用上还不算十分的老到和得心应手。我的一个感觉是,可能她以前研究过另外的写法,技术方面新的改变,或称革命是不久以前的事。如果我的猜测不错,那就特别的显得难能可贵了。因她的最新探索传递给我们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那就是她在这方面显露的才華,预示着自己将来良好的发展趋势。要说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对词与物、或语言和思想关系的处理上,或许还稍嫌欠缺。此外结构方面也不是很稳定,有些非常精彩,有些因跳跃太快,让读者思忖良久才能明白过来。
这让人联想起她的名字,虽然不知道真实姓名,但风荷应该只是一个笔名或网名吧。这种植物是江南文化最具魅力的符号,其源头一直可以追寻到古老的《诗经》。尤其是它结构方面的特色,由以下三部分所组成:即荷花,莲蓬与藕。《郑风》: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这说的是上面的莲;《西洲曲》: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说的是莲蓬,也是在水面的;唐诗: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这就说的是隐藏在水底泥中的藕了。如果以此标准来衡量一首诗,我们现在所领略到的,更多是荷花的风致,莲蓬的韵味,而对下面藕的味道,好像还不是很过瘾。当然这样要求一个写作时间不长的作者,或许有些过苛。但思想深度是文学的最高准则,值得诗人一辈子追求。哪怕一时三刻做不到,时时放在心上,想起了就给自己敲几下警钟,应该还是有所必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