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元音训练
2012-04-29郭静
郭静
摘要:声乐和器乐最大的不同在于拥有语言,语言包括了语音,语音又包含了元音,歌唱中只有元音才能承载声音在空间的回响,因此元音训练成为了声乐教学中首要完成的科目,对将来歌唱语言、情绪表现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元音;训练方法;因材施教;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人类为了传递情感而产生了语言,语言的最初状态主要由元音构成,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最先发出的也是类似“a”这样的元音,元音成了我们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曾经说过,“歌唱就是在音符上说话。”笔者非常赞同,歌唱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语音,说到语音又不得不提到元音,因此想要唱好歌首先要发好元音。
一、 元音的概念
(一)什么是元音
人类的语言中其语音由两种音构成,一个叫元音,即母音;另一个叫辅音,即子音。元音又称母音,是音素的一种,其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
(二)元音的种类
世界上语言各有不同,元音也各式各样,一般来讲大致可分为单元音、复元音和鼻元音三种。单元音,由一个元音构成,也是其他类型元音的基础,发声时比较单纯,在意大利歌曲中比较常见,如a、e、i、o、u。复元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构成,发音相对复杂,如ei、ai、ao、ou等,这类元音在中国作品的语言里更为常见。鼻元音由一个或两个元音加上一个鼻辅音构成,如ang、eng、ing等。
(三)元音与辅音的区别
在我们初步了解了元音和辅音的概念后,应该进一步地了解二者的区别,以便更好地进行元音的训练。
二者的区别在于发音特征:唱元音时,声带会震动,气流不受阻碍并且比较弱,器官均衡紧张,声音音量比较大;唱辅音时,声带大多不震动,气流受阻且强,唱声器官部分紧张,声音音量小或无声。
(四)声乐教学中常用的元音
高校声乐教学中所演唱的作品一般从艺术歌曲开始,艺术歌曲中又以意大利艺术歌曲为声乐教学基础,欧洲传统唱法包括a、e、i、o、u五个基本元音(汉语中一般还会加上ü)。以上六个元音便是声乐教学基本训练时常用的元音。
二、 如何唱好元音
元音是否能唱好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情况,总结出气息、模仿、口型、喊嗓八字训练方案:
(气息训练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古今中外大量的有关文献中都有提到歌唱的呼吸。“气为音之本。”古人所云:“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欧洲声乐艺术家巴葛亚洛蒂说:“懂得呼吸的人就懂得歌唱。”我国的传统艺术中也常常提到“气沉丹田”,可见气息在演唱中的重要性。
人类经过几百年的声乐探索,最终认为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最为科学,也最适合歌唱。我们的呼吸离不开肺的收缩与扩张。然而,肺在胸腔里占据大量的空间,离开“胸”的呼吸就会造成气息过多,气息上“浮”,从而导致声音“吊”,传得不远。所以笔者认为所谓“胸腹式联合呼吸”的训练仍要以“腹”为主、“胸”为次进行呼吸。以下是笔者针对气息训练总结的两点方法:
1.吹墙练习
具体训练方法:面墙而立,两手叉腰,双脚分开同肩宽,身体挺直,吸气时不抬肩和胸,随着气息进入体内,腰腹随之往四周扩张,吸好气后憋足并坚持两秒钟,然后腰腹发力用力吹向墙壁,想象用身体的力量能把这面墙吹倒。其中,让学生憋足气息再坚持两秒钟这一点非常重要,其目的是为了控制住吸进的气,有控制地为歌唱所用,不能一张嘴气就一泄而出。歌唱时的气息是否充足,不在于吸进气息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能控制好已经吸进的气,只有管住气息并有控制地使用才能成为声音的支撑动力,演唱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对初学者来说,刚开始接受气息训练时会产生有脸色红涨,头晕目眩等不适感。但这种不适感仅仅是暂时的,如果每日加强练习,不适感就会逐渐消失。这个训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快速找到歌唱时气息的感觉,吹墙练习所用的腰腹紧张的劲便是歌唱要求的气息所在。
2.体能训练
歌唱活动既是脑力的也是体能的消耗,因此体能训练在歌唱中凸显重要。聆听完一场个人音乐会后,往往会感叹歌者优美的嗓音表达和超强的体力支持。试想,如果歌者没有充足的体力支撑,那么娴熟的发声技巧和对作品的透彻理解能溶合地完美演绎么?因而,体能的劣势仍然是歌唱活动中的瓶颈。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会建议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能,如打球、跑步、跳舞、瑜伽等等运动。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演唱者不仅仅要展示高超的歌唱技巧,同时也要展现良好的仪态,所以需要通过长期的锻炼来加强自身两个方面的修炼。体能训练是歌唱能量源泉,因而对于掌握气息训练的方法来说是充分而必要的条件。
(二)自我模仿
能说话,他就有进行声乐学习的潜质。同样,只要能唱好第一个元音他也就能通过训练继而唱好其余的元音。在元音训练中,自我模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声乐教师对初学者进行面对面的单独教学时,其首要的教学任务是找到初学者最容易唱出的第一个元音,然后以这个元音为基础进行自我模仿随之带出其余的元音,以此达到五个基础元音音量和音质上的统一。
在声乐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只喜欢练习相对容易的开(闭)口元音,反之,就害怕去尝试。“木桶效应”的深刻道理,在声乐学习中也同样受用。因而,熟悉把握第一个元音练习后再仔细地琢磨其中的奥妙,再以相同的技巧进行模仿唱出其余的元音。只要明确其中的道理,举一反三并坚持练习,就一定会达成所愿。
(三)口型训练
歌唱时最理想的口型状态应是自然而不矫作的,面部表情也松弛得当。有时我们在看声乐视频时,关掉声音只看表情也能对歌者的演唱做出初步的判断,如果表情僵硬、口型不自然,肯定就不被人们喜欢。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在演唱时一定是面部放松口型自然的。
说到元音的口型,曾有人认为闭口元音就是把嘴做成“一”字型露出牙齿,以为开口元音就是把嘴张大。对此,笔者表示不太赞同。说话和唱歌所需要的气息和音量都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时教师会让学生用“后面这张嘴”咬字,什么叫“后面这张嘴”?后面有嘴吗?从生理构造上看是不存在的,那“后面这张嘴”指的是什么呢?其实,所指的是舌根到咽腔部分,意思是打开这一部分的空间,把元音放到这一空间管道里增强共鸣。
口型训练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对着镜子唱,唱不同元音时口腔竖着开,尽量保持口型的一致,通过“后面这张嘴”把元音唱清楚是歌唱咬字的基础和关键。
(四)喊嗓练习
气息、模仿和口型训练,都是为了最后一个练习做准备,即喊嗓练习。声乐二字,“声”字在前,“乐”字在后,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声”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在演唱时声音不能灌满全场,即便是吐字清楚、表情到位,那也是枉然。怎么样才能让声音传到每一位观众的耳朵里呢?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多进行喊嗓训练。
所谓“喊”并不是光靠声带使劲乱喊,而是以气息支持声音找到每个元音恰到好处的位置继而唱出最大音量。这需要结合想象力才能完成,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唱出最优美的声音,并能让声音传播广阔。同时也要运用内心听觉也就是感觉器官来自我检验声音的好坏。实践证明,每天进行一定量的喊嗓练习能让声音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元音训练中的因材施教
声乐教育采用小课一对一授课模式,面对不同学生时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更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每一位学生的嗓音条件、音乐感悟能力和艺术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样,所以在教学中遵循基本规律需要对以上三方面进行区别对待,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初学者在接受元音训练时,男声唱开口音较女声相对容易,而女声唱闭口音比较容易。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需对症下药。针对学生嗓音构造的个别差异,找到学生容易把握的元音作为起音随之带出其余的元音(自我模仿),再将把握住的元音和其他元音进行搭配训练。
具体训练方法:首先,男声以“a”音和女声以“i”音分别作为第一个元音,随之带出后面几个元音,然后再结合旋律练习元音,想像每个元音的轨迹呈一条直线,位置不能随音高的不同而改变。待初学者掌握基础元音演唱后再逐步加入其他元音。其次,男女声部中的相同声部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比如有的女声听起来很“闷”,声音躲在口腔内出不来,这时我们可以用“i”元音来训练。因为“i”元音具备靠前明亮的特性,这里所说的“靠前”的特性并不是把元音靠“前”憋着唱,借助打哈欠的感觉打开口腔找到唱“i”元音所处的空间,只有具备空间感的声音听起来才圆润、自然。然而,对于天生嗓音就紧或“白”的学生,也就不能用“i”元音进行练习,可以尝试用“u”或“o”元音帮助解决。训练时,借助元音特性降低喉头找到声音的集中点让声音“竖起来”,此状态下唱出的声音才具备很强的穿透力。还有的初学者表现出声音区不统一,真假声打架。这样的问题最好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时间越长对学生的心理也会造成很重的负担,以至于还没唱到换声点就开始担心。最后,再以“ü”元音作声区的统一训练,并结合音阶下行旋律,声音从高音位上站稳后再连续唱出下行音。
小 结
声乐演唱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需要我们从基本功练起,唱好元音是歌唱的前提,当然,歌唱的基本功远不止元音这一项训练,还包括歌唱语言、作品量的积累、钢琴、视唱练耳、音乐理论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不管学什么专业,打好基础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也是将来能否在这条路上走多远的先决条件。
责任编辑:朱婷(实习)
参考文献:
[1] 沈思岩.声乐讲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2] 管林.论声乐训练[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
[3] 李树忠,陈励政.歌唱与声音训练[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4] 应尚能.以字行腔[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5] 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年.
[6]编委会.喻宜萱的艺术生涯[M].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2009年.
[7]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8] 郑茂平.声乐语言学[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