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家黄尧与“牛鼻子”
2012-04-29李强刘晓焕
李强 刘晓焕
漫画家黄尧的名字,在今天的人们听来已经十分陌生,即使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漫画史话》(毕克官/著)中亦鲜有提及。其实黄尧画的“牛鼻子”于1934年5月已出现于上海《新闻报》,虽然比当时漫画大家叶浅予笔下的“王先生”要晚,但却比张乐平的“三毛”、梁白波的“蜜蜂小姐”和高龙生的“阿斗画传”都要早一年光景。特别是“牛鼻子”以多产见胜,一贯以连环漫画与单幅漫画两种形式并用,发表的园地既多又广,除报纸副刊、漫画杂志外,其他如文艺、新剧、综合及儿童等各类杂志也常有“牛鼻子”出现。
(一)
黄尧(1914—1987),原名黄家塘,其高祖黄安涛出任过潮州太守,藏书丰厚,其父黄汉钟一生不仕不商,自幼随父研习古文艺事,文字学很有功力。黄尧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耳濡目染,后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约18岁进《新闻报》工作,第二年他就创造了“牛鼻子”。
“牛鼻子”的面孔,是黄尧对着镜子从自己的面貌中抽象而又艺术性地夸张出来的,可以简化为“五句十二字”:一大圈(脸的轮廓)、二画(眉毛)、三点(眼珠与嘴)、四竖(头发)、五小圈(耳朵、眼镜与鼻子)。“牛鼻子”的身体也很简单,穿白竹布衫,罩上黑色马甲,倒八字脚(与卓别林穿破皮鞋的直八字脚恰恰相反),套上一双舌头鞋而已。其画法连七八岁的小朋友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牛鼻子”面部中间的鼻子最突出,如画其侧面,更显出鼻子的庞大,真可谓鼻大如牛。因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司马懿称做“牛鼻子老道”,黄尧便巧妙地借此典故取名“牛鼻子”。后来黄尧作画,常常自钤一方“牛鼻子”印章。“牛鼻子”的每一张画,线条都力求洗练单纯,画面上的背景也简到无可再简,除标题外,画的内容完全可以不借重文字。黄尧说:“我爱大自然,我爱天真,我爱小孩子。”此3句话就体现在他创作的所有“牛鼻子”漫画中了。
黄尧为什么要创作“牛鼻子”呢?概括起来有两条:一是为了提倡国货;二是为了教育儿童。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被讥讽为“东亚病夫”,国家在列强蚕食鲸吞之下,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霸占东北后又侵略华北,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每一个不愿当亡国奴的人都面临救亡图存这一严重问题。而在上海租界里,洋人的嚣张跋扈、洋货的泛滥充斥,更是触目惊心,当年电影院、画报摊上,也都是米老鼠、唐老鸭、大力水手等西方舶来品的市场。年青的漫画家黄尧决心创造出一个纯国产化的漫画人物来抵制对抗。正是出于这样的动机,“牛鼻子”的模样是中国式的,动作笑料都是中国化的,而且是用中国的毛笔画出来的。黄尧本来还打算与中国卡通(动画片)的创始人万氏三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合作,将“牛鼻子”拍摄成中国卡通片,使他们成为活动起来的连环漫画,小朋友们看了一定会更加喜爱。他们本来已经做了准备工作,但却因抗战爆发而没有实现,否则中国的小朋友很可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能够看到以“牛鼻子”为典型形象的卡通片了。
小朋友是黄尧的主要服务对象,因而“牛鼻子”的许多内容都是儿童们感兴趣的。为此,黄尧还创造了“牛鼻子”字体来配画,这种字体像初学写字的小学生写出来的,虽然歪歪斜斜、却天真自然、不虚假、不娇作,且富有雅趣,配在“牛鼻子”画页上恰到好处。小朋友喜欢“牛鼻子”,画起来又不难,所以当年全国各地报刊都收到许多小学生画的“牛鼻子”的稿件。电影童星黎铿和红极一时的美女明星陈娟娟画的“牛鼻子”也在报刊上发表过。1937年5月,黄尧独自主编的《牛头漫画》创刊号即辟有“小朋友‘牛鼻子展览会”一栏,专门刊登全国各地小朋友画来的“牛鼻子”稿件。同期内他又和张乐平合作,刊出“牛鼻子”和“三毛”在一起玩乐的4幅“拿手好戏”。当时的黄尧甚至还雄心勃勃地准备筹备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牛鼻子展览会”,要求全世界的儿童都来参加,选出的作品先在中国各地展出,再运往世界各国去展览,可惜这个宏伟计划被战火烧掉了,而《牛头漫画》也没再出第二期。
抗战初起时,少年儿童们画了一批宣传抗战的“牛鼻子”漫画,以“全国童子军总会”的名义,携往内地各县市巡回展出,由于其产生的影响颇大,竟引出敌伪假冒的作品来。当时汉奸在北平办的《时事新报》就出现了一个所谓“牛鼻子曰”的专栏,且伪造了一个“牛鼻子”来散布卖国言论,替敌伪张目、蒙蔽世人。此事后经我方国际宣传处举办中外记者招待会当众揭露真相,才杜绝了敌伪这种极端恶劣的欺骗行为。
(二)
黄尧的漫画极具讽刺与幽默精神。他的第一本“牛鼻子”漫画集出版,特地选在1935年9月18日,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东北4周年的国耻纪念日,据此可见黄尧用心所在。而在他的《赐福集》中有一幅叫《天下为私》,一个穿和服的“牛鼻子”和一个袖臂上套着“卍”字的“牛鼻子”都手拿着刀子在分割地球,一个断手缺腿的中国“牛鼻子”在一旁哭泣。又一幅叫《一身大殓服》,画了一个戴墨镜、穿一身清代朝服顶戴的“牛鼻子”,胸前还挂了一大串朝珠,一望而知,这是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的造像。而一幅画于1936年的《傀儡戏》,画面上一个穿红白相间上衣、头戴官帽的“牛鼻子”,两手分持纸和笔;另一个是着黑衣官服的“牛鼻子”,两者衣饰、穿戴虽略有不同,但相同者却是同为受人任意操纵的傀儡木偶。明眼人一瞥便知此两傀儡实指,一为1935年11月25日在通县成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政务长官、大汉奸殷汝耕;另一个则指1932年在日寇一手操持下于长春建立的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溥仪。不消说,在那个暗夜沉沉、风雨如磐的年代创作出这样的漫画,不能不让人敬佩漫画家的崇高气节与莫大勇气。
黄尧的漫画是残酷世界的真实写照。黄尧创作的《残酷世界》一组漫画,画面中的小“牛鼻子”们,有的被牛头马面、凶神恶煞般的动物或骑或抽打或被勒上绳套拉沉重的货物;有的则被逼着去“耍猴”——本应被耍的猴子却用铁链子拴住“牛鼻子”、强迫他卖艺;还有恶魔般的怪兽手持皮鞭在驱使小“牛鼻子”做马戏团的钻圈动作;更有甚者一个留山羊胡子的动物、用一根绳子拴着一串5个大小不一的“牛鼻子”,“牛鼻子”们个个匍匐爬行;另一个鸟笼子里竟然还囚禁着一个小“牛鼻子”;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是一砧板上一只野猪似的魔兽正在持斧劈开小“牛鼻子”的头颅,半截小腿血淋淋地扔在砧板下……这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画面,是黄尧用他那犀利的笔触将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少年儿童所处的悲惨境地活生生地勾勒出来的。此情此景耳边不由鼓荡起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呼喊“我诅咒这吃人的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救救孩子”。
黄尧的漫画是蕴涵于小丑中的讽刺艺术。笔者收藏了《十日杂志》第11期,1936年1月20日出版,刊有黄尧《别树一帜》漫画。画面上的“牛鼻子”尚未戴眼镜,显系黄尧早期作品,虽略显稚嫩、立意亦不是很高,但却已是以后走向成熟、享誉社会的雏形之作,特别是他自此以后用英文签名的W.Buttoon。w是指姓黄,Buttoon是马戏团里的小丑,也就是京戏班里的小丑。小丑总是用来制造笑料,使观众开心快活的。黄尧说:“没有小丑,哪衬得出其他人的秀丽?老生没有小丑扮奸臣,哪显得出忠臣?花旦没有小丑配着去打诨,哪显得她一幅荡艳的做工?”因此小丑是多才多艺、万不可缺的,好比中药材里的一味甘草,任何一剂药里都用得着。黄尧从最初走向画坛开始,便学会了用批判的目光观察社会。身处光怪陆离的上海滩,他与前辈漫画家们一样,专注于描绘贫富之间的强烈对比,勾画那些社会暗角的丑陋。形形色色的人物,经过他的笔下艺术处理,形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
关于漫画的讽刺艺术,2009年去世的漫画大师丁聪认为:漫画是揭“丑”的,它有点像相声,必须得反映时代。他说:“我这个人很不幽默,我是讽刺多,有锋芒,是很严肃的。我的作品总要伤一些人,但只要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我是不管其他的……”2010年去世的漫画大师华君武更直言不讳:“我都是针砭时弊的,我没有画休闲漫画,我不画。”“漫画主要是批判的艺术”“讽刺是永远需要的”“我就是改不了狗拿耗子,见了就想咬几口的习性”。黄尧当年也如丁聪、华君武,怀着一颗正直的善良之心,用那洞察时弊的眼睛看社会,用一双妙笔写人生,用睿智和心血给时代留下难能可贵的作品。
(三)
黄尧在中日上海开战时,就接到过敌伪方面的恐吓信,万不得已《新闻报》将他调往重庆分馆工作。他化装乘船逃出吴淞口,从宁波由杭州转南京,再到武汉,在汉口又病了一场,病愈后乘民生公司轮船入川。抗战期间他一度经商,虽然也绘画,却是独自经营,同原来漫画界的朋友不再有什么联系了。这期间只有从内地传过来的、他用土纸印的《漫话贵阳》、《漫话重庆》两本小画册。1942年,他与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的郑宝林结婚。1945年他从泸州去昆明,有过回上海的打算,可是被友人拉到越南河内去办公司,不料发生法越战争,只得返回昆明办画展卖画,生意还不错。1949年他曾从香港到广州同我国早期电影事业家、著名纪录片摄影家黎民伟(1893—1953)商议合作拍“牛鼻子”卡通片,可见他对拍摄“牛鼻子”卡通片一事犹未死心,又因朝鲜战争而作罢。此后他去泰国定居经商,1956年移居马来西亚,并定居吉隆坡。此间他每周在报上发表教育漫画,后结集出版几十本小册子,并由华文教师分会主办举行过“牛鼻子教育漫画展览会”。此外他在槟榔屿的韩江中学担任训导主任3年,又在新民中学出任校长12年,直至1975年因病退休。
黄尧在海外独创“出云书”,将中国字倒过来写,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写得十分流利。他引陶渊明《归去来辞》所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取其“无心”写来,天趣盎然之意,命名“出云书”。那时在华侨界,他的“出云书”和他的风俗画畅销一时。在他的作品展览会上,他总要准备一张长长的桌子,他站在桌子一端,观众站另一端,他充满激情地把宣纸展开,再慢条斯理地准备好笔和墨,然后拿起笔,倒着写起字来。他倒着写的目的是让观众能更清楚看他运笔的过程。
黄尧的孙女黄丹蓉曾这样回忆爷爷:他总要在清晨带我们去散步,下午他通常小睡一会儿,看看书,然后作画。他作画看起来那么容易,就好像用他的手在画。傍晚则来到室外,坐在菜园旁的悬椅上看日落,他睡得很早,因为他要在日出前起床去散步。他经常就中国文化和中国事务接受电台和电视台的采访。他去世后我用几年时间慢慢翻捡他的遗物,发现他在作画以前竟然也画草稿,而并非像我看到的那么容易。他有一副好心肠,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能够,他就会帮助别人。爷爷生活简朴,为人善良,非常有耐心,最重要的是他给了我无私的爱,并教会了令我终身受益的绘画技能。
黄尧还曾花费10年时间,通过实地访问并查阅大量史料,1965年写成《马星华人志》一书,详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侨历史,对发扬历代华人开发南洋的艰苦创业精神与勤俭美德起了很好的作用。此书已被东南亚各大学采用为研究南洋华人之必备书。晚年的黄尧是位画家、教育家,更是令人尊敬的文史学家。外国访问团到马来西亚,莫不以一睹黄尧风采为快。他说:“我不论到哪里,绝不忘本,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要传播中国人的思想,发扬中国人的美德。”1987年1月21日黄尧因中风住进医院,一个星期后在家中去世。
令人欣慰的是,1999年山东画报出版社根据藏书家魏绍昌所藏60多年的8本“牛鼻子”漫画集,以《牛鼻子全集》(上、下册)再版。为取得此书出版权,他们几经周折,最终联系上了远在马来西亚的黄尧夫人郑宝林,郑在信中说:“贵社拟出版先夫黄尧三十年代创作的《牛鼻子》丛书八集,此实极有纪念的价值,愚及家人深深感谢……”可惜黄夫人还是未等到《牛鼻子全集》面世而离世先去了。笔者以为,这已足堪告慰魂泊海外的黄尧先生的在天之灵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