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012-04-29韩显铭
韩显铭
摘要在初中体育教育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在实际教学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细观体育课堂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不难发现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本文以此出发,探讨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体育小组合作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135-02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被广大体育教师接受,并作为常规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细观当前体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难发现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分组随意,组员之间不团结、开小差现象严重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的时候常常是前后、左右固定的一些关系好的学生分为一组,组内的气氛虽然不错,但是从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技巧掌握等方面,难以形成相互启发、影响的氛围,往往会出现有一些组效果很好,有一些组游离于课堂教学的目标之外,难以融入课堂统一的学习目标现象。
2.小组之间各成员分工不明确
体育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技能的获取需要自身的领悟、个体之间的相互启发和配合,如果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容易将小组合作学习变成“小组讨论”,使得小组合作出现较大的随意性。
3.部分体育教师的现场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在小组合作活动时由于班中人多,且小组合作多处于活动状态,因此往往出现难以控制和协调的局面。这就导致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状态和重难点掌握的情况无法及时把握,加之体育课堂的场地较为宽松,学生情绪较为放松,这样就容易出现课堂气氛似“活”实“乱”的现象。
4.缺乏科学合理的小组学习评价体系
体育成绩虽然高下立判,但是人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有差异,教师如果忽视学生这些精神和能力方面的因素,仅仅以纪律或者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甚至将耐力跑、下蹲等作为惩罚的方式,而吝于对学生进行激励,是不符合当前新课标要求的。
二、解决途径
(一)教师方面
1.提高体育教师的合作意识
体育教师往往习惯于命令式的教学,一只哨子从头吹到尾,强调学生整体的整齐划一,往往“小组合作学习”只是随机短暂的讨论或者动作的配合,并未真正起到合作的效果。在遇到疑难的情况下,能与同学交流、帮助、纠错、指导、讨论,寻求解决疑难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此构建合作氛围,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养成终身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情感的融合、人格的升华。
2.着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
体育教师一般要带好几个班级的体育课,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这往往导致学生的消极应对,将合作学习当作中途休息的机会。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摸清学生的爱好,请有兴趣的同学作为合作小组的组长,以其自身的兴趣带动他人,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教师对动态活动的调控能力
要让小组合作活而不乱,首先教师必须依据同学的课堂表现,在学生意愿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分组,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以荣誉和奖惩给予组员以纪律性、责任感和凝聚力,营造取得成功的氛围。其次,教师应当为小组的组员确定明确的任务,监督小组内的分工,及时参与、示范和指导组员的动作,调拨组员动作配合的要点。再次,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规范的动作,可以及时加以点评和表扬。
(二)学生方面
1.在合作学习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投掷轻物件》一课,课前我提出了自学的要求:(1)自己做或准备好轻物件;(2)理解投掷轻物件的意思;(3)自我学练,体会投掷动作要领;(4)发现疑难,提出疑问。然后,学习组长带领组员按自学要求分步学习,互相交流。在汇报各小组学习结果时,各小组分别请几名同学出来进行示范练习。老师针对学生的练习及时纠正和发现错误动作,同时认真地解答同学们提出的疑问。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跨越式跳高》一课时,在学生对内容理解后,我出示了一道思考题:如何才能跳得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充分发表意见,交流时各小组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跑得快就能跳得高;有的人认为正确的起跳动作是跳得高的关键;还有的人认为是助跑——起跳——过竿——落地。孩子们的话语闪烁着灿烂的思想火花,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术和技能,培养了思维能力。
3.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一定的条件下,我还允许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如学习游戏:《齐心协力得第一》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发挥自己创想能力展示个性的机会。“你们喜欢用这齐心协力的拼搏来换来成功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于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性格特点、能力、特长等自由结合,组成合作伙伴开展学习锻炼。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新课改教学门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思刚.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0,(S2).
(责任编辑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