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感悟
2012-04-29陈静
陈静
在学校“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是积极的参与者,与老师们比上课、比教案、比论文、比课件、比反思。围绕上课、听课、评课忙得不亦乐乎,在与老师们互相学习、互相帮衬,收获了教学的快乐与感悟。
一、培养音乐兴趣是提高学生感受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我们音乐教师应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课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兴趣品质,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和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形成热爱音乐、向往音乐持久稳定的情感。如许老师在执教歌曲《七子之歌》时,是这样做的:他用充满感情的声音讲述了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历史,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感慨万千地写下爱国诗篇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情绪激昂,纷纷表现出对帝国主义的愤怒。在这种氛围下,许老师趁势提问:“演唱时应带着什么感情去演唱?”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应带着深情的、激动的、期待的、迫切的、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去演唱这一结论。教师通过介绍歌曲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歌曲学唱时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准确地把握了歌曲的表现情感,演唱效果非常好。
又如:官老师在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童声合唱曲《渴望春天》时,她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图片等资料,上课时运用《美丽春天》的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配合音乐朗诵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然后再导入欣赏歌曲阶段,这种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又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拓宽了音乐学习的广阔空间,让灵动的音乐充满了音乐课堂。
二、重视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表现力的关键
“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时代的要求。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启发和指导学生亲自参与体验音乐,把音乐技能方面的知识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在玩乐中学习知识,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欢愉。如:张老师在执教歌曲《猎人合唱》一课时,组织学生模仿猎人打猎的动作和活动,通过学生模仿猎人射击追捕的动作,边唱边动,引导学生感受猎人在森林里快乐打猎的情景,让学生用表情和动作表现音乐,在游戏中体验音乐,享受成功的欢愉,从而增强学生的表演兴趣,不断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这种重视艺术实践的方法,提高了学生音乐表现力,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灵动的音乐氛围。
音乐教学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有效尝试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如:熊老师在执教歌曲《青春舞曲》时,她根据歌曲欢快、热烈、幽默的风格特点,将音乐歌唱和舞蹈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歌曲中编进新疆舞蹈动作,学生在欣赏歌曲音乐的同时,教师边歌唱边舞蹈进行示范,这种边唱边跳的歌唱形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大胆、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整节课全体学生都能自然、自信、大胆地参与到边歌边舞的音乐互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愉悦。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创造良好的音乐艺术与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
三、培养审美情趣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重心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讲解、提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风格、调式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勇于表述自己对所听音乐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如:在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教学中,我先通过播放乐曲,让学生欣赏、感受音乐:优美的旋律流畅清新、明快的节奏热烈激动、丰富的和声圆润柔美,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再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联想、边哼唱边体验,学生尽情地思索、想象。优美动听的音乐,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平静的湖面,晚上太阳下山了,一只小舟在湖面上”。随着对音乐的感受深化,不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激起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灵动的音乐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随之通过小组合作创作了优美的诗歌、散文,课堂上气氛活跃,整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说:“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的。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也就是说当学生们长大成人后,由他们的美感经验而获得较多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工作,那么艺术教育的目标就已经完成。
“课内比教学”活动虽然接近尾声,但音乐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教学工程”。我们音乐教师要积极思考、不断探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快乐!
(责任编辑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