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学日记 懂学生“数情”
2012-04-29宋伟钢
宋伟钢
摘要学生的学习问题无法全部显现在课堂上,教师有时无从着手。文章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使师生进行课后的沟通。教师更全面、更清晰地了解学生,从而使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关键词数学日记教学关系教学法分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113-02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时常碰到这样一些情况:自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觉得并不容易;有些概念、性质教师讲得很透彻,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尤其是对学生的某些错误感到费解等等。师生在一些问题的认知与认同上似乎隔着一层膜,缺乏良好的沟通。事实说明,“数学日记”又开启了一扇师生情感与认知交流的心理之窗。
一、读日记,看认知
日记一:今天老师讲的函数概念我很不理解,特别是f:A→B是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我们在初中学的函数概念是:x是自变量,y是应变量,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很好懂。怎么又来一个很难懂的新概念……
日记二:这次数学课的内容是函数概念,我感觉有些含糊。大致认为与初中的概念有联系,但又有区别。y是x的函数,y随x的变化而变化。还有特殊情况,如函数y=1,x在变化,但y始终是1。另外,y的取值范围就是值域。老师,我这样理解对吗?
从初中到高一,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两则日记反映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由函数新旧概念的对比,引起认知上的冲突。按照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供“脚手架”式的帮助。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建构,实现对新知识的形成和内化。相关研究表明,函数的概念教学应分两次学习来减轻学生认知上的困难。通过客观实例,形成函数的描述性定义;通过数形结合,形成抽象性定义。
张奠宙先生认为整个数学是一个形式化的思想体系。数学概念更具形式化、抽象化的特征,学生理解尤为困难。因而在概念教学中应重视诸如像类比、直观、想象、不完全归纳等类似的方法,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诱导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信息反馈得到非形式化的理解。
二、读日记,导学法
日记三:老师课堂上讲的例题我都听懂了,但与例题类似的作业却做不出,总好像隔着一张纸。老师,你想到那样做,我怎么想不到?老师的解题思路像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一样,非常流畅,我却常常卡壳。下次老师讲例题时,能说一下找到解题思路的窍门吗?
“听得懂,不会做”,这是每个数学老师经常碰到的问题,更是后进生非常纠结的问题。许多名师提出过不少对策,但收效并不乐观。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是诗人也会凑。”解题之前,何不也来个“读题”?在每个重要的章节或单元后,笔者把典型的题目附上解题过程或提示,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阅读,并对照题解或提示,梳理知识点,体会解题技巧。在阅读中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比较、迁移;在阅读中摄取相关信息,并与原有的知识产生融合;在阅读中逐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解题的基本技能。读唐诗般地读数学题解,省时省力,跳出了题海战术。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不是诗人而变成了“数人”。
三、读日记,引共鸣
日记四:老师这次批改我的作业好仔细!错误的地方用红笔一一划出;图像也作了修正,显得更加标准、美观;甚至连错别字、标点符号也帮我改正。难为情啊!我作业太马虎了。老师,我今后作业一定认真做,字也端正写,这样考试中就不会失去应得的分数……
教学的双边活动不应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延续到课外。批改作业是教师的“第二课堂”,笔者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作出批语或点评。如“字迹比以前端正,有进步”“这道题你提供了两种解法,想一想还有第三种吗”“太可惜了,你再仔细一点就全对了”“你的错误和同桌张三怎么一模一样啊,连标点符号也一样”……这种点评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心理上将这份无声的交流转化成学习的动力。真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通过作业的沟通,引起师生情感和认知的共鸣。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润物细无声,大多学生的作业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读日记,剖症结
日记五:昨天上课的内容是数列前n项求和问题的复习课。课后的作业中有一题:已知Sn=n2-n+1,求an的值。我知道应该利用公式:an=Sn-Sn-1,但Sn-1我不知道怎么求。其实前面内容中已知an的值,求an-1的值,我也不是很清楚。希望老师有机会给我再讲一次。
该生问题的实质是对什么是代数及数列中的项数概念不理解。这是数学后进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函数f(x)=x2-x+1,有的学生能求f(2)、f(-1)等,却不会求f(m)、f(m-1)。主要是学生对f(x)中x的意义不甚了解之故。当我把求f(m-1)改成“当x=m-1时,求f(x)的值”,学生立即恍然大悟。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当学生出现思维问障碍时,能及时找到问题的症结。通过剖析症结,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引导。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将当前问题内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有效实现对知识的正迁移。
五、读日记,促探究
日记六:这段时间上课的内容是不等式,我感到特别乏味。老师上课首先讲作业中的错误;接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提出这节课的定理或性质;再进行推导或证明;再接下去是讲例题;再就是练习……老师你能变一下吗?
教无定法,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均值定理”一课,笔者对原先写的教案作了很大的变动。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一根长度为10m的绳子,围成一个矩形,当长和宽各为多少时,围成的面积最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二次函数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在长和宽相等时,矩形的面积最大。然后,再从这个具体的事例出发,启发学生:已知两个正数的和为一定值,当两数相等时乘积一定最大吗?在此基础上,引出新课,让学生探究。整堂课学生兴趣浓厚,探索精神强烈,效果很好。
数学日记架起了师生认知沟通、情感共鸣的有效桥梁。读数学日记,读懂了学生,掌握了学情,使数学教学更有方向、更有艺术、更有效率。
(责任编辑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