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组织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2012-04-29葛健风
葛健风
目前高中政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自组织能力差,理论感知与现实相背离。高中政治课理论性强且抽象,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易产生厌学心理。不少学生平时不注意政治知识学习的及时性与方法性,考试只是突击背书、机械记忆,其结果是成绩不理想,教学效果差,时常出现政治课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相背离的现象。一些学生平日政治课成绩优异,而参加集体活动时总是借故开溜,缺乏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协同合作精神和新时代学生应有的胸怀,自组织能力处在封闭状态。进入新的时期以来,政治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主要是L.Von Bertalanfy的一段系统论的新发展。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一、组建矩阵学习小组,提高学生自组织能力
矩阵制是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双道命令系统。
自组织理论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产生自组织现象的首要条件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提高政治教学的课堂效果就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过程是“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自己与社会之间的交换过程,通过了解外界信息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学生在这个开放的系统当中自组织能力可以不断得到提高。矩阵结构是欧美科研单位通常采用的一种组织机构模式。所谓矩阵学习小组就是按学生学习成绩、学生性格特点、教学目的等教育要素,把学生分为A、B、C等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课题或课堂需要轮流自主产生召集人,召集人负责组织组内学生对老师布置的难点与重点或学生自己认为的难点与重点进行讨论,召集人负责对讨论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而后各学习小组召集人对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反馈,组与组之间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发表自己肯定与否定的意见,最后老师总结。通过矩阵学习小组这种教学组织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即自组织能力强的人。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矩阵学习“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自己与社会之间的交换过程,通过了解外界信息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学生在这个开放的系统当中自组织能力可以不断得到提高。如应用政治知识分析“三鹿奶粉”事件时,我把学生分为A、B、C、D、E五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自主产生召集人。A组重点讨论商品的价值规律;B组重点讨论我国市场经济秩序;C组重点讨论我国法制建设;D组重点讨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E组重点讨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讨论后各组对结果进行反馈,组与组间展开相互辩论,最后教师对结果进行总结。
二、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政治知识叠加的非线性作用
非线性作用即体系内各要素之间具有超出整体是局部线性叠加效果的非线性作用,是一种所得超所望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即一个小的输入就能产生巨大而惊人效果。这样才可能使体系具有自我放大的变化机制,产生突变行为和相干效应、协同动作,以异乎寻常的方式重新组织自己,实现有序。相反,如果只是具有线性作用,要素间的作用只能是线性叠加即量的增长而不能产生质的飞跃和实现有序。
学生在政治课学习中,往往对一些社会现象大惑不解,并无法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实现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反映不和谐,无法产生知识叠加的非线性作用,更谈不上教学质变式的涨落。如用价值规律原理解释经济现象时,不少学生对当地房价五年涨六倍无法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为产生非线性作用,我们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售楼实践活动,通过售楼现场“跟”“听”“看”“问”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到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房价高低除取决其内在价值、供求关系及附加价值等外在因素外,还有刚性需球。
在高中政治教学课改中,只有不断提高学生自组织能力,才能达到高中政治教学课改的目的。
(责任编辑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