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技需求研究文献述评

2012-04-29杨文静周容吴永章查良春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20期

杨文静 周容 吴永章 查良春

摘要:回溯了国内外农业科技需求的相关文献,对目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大致分类。指出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遵循了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两种路径,并分析了各自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目前中国农业科技需求研究所需要突破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农业科技需求;农业科技体系;文献述评

中图分类号:F303.2;G2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453-05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而要发展农业科技首先必须要弄清科技需求。尤其是在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新科技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不断衍生出新的农业科技需求。在各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把握农业科技需求,实现资源最有效的配置就成了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农业科技需求的研究,特别是中国已经将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探寻有效农业科技需求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背景下,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日渐深入。

本文旨在回溯国内外农业科技需求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梳理并分类,探讨目前农业科技需求研究的基本范式和路径,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科技需求研究拟突破的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日后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国外农业科技需求研究文献综述

由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无论在研发还是应用推广上都领先于中国,其对农业科技需求的研究与实践也都早于中国。就研究的方向来看,国外的相关文献更侧重于实践领域,而对农业科技需求宏观制度性的探讨较少。从搜集到的国外文献来看,对农业科技需求的研究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1环境、技术变迁与农业科技需求变动的关系

农业产业的发展受环境和技术的影响较大,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将农业产出视作是环境与科技的结合体,一旦农业发展的环境与技术发生变迁,即会带来农业需求的变动,这一点很早就得到了国外学者的认同。2002年Tilman等[1]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文献,指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并依据这些挑战划定了新环境、新技术背景下的农业科技需求,包括化肥效能提升、节水节能、土壤肥力保存、病虫防治等生态农业技术。

Rabbinge[2]则是具体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科技带来的调整,分别从农、林、牧、渔4个方面阐述了农业科技需求的方向。根据其结论,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①农作物胚质改进技术。为了适应新的气候环境,需要改进农作物种质和胚质,以应对越来越多的非生物应力(Abiotic stresses);②人畜防疫技术。由于气候改变带来了整体环境的剧变,人畜间疫病双向性流动越来越频繁,需要强化人畜防疫技术加以应对;③环境服务付款机制(PES)。这一机制属于社会管理技术创新。

1.2农民、农业组织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影响

这一类研究方向的内容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由于发达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差异,农业科技需求除了受农民个体的影响之外,还受农民组织或利益团体的整体性影响。

Chambers等[3]分析了农民个体需求在农业科技当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农民需求第一”的科技供需模型。Adesina等[4]指出农民的农业科技选择和决策除了受投入—产出衡量的影响之外,还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素质以及相关组织功能作用的影响,并以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和西非等国为例加以说明。

除了农民个体的农业科技需求之外,农业相关的利益团体和各种组织也存在着需求,且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Guttman[5]早在1968年就指出了在美国的州这一层面,越来越多的大农户和农业公司开始联合,通过形成利益团体实现“院外活动”将自己的农业科技诉求付诸于实践。随着美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科技的不断应用与推广,除了原先个别大农户和农业公司组成的利益团体之外,由大多数农民组成的农民组织(Farmers organizations, FOs)在整合农民农业科技诉求和影响农业科技供给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

1.3农业科技需求的影响因素

这类研究重点分析农业科技需求的外在背景,以及有哪些因素和变量制约影响农民的需求偏好。如Feder[7]指出由于存在未来不可预见性、信息不对称性等,可以将农民的科技需求视作为在不确定背景下的决策问题,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阻碍了农民新的科技需求。

1.4农业科技需求的保障机制

农业科技需求是农业科技供需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也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加以辅助和支撑,国外学术界就这一领域的诸多具体方面展开了较多的研究和探讨。

Kitchen等[8]分析指出农业科技教育是农业科技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促成农业科技的有效吸收,也有利于形成有效需求。Gill等[9]则探讨了农业科技研究基金制度,他们指出有效的科研基金制度是农业科技供需的有效保障,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基金制度已经阻碍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引入竞争性农业科技基金制度(CATFs)。

2国内农业科技需求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升级,农业科技发展贡献率不断提升,科技的进步与应用对现代农业的前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上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也促使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农业科技及其需求问题。从我们搜集查阅的文献来看,国内对这一领域的探讨和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宏观层面的规划及探讨

这一方面的探讨多是政府的相关规划和政策。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便明确指出“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提出了以高新技术带动农业技术升级、延长农业产业链、综合开发农林生态技术、发展工厂化农业的发展思路,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较长阶段内需要攻关的农业科技领域[10]。

《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对“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需求进行了分析,指出要提高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管理体制、科技服务能力,以分别促进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经营主体转变、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效率。并提出了从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以及完善保障机制4个方面来满足农业科技需求[11]。这一发展思路在《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也有体现[12]。

学术界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宏观层面也有研究。欧阳晓光[13]以农业、农村、农民为纵轴,产业、区域和个人为横轴划分了不同层次的科技需求。中国“三农”发展存在9种不同的科技需求,每种都对应了不同的层面和对象。

2.2不同区域间的农业科技需求状况

前一类研究是站在全国以及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对农业科技需求进行规划和研究,由于不同区域、地区的农业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其农业科技需求也各不相同。除了要以国家宏观整体规划为指导之外,也需要对不同区域间的差异状况进行探讨。许多学者从中观的角度对某一区域或某一省份的农业科技需求状况进行了研究。

侯向阳[14]在总结了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特点与瓶颈的基础上,指出其农业需求主要聚集于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和草食畜牧业技术等方面,分析了面向西部开发的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在如何进一步促进西部农业科技发展上,他提出了“西部大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设想。杨瑞珍等[15]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西部地区农村的科技需求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农村的需求主要聚焦于良种、种植与养殖新技术、防病防疫等基本农业技术上,而资金缺乏则是导致农业科技需求难以满足的主要原因,此外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和渠道单一也制约了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发展与推广。胡树华等[16]在总结了中部5省农业发展的先天优势和主要问题基础之上,指出通过规模化实现科技的集群效应是重要的需求,并针对这一结论提出了包含组织联动、集群创新、科技增值和重点发展在内的“农业科技密集区战略”。

罗卫平等[17]在整理收集广东省农村的面板数据基础之上,对农业科技需求状况进行分析,指出除了基础性农业科技需求之外,还衍生出新的需求,包括食品安全、生态技术、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科技需求。董颖聪等[18]分析指出,广西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粮食安全、重点产业、新农村建设、农产品质量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

2.3农民的农业科技需求

这类研究主要是从农民这一群体出发探讨其对农业科技的需求问题。由于农民是农业科技的直接受众群体,而且很多时候也是直接操作者,因此考察农民的农业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国内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之一。

奉公等[19]从农业科技供给、传播与应用的角度,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农民农业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农业技术真假、市场风险、成本与收益、市场信息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农业技术市场的对策建议。王国辉等[20]对农民农业需求的强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性别、年龄、家庭收入、收入结构等对农民的农业需求有较大影响。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农民类型确定不同的农业科技传播渠道,并有效地关注农业科技需求中的弱势群体。郭玲利等[21]对四川雅安、资阳、眉山等地的农民进行调研分析其农业科技需求特征,指出农民对减本高效的科技需求较高,而产后环节的科技需求不足。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制约因素,具体包括规模经营效应弱、技术风险较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滞后。李波等[22]在选取了农业科技需求内容和影响因素指标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农民农业科技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他们分析得出,地理位置、性别、家庭劳动力、信息等变量为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他们提出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信息体系,增强农业科技的地区适用性,并通过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力度,促使农村劳动力回流。

除了采用实证分析研究农民的科技需求之外,还有学者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总括性的探讨。张改清等[23]在回溯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农业科技需求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农民科技需求不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供给信息沟通渠道、农民技术应用与市场风险、农民科技供需不均衡等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通过农业科技主体多元化与改制实现信息和科技的有效供给。

2.4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均衡研究

这一方向的研究内容除了探讨中国农业科技需求的现状之外,更将农业科技供给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了进来,着重分析两者的均衡状态及问题。这种考察方式考虑了目前农业供给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发现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与意义,也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

张永坤[24]分析了中国目前农业科技供给的现状,指出中国农业科技成果丰富,但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的现实困境。根据其分析,农业科技结构和管理体制是影响有效供给和需求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被学者张正河[25]重申,他指出要将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同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进行区分,在考察农业需求时要结合农业供给现状。根据其结论,由于农业科研经费限制、成果转化率低、科研资源浪费等情况导致目前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此外,部门、区域、学科的条块划分与限制,也降低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实际效率。

2.5农业科技需求各具体内容相关研究

这类研究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入手探讨农业科技需求的某个组成部分或具体的内容,如农业科技需求的保障体系、生态农业科技需求、某一农业产品科技需求等。如籍增顺[26]重点研究了农业科技需求的保障体系,包括农业科技投资机制、运行机制等。张正卓等[27]则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分析了兰州市农产品安全的科技需求状况,分析哪些科技是目前兰州市农业的关键技术问题。费震江等[28]则是分析了湖北省水稻生产中的科技需求问题。

3文献述评及研究展望

3.1文献述评

国外农业科技需求的研究多是以各国的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科技背景为基础,由于这些背景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与国外农业科技需求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如不同生态环境带来的需求差异,再如农民组织和利益团体对科技需求的影响程度差异等。但国外的相关研究也给中国农业科技需求研究指明了方向,不仅仅包括在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农业科技需求需要作何调整以适应新气候环境的变化,也包括要对哪些制度和机制进行改进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供需的均衡。因此,在研究中国农业科技需求问题时,除了要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更要注意结合中国目前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国内农业科技需求的研究方向来看,基本遵循了以下两种路径。

3.1.1农业科技需求制度层面的研究这类研究倾向于将农业科技需求作为一个体系,从较为宏观的层面探讨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在有的研究中也将农业科技供给纳入进来,探讨两者的均衡问题,这样的研究思路将整个农业科技供需制度大致勾勒出来,为这一领域后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具体的对策上,这种路径也是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制度、政策方面的完善建议。总的来看,制度层面的研究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理解农业科技需求的大致框架和产业整体发展导向,这是相关研究的前提基础。

不过,由于这一路径思维层面的高维度,使得其无法考察某一具体领域、地域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许多分析缺少相应的支撑。在需求体系的划分上,也仅仅给出大致的框架,没有细化到具体可量化的指标,使得这类研究存在一种“有体无系”的状况[29]。此外,这一路径的研究尚不深入,更多地停留在对农业科技供需的表层论述,很少涉及到有效供给和需求的均衡问题。

3.1.2农业科技需求操作层面的研究遵循这一路径的研究回避了宏观层面的探讨,而是将农业科技需求划分为不同的内容和领域,直接研究其具体的需求问题,如农产品安全科技需求、农业科技需求保障机制等。由于这类研究探讨的是具体可操作的科技问题,辅之以实证数据或案例,使得其更具有实务性、说服力。而且操作层面路径下采用了多种分析测评方法,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影响因素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所得到的结论对后续研究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不过也需要注意,两种路径存在着相互关联,操作层面的研究需要以整体制度和体系作为基础。在目前后者还普遍存在“有体无系”的情况下,农业科技操作层面的研究也有所局限,最典型的如缺少具体可量化的指标。加上尚没有较好的理论作为支撑,使得这一路径的研究难以总结出相应的规律,从而限制了其结论的推广性,在具体对策上也缺少实践应用性。

3.2研究展望

针对目前中国农业科技需求研究过程、方法存在的不足或空白,本文认为今后的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3.2.1农业科技需求体系的构建到目前为止,除了国家层面的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对科技需求体系进行了大致划分之外,尚没有研究对农业科技需求体系进行系统完整的界定。由于缺乏完整体系,无法构建科技需求的评价指标,使得农业科技有效需求评价、供需均衡衡量等研究难以展开,从而限制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因此,搭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需求体系是深入研究的基础。

3.2.2农业科技需求内容及层次的划分对于农业科技需求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目前还没有较好的划分依据和标准,从而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区域和界限不甚明显。此外,缺乏一种层次的划分也使农业科技需求研究的维度跨度较大。笔者赞同欧阳晓光[13]关于农业科技需求内容和层次划分的方法,以农业、农村、农民为纵轴,产业、区域和个人为横轴,构建不同内容的层次和区间,然后进行细化。

3.2.3农业科技有效需求及供需均衡研究国内对农业科技需求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上和应然问题,而没有认识到理论与实践、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巨大差别。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农业科技潜在风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科技需求难以成为农民真正的有效需求。这就要求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地聚焦于实际的有效需求问题,探讨需求形成的影响因素。此外,需求和供给同作为一个体系的两个方面,需要结合起来考察其均衡状态,以便能解决实际问题。

3.2.4农业科技需求研究的路径选择在选择研究方法和路径上,可以实现制度层面与操作层面的结合。如在农业技术推广与普及上,除了具体的操作问题之外,设立培训机构、改革推广机制本身也是制度供给问题。

参考文献:

[1] TILMAN D, CASSMAN K G, MATSON P A, et al.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intensive production practices[J]. Nature,2002,418(8):671-677.

[2] RABBINGE 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ed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M]. Washington D C,USA: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2009.

[3] CHAMBERS R,PACEY A,THRUPP L A. Farmer first: farmer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research[M]. London, England: 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Ltd.,1989.

[4] ADESINA A A, BAIDU-FORSON J. Farmers perceptions and adop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vidence from analysis in Burkina Faso and Guinea, West Afric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13(1):1-9.

[5] GUTTMAN J M. Interest groups and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86(3):467-484.

[6] CARNEY D. Formal farmers organizations in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ystem: current roles and future challenges[J]. Natural Resource Perspectives,1996(14):57-65.

[7] FEDER G. Farm size, risk aversion and the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y under uncertainty[J].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0,32(2):263-283.

[8] KITCHEN N R,SNYDER C J, FRANZEN D W, et al. Educational needs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J]. Precision Agriculture,2002,3(4):341-351.

[9] GILL G J, CARNEY D. Competitiv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und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London, England: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1999.

[10] 新华社.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EB/OL]. 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2006-02-09.

[11]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EB/OL].http://www.moa.gov.cn/ztzl/shierwu/hyfz/201112/ t20111227_2444181.htm, 2011-12-27.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EB/OL].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7-06/18/content_8406009_3.htm,2007-06-18.

[13] 欧阳晓光.新时期“三农”科技需求的新思考[J].中国农村科技,2006(4):45-47.

[14] 侯向阳. 西部农业科技发展需求、思考及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1):8-11.

[15] 杨瑞珍,陈印军,尹昌斌,等.西部地区农村科技需求调查问卷结果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4(2):26-29.

[16] 胡树华,汪秀婷.中部五省农业发展的科技密集区战略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4(4):23-26.

[17] 罗卫平,黄江康,吴晓青.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问题与科技需求[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53-156.

[18] 董颖聪,杨景峰,于平福,等.广西农业科技现状、发展需求与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4):13-16.

[19] 奉公,周莹莹,何洁,等.从农民的视角看中国农业科技的供求、传播与应用状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0.

[20] 王国辉,付少平.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需求强度的实证研究——以杨凌示范区为典型个案[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8-12.

[21] 郭玲利,张韬,蒋远胜,等.四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现状及需求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439-442.

[22] 李波,张俊飚,张亚杰.贫困农户农业科技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5):127-132.

[23] 张改清,张建杰. 我国农户科技需求不足的深层次透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314-316.

[24] 张永坤.优化农业科技供给 扩大农业科技需求[J].商场现代化,2010(7):122-123.

[25] 张正河. 当前农业科技需求与供给错位的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2012(3):38-40.

[26] 籍增顺. 新农村建设科技需求与保障体系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4):3-6.

[27] 张正卓,窦学诚,杨妍.应用AHP研究兰州市农产品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需求[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785-2787.

[28] 费震江,董华林,武晓智,等. 湖北省水稻生产发展策略及科技需求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3224-3226.

[29] 张桃林.着力解决农业科技“有体无系”[J].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