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的意义

2012-04-29谭若锟彭华保龚晓琴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21期
关键词:转运网络

谭若锟 彭华保 龚晓琴

[摘要] 目的 探讨互动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的意义。方法 建立以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为网络中心,以本市及周边地区共51家基层医院为网络成员单位的互动型院前转运网络系统,同时不断完善网络体系。2006年1月~2011年12月转运新生儿按时间顺序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8年12月和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11年12月),分别对转运新生儿例数、病种分布、转运途中及住院死亡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6年1月~2012年12月转运危重新生儿数逐年增加,第二阶段转运危重新生儿占同期住院人数的45.93%,第一阶段为39.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第二阶段转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新生儿窒息分别占同期转运新生儿的2.32%、7.21%,较第一阶段下降(分别为19.98%、11.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第二阶段转运危重新生儿途中死亡6例,死亡率为0.28%,低于第一阶段;其住院死亡78例,死亡率为3.70%,低于第一阶段,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本地区互动型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体系日趋成熟,基层网络医院和NICU网络中心的危重新生儿救治水平不断提高,院前网络体系提高了区域内危重新生儿转运的成功率和救治率。

[关键词] 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

[中图分类号] R720.59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157-02

长期以来,我国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方式主要为被动型和主动型,其共同特点是转运途中风险高,救治成功率较低。本院自2006年以来开始建立互动型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体系,同时不断完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2006年以来院前网络转运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院前转运网络累计转运危重新生儿3019例。

1.2 方法

1.2.1 转运网络以本院NICU为转运中心,与本市及周边县、乡、镇共51家基层医院建立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

1.2.2 转运前工作急救中心接到网络单位求助信息,从网络单位了解患儿病情,填好转运记录单,立即通知转诊医师,由转诊医师电话联系受援医院,再次详细了解病情,告知当地医院做好基础救治,尽可能稳定生命体征。根据了解的情况确定转运所需设备,在接到通知15 min内出诊。

1.2.3现场处理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参与现场抢救,确保静脉通道畅通,做好呼吸循环管理、病情相关记录及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1],根据当时的病情判断通知网络中心做好相应准备。

1.2.4转运过程中的工作途中密切观察和监测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特别是确保呼吸道通畅,途中随时与网络中心保持联系,通知抢救或会诊准备以及准备相关抢救设备。

1.2.5转运后工作出院后填好救治记录及信息反馈表交给转运中心,作好记录并将反馈表寄回网络单位。

1.2.6系统培训转运中心定期整理转运记录,总结并召开网络单位转运会议,对网络单位给予技术指导。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作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危重新生儿转运情况

6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3019例,危重新生儿转运数逐年增加,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阶段危重新生儿转运数及占同期住院人数比较

2.2转运新生儿主要疾病构成

第一阶段转运新生儿前5位疾病分别为缺氧缺血性脑病182例(19.98%)、早产儿179例(19.65%)、新生儿窒息105例(11.53%)、吸入性肺炎98例(10.76%)、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主81例(8.89%);在第二阶段转运新生儿前5位疾病分别为早产儿640例(30.38%)、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00例(18.99%)、新生儿肺炎325例(15.42%)、新生儿窒息152例(7.21%)、缺氧缺血性脑病49例(2.32%)。第二阶段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新生儿窒息较第一阶段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10、15.21,P < 0.05)。

2.3 转运途中及住院病死情况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转运途中死亡人数分别为8例、6例,死亡率分别为0.88%、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转运人数的住院死亡人数分别为67例、109例,死亡率分别为2.91%、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我国传统的新生儿转运网络模式包括被动型和主动型。被动型是由基层单位向上级医院或区域网络中心运送危重患儿,其缺点是转运护送的医护人员大多数为非专业人员,技术力量薄弱、转运设备简陋、死亡率高;主动转运是区域网络中心提供转运救治服务,从转诊单位接回患儿,其特点是转运医院及医护人员仅负责转运病人,转诊医院和接收医院之间缺乏互动、信息反馈与技术指导,缺乏对危重新生儿转运前病情了解,转运途中的风险增加,使部分危重新生儿失去最佳和有效救治。互动型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体系是由网络中心专科医护负责转运,转运过程强调对转运前病情评估、稳定,转运途中专业人员尽可能保证及时有效处理突发病情变化,同时网络中心提供技术培训及科研协作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服务,由单纯的高危儿转运救治扩大到与人员培训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转运对象由单纯的高危儿转运逐渐延伸到产房的高危儿保驾式转运和宫内转运[2]。

2006年初本院开始建立本市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是本省最早建立地市级危重新生儿区域性院前转运网络的地区之一,采用互动型院前转运网络模式,坚持不断完善转运网络体系,重视对网络单位的技术培训,明确和规范转运制度和要求,包括转运前工作、现场和转运过程的处理以及转运后工作,几年来,转运网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2006年1月~2012年12月网络体系转运服务能力逐年提升,危重新生儿转运数逐年增加,第二阶段转运危重新生儿占住院人数较第一阶段明显上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是新生儿急救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提高危重新生儿存活率中极为重要的一环[4,5]。多年来,本网络通过开展新生儿高级生命支持学习班、小儿危重症学习班以及接纳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到本院进修学习,派出新生儿科专业人员下到县区级及乡镇医院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等,提高了基层产儿科医师的复苏及危重症救治水平,先后帮助6家有条件的县级医院成立了新生儿科,使基层网络成员单位的基础条件和抢救设备不断改善,配备了新生儿专用抢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设备及呼吸机等,更多的危重新生儿在基层得到了最初的基础救治,同时为及时转运提供了条件。从转运新生儿主要疾病构成比分析看,第一阶段与产科及围产窒息有关的疾病包括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窒息分别排名第1位和第3位,第二阶段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新生儿窒息较第一阶段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显示,第二阶段所转运危重新生儿途中死亡人数与住院死亡人数均低于第一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围产窒息相关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新生儿窒息比例下降以及死亡率的降低与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基础救治水平提升、急救设施改善以及转运意识提高、转运时机的更好掌握密不可分,充分体现了互动型院前转运网络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我们认识到高危孕妇转运的重要性,几年来逐渐增加了高危孕妇的转诊人数,使高危孕妇转运至有NICU的三级医院分娩,解决了高危生产后的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进行宫外转运带来的风险,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6]。封志纯[2]报道,高危孕妇宜作宫内转运至上级医院分娩,其所生新生儿也宜早转运至上级医院作监护。但是,我们转运高危孕妇人数不多,主要在于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对高危生产孕妇的判断不够,使部分高危孕妇未及时转运,提示转运网络体系在结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应继续坚持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本地区互动型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体系日趋成熟,网络中心对基层网络医院提供技术培训及科研协作,明确和规范转运制度和要求,提高了转运网络中心的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水平,使区域内危重新生儿转运的成功率和救治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敏,姚庆云,张德生. 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在新生儿转运稳定性评定中的应用[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5):437-439.

[2]封志纯.高危新生儿的转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1):5-7.

[3]彭华保,谢月娥,侯彰华,等. 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网络转运911例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7):1156-1158.

[4]Fenton AC,Leslie A,Skeoch CH.Optimising neonatal transfer[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4,89(3):F215-F219.

[5]张爱梅,陈雪莉,刘明耀,等. 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的进展[J]. 医学综述,2010,16(13):1998-2001.

[6]Debra T,Catherine H. Baby on the move:issues in neonatal transport[J]. Paediatri Nursing,2008,20(1):20-25.

(收稿日期:2012-04-19)

猜你喜欢

转运网络
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的临床应用分析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方法的效果比较
探讨院前急救模式对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