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问题浅析
2012-04-29王战伟
王战伟
摘要:主要阐述了环境问题的现状,并对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作了一些探讨,指出保护环境最根本的就是改变以人为本的观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关键词:环境问题;根源;和谐共存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12-02
引言
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Edga Morin)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的系谱和身份具有地球的性质。我们起源于地球,以地球为生,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属于地球,地球属于我们。”但是,他只是说对了一半,地球不只属于人类,是人类的家园,地球更是所有生命的家园。
20世纪中叶,我们从太空第一次看到了地球。从太空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小而脆弱的圆球,显眼的不是人类活动和高楼大厦,而是一幅由云彩、海洋、绿色和土壤组成的图案。 人类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也可说是大自然创造了人类。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万物生灵,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这才是人类伦理理念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谋求自身幸福的不懈追求。但是,人类却像一个自私的孩子,只强调自己,甚至为了满足人的一己私利而不惜以其他生命为代价,肆意地掠夺、破坏和毁灭着大自然。看看我们的地球母亲吧,她已经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森林被砍伐,河流、天空被污染,土地被荒芜,动物被掠杀……我们的母亲正在为自己的伤痛而落泪。青山碧水,白云悠悠,这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美的世界。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美景往往成了电脑合成的产品,不知道这是人类科技发展的骄傲,抑或是人类的悲哀!
一、环境问题的现状
人类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引起生态环境破坏的历史,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一样悠久。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多起造成许多人死亡和痛苦的重大环境公害事件即“马斯河谷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米糠油事件”等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后,人类才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从全球的角度看,环境状况在继续恶化。如47%的拉美牧场由于过度放牧和盐碱化等原因而退化,发展中国家中有110个国家面临土壤退化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土壤的酸化是个大问题。全球的森林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非洲的热带雨林只剩下原先的1/3,亚洲的木材蓄积量只能维持不到40年。全球有1/3以上人口缺乏安全清洁的饮水,每天有2.5万人因饮用不干净的水而死亡。
再来看看国内环境的状况:进入21世纪的中国,第一天就遭遇了沙尘暴。2002年,遭遇历史上强度最大的沙尘暴。而且,一切还在恶化之中——中国的沙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相当于每年一个中等大的县被沙漠化,年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以上。目前,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27.2%。因水土流失,每年冲走肥土50亿吨,相当于全国的耕地每年平均削去1厘米厚的土层,由此每年造成化肥流失4 000万吨,接近全国的化肥产量。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1998年曾经断流200多天,洪水期间,黄河河水的含沙量达50%。现在,长江也快成为第二条黄河了,其含沙量是黄河的1/3,等于世界三大河流——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年输沙量的总和。目前,中国70%的河流、50%的地下水被污染,淮河、辽河、海河、太湖、巢湖、洞庭湖、鄱阳湖、滇池等水域污水横流,水量大为缩减,洞庭湖、鄱阳湖的湖面损失了一大半,其蓄水功能大大下降。
或许有人说简单的数字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那就让我们从2004年的印尼海啸说起。2004年结束前几天,欢乐的圣诞节刚过,亚洲却发生惊天动地、震撼世界的强烈地震及海啸事件;地震强度9.0级,为四十年来前所未见,而地壳板块撞击所引发的海啸,掀起滔天巨浪,冲击南亚及东南亚甚至非洲的十多个国家的海岸,吞噬了可能多达10万的人命,造成重大的财物损失,到处哀鸿遍野,多个国家出现有如人间炼狱的情景,世人莫不感到哀痛欷歔。大自然以自己的方式对人类的恣意妄为作出了回应,人类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血和泪的代价。
短短数小时的海啸给人类造成了十多万的伤亡,这样的杀伤力是任何一次恐怖活动都不能出现的。因此,印度洋海啸给我们更大的警示在于,人类目前最大的威胁或许不是来自于恐怖主义、也不是来自于地区冲突、局部战争,而是源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日益衰竭,环境的安全已经成为人类最终的安全。人类在不断吞噬自然的躯体,同时,也在品尝自然所酿造的苦酒。今天,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如果人类再不行动,对自然仅仅说一声遗憾或者抱歉,那么,一百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后天》的场景未必就是杞人忧天。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环境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造成现在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因素也很多。当然,这里面当然与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有关,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例如燃煤技术在工业部门的广泛采用,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并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变化;同时它又是造成大气污染、导致人类生存环境和整个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忽视人对自然作用受动性的一面。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认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但将其视为“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是错误的。近两个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由此体现的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使人类陷入了恩格斯提醒人们警惕的那后一种片面性。体现人类的这种观念和态度最典型的行为,莫过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据世界观察研究所报告,地球上的森林面积,一万年以前还是62亿公顷,到1863年尚存55亿公顷,此后不过一百多年,地球仅剩下28亿公顷。
严酷的事实,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同自然界相处中存在的问题。人类必须服从于、受制于自然界的规律,并始终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适宜环境。
总之,环境问题的产生或加剧,包含有各色各样的、不同程度的社会因素的作用,而这些因素往往与特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而环境问题的控制与解决途径,就需要从这些因素中去寻找。
三、实现人与人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才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
自然界中所有生命和非生命存在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互相依存,互为发展演进的条件,共同组成承载人类文明大厦基石的生态系统,从而决定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长期稳定发展最深厚的基础。生命体和其存在的生态环境是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面对生存危机,人类开始觉醒,对人类自己曾经引之为自豪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开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确定人在大自然面前的位置。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中,正是包含着这样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即人类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人类自从诞生以来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必须平等地对待自然,善待自然。这意味着人类并非至高无上的,人类不可以任意支配、统治、主宰自然以及其他一切生物,意味着人类必须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资格和权利,即尊重生物权利。人类与天斗,与地斗,在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敌人后,却发现最危险的敌人竟是我们自己——人类妄自尊大,对自然无限的索取,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环境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有赖于人类文明的转变,即人类要从战胜大自然转变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天人相分、天人对抗转变为天人合一、天人为友,从农业时代的黄色文明(一万年前开始)、工业时代的黑色文明(二百年前开始)转变为后工业时代的绿色文明。也就是说,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我们的价值观应从“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征服自然”(笛卡尔、培根、牛顿的遗产)——发展为“人仅仅是自然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人是自然之子”。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不再把自然当做永无止境的盘剥的对象,而应看做是人类存在的根基。
环境问题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也解决不了,同样,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环境恶化,也将通过“蝴蝶效应”传递给其他国家以及全球。只要不解决污染的“更鸣”问题,尽早都会出现污染转移、扩散现象。从古代的经典回到今天的现实,人类的利益共同体特征更为突出。例如:臭氧层受损形成的机理已经十分清楚,它是人类合成化学品排放的后果。不同国家对氟里昂和哈龙的总量和人均排放量是不同的,但对全球的影响是相同的。人类终于开始认识到:我们都是同类,我们有着共同的未来,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仅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不够的,我们首先要做到人与人的和谐共存,才能携起手来,共同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
人类只有一个家园,这就是地球。人类可以拓展生存的空间,但不能离开地球。因为,如果我们对地球采取一种打家劫舍强盗似的理念和行为,把地球的资源掏空了,生态系统破坏了,然后“卑鄙大逃亡”,抛弃地球,那么,其他星球的文明能接纳人类吗?如果它们能接纳人类,说明它们比我们更野蛮,它们也已经将其生存的环境破坏殆尽了,这又怎么可能成为人类迁移的理想家园呢?如果它们不能接纳我们,人类往什么地方迁移呢?是一个二氧化碳占大气95%的火星吗?人类若可以有能力改造体积只有地球一半大的火星的恶劣环境,为什么不首先治理我们目前这个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家园?
人类应该积极探索、寻找地球以外的生存空间,但人类应该树立这种观念,地球不仅是人类的摇篮,也是人类的家园,即使有一天,人类可以迁移其他星球,地球也是人类的唯一家园,是人类历史的终结。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蔡拓.当代全球问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约翰·托夫勒.第四次浪潮[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3]吴光宗,戴桂康.现代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4.
[4]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柯金良,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