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2012-04-29郁晓燕
郁晓燕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引发了自残、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学生管理者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发挥,无法有力预防和缓解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本文从高校学生管理者的角度,就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展开了分析,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对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0 引言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激烈、就业困难,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都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事实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统计,大学生中以神经症性障碍占大多数,达69.4%,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问题占14.5%,重性精神病和心身障碍占12.1%。①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成为高校学生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着实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以利于大学生成长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1 推进阅读疗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人的行为往往是受到知识的调节和支配,而只有充足的知识才能产生积极的行为。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并为促其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创造条件。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堂教学普遍以强性灌输为主,枯燥生硬,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甚微。高校图书馆拥有的图书品种丰富、门类齐全,能从各个方面满足学生的心理阅读需求。因此,高校应积极推进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即是让大学生通过指导自主选择并阅读图书,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并达到解决心理问题与提高心理素质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1.1 成立阅读疗法研究小组
阅读疗法是介于图书读书服务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了更好地发挥阅读疗法的功能,就需要图书馆成立一个以心理医生为指导、图书咨询馆员与学生共同参与的阅读疗法研究小组。其中,心理医生负责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设计大学生心理调查问卷,并对阅读疗法工作进行总体指导;图书咨询馆员负责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推荐有针对性的图书,并设计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图书目录;大学生负责协助图书馆做好宣传工作,并及时定期反映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1.2 建设心理健康虚拟咨询台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高校的学生宿舍都已联网,为了拓展阅读疗法的时间与空间,并保护学生的隐密性,高校图书馆可建设心理健康虚拟咨询台,以通过网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那些不愿吐露姓名或具有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及时的咨询与指导,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中获益。具体而言,心理健康虚拟咨询台应至少包括三个功能:一是应建立心理健康信息指引库,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咨询问题进行分类并编成列表,并链接到相应的书目,以方便学生查找;二是开设网上阅读板块,尽量收集并制作一些热门书籍的电子版,以供学生线上浏览或下载至手机阅读,从而使阅读的范围和方式就会更灵活;三是建立网上互动交流板块,如线上咨询、聊天室、论坛等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阅读问题进行解答,从而既能帮助图书咨询馆员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让大学生得到心理上的开导与慰藉。
2 引导创设校园心理剧,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
虽然大学生可针对自身的心理需求与困惑,选择各种符合阅读需求的图书,以取得良好的阅读治疗效果。但是,图书毕竟不够形象与直观,无法让大学生都乐于通过阅读来解决心理问题,并且图书的选择面太广,有些内容陈旧老套,可能也并不切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难以准确而有效地引导大学生预防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出现的问题。校园心理剧是以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演绎校园生活中的较普遍的现实心理事件,以缓解与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与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由此可知,校园心理剧能将心理知识与大学生活相联,注重以情动人,引起情感共鸣,以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有利于促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与行为,从而更易走出心理困境。因此,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引导创设校园心理剧,以一种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促进大学生自觉的心理发展,使他们得以不断地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3 充实校外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自2008年起,我国大学生群体便已进入以“90后”为主体的时代,而“90后”大学生出生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较快时期,从小生活富足,自我意识强烈,缺乏生活的磨练与挫折,待进入复杂的社会环境后,往往很难适应,极容易产生恐慌、忧虑、恐惧等心理,并对社会现实产生逃避、退缩等心理。虽然通过出演或观看校园心理剧,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化解一些心理问题和困惑,但这种单纯的心理冲突的模拟,毕竟不是真实的社会的切身体验,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与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学生管理者应注重充实校外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会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具体而言,高校应为大学生尽量提供校外社会实践的机会与条件,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社区、农村、养老院、医院等开展社会实践,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尊重他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尽可能地缩短他们实现自我向社会过渡的时间,并在充分发挥个人魅力的同时,学会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最终得以增强学生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力和抗挫力,学会始终以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迎接挑战。
4 开展高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营造积极的高校心理气氛
高校社区就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以外的生活、娱乐、休息、学习的选定区域。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多实行学分制,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模式,加之网络在宿舍的普及,使得宿舍成为大学生相对集中的重要场所。此外,目前高校经过多年的扩招,普遍规模较大,从学生的数量,以及居住、生活、学习集中的特点来看,其实早已形成了社区。事实上,高校社区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主要场所,理应成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为无论是进行阅读疗法,观演校园心理剧,还是参与社会实践,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大学生,最终都会回归于宿舍,回归于高校社区,以满足其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等多项心理需要。所以,构建良好的高校社区心理环境其实就是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爱与关怀的高校心理气氛。因此,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学生管理者就应积极开展高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营造积极的高校心理气氛,让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时刻警示学生要注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逐步提升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5 结语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与发展的基础,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提升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必要举措。因此,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本文采取了多元化的实施策略,从推进阅读疗法、引导创设校园心理剧、充实校外社会实践、开展高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等四个方面展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和谐发展。不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能单靠高校的力量完全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尚需要社会、家长、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协作,方能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在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社会要求。
[1]祝悦红.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2]韦兆志.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0(5).
[3]刘红波.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J].职业时空,2009(1).
[4]葛敏.高校社区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校园心理,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