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融资难待解
2012-04-29巴曙松
巴曙松
更多地依靠利率汇率等市场化的、相对透明的、可预期的政策工具,更有利于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
在经济回落的过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分析这个问题的成因,有利于把握当前金融改革的突破方向。
目前看来,之所以这一轮宏观紧缩中,小企业感觉到融资尤其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以大型基础设施为主要刺激工具的危机应对政策,客观上对小企业融资形成一定的挤压效应。
2008年年底到2009年启动的四万亿元刺激政策,实际带动的总投资远远不只4万亿元,这些基础设施投资有力地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对货币信贷的投放格局带来明显的影响。这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周期通常比较长,所需要的资金规模比较大。金融机构在紧缩时期的本能反应,首先就是保证那些已经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需求,而小企业融资难度也相应地变大。
第二,偏好数量工具的调控政策组合,客观上加大了小企业的融资难度。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等客观条件,这一轮金融紧缩过程中,比较多的是依赖数量工具,特别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而利率实际上调整得较少,在物价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出现了持续的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不断提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剧了银行体系的可贷资金的供应压力。在实际利率为负值的条件下,对于有些信贷规模的追逐会更为激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哪些机构能够拿到这些信贷资金呢?当然主要就是一些游说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在当前的信贷评审体系下,这些大型企业提供抵押担保的能力也相对较强。
因此,这种主要依靠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保持低利率水平的政策组合,实际上是有利于大型企业的。
第三,金融业严格的准入管制客观上提高了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从小企业本身来看,这些企业本身规模小、经营状况波动较大、抗风险能力相对弱,从历史数据评估看贷款违约率相对高,同时从银行的信贷文化看缺乏银行通常需要的合格抵押品等,促使商业银行对这些企业提出更高的风险溢价。但是,更值得重视的是,金融业严格的准入管制,使得面向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
实际上从整个银行业的利差水平看,中国商业银行的总体利差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并不明显偏高,以花旗银行等10家境外银行和工商银行等5家境内银行为样本的比较分析显示,境内银行平均净息差约为2.6%,较境外银行低0.3个百分点。比较而言,新兴经济体的银行利差水平更高,中国银行业总体的利差水平实际上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银行利差水平接近,有的甚至更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小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面向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业的严格准入管制导致竞争不充分,直接提高了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从上述分析的逻辑可以看出,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培育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金融创新,有利于降低大企业对小企业融资的挤压效应,而维持宏观经济的运行平稳,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也对小企业的经营有利。
从具体的金融政策工具角度看,更多地依靠利率汇率等市场化的、相对透明的、可预期的政策工具,更有利于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降低面向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的准入管制,形成市场化的面向小企业的竞争环境,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也都有利于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
当前仅仅批评和关注银行利差水平高低是不够的,放松管制对改善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