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书院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启示

2012-04-29余冬林乔秋敏宋士华

老区建设 2012年20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启示大学生

余冬林 乔秋敏 宋士华

[提 要] 古代书院的“会讲”和“讲会”、“力行”以及环境的选择和优化等对生徒道德品行的,陶和磨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学校、自身以及社会的原因,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应当借鉴古代书院的教育模式,大力开展人文讲座和人生问题辩论;完善道德评价机制,鼓励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

[关键词] 书院文化;大学生;人文素质;启示

[作者简介]余冬林(1972—),男,九江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史研究;乔秋敏(1979—),女,九江学院旅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研究;宋士华(1977—),男,九江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江西九江 332005)

本文系江西省2011年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书院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KS11)

“人文”二字较早出现在《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之天文,以察时变;观之人文,以化成天下”。宋儒程颐曰:“人文,人理之伦叙。观人文以教天下,天下成其礼俗,”这里的“人理之伦叙”即“人之所以为人”之道。

从现代意义而言,“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社会道德、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质言之,人文素质就是人将其所习得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内化而形成的精神品质与价值观念。因此,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核心就是引导其如何做人,如何成人。

当前,处在专业课程和择业就业压力之下的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浸润与引导,精神生活空虚无聊,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流行音乐等享乐性、刺激性的消遣;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一些学生价值观念趋于庸俗,毫不隐讳对物质利益和名誉地位的追求,甚至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日益淡薄,违犯校纪、校规现象屡有发生,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些大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严重倾斜。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遵循做人的道德,然后做一个有益于国家的人,这是人文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使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与“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是极不相符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一是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二是大学生自身缺乏对提高人文素质的认识;三是社会氛围对人文素质培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如何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建人文精神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一方面,古代书院的人文素质培养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会讲”与“讲会”

“会讲”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老师共同讲学。由于参加会讲的老师学术观点不同,他们经常会激烈地辩论。会讲是书院教学中颇具影响力的一种方式。到了明代,在“会讲”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讲会”。讲会的宗旨、组织、仪式都以规约的形式明确下来。如顾宪成所定的《东林书院会约》就规定:“每年一大会,或春或秋,临期酌定,先半月遣帖启之。每月一小会,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举行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为始,余月以十四日为始。会各三日。愿赴者听,不必遍启。每会推一人为主,说《四书》一章。”“会讲”是不定期举行的,而“讲会”则是定期举行的,已经形成了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历史上的东林书院、紫阳书院、还古书院、姚江书院讲会都很盛行。虽然“会讲”与“讲会”是不同个体、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但大多是围绕伦理道德问题而展开的,讨论的中心议题也是如何明理正心、修身进德等相关理论问题。此外,应邀前来参加“讲会”的大都是当世名儒,他们不但知识渊博,而且德高望重,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书院生徒个人修养的提升是相当有效的。

二、“力行”

古代书院十分重视道德之“力行”。道德“力行”,就是受教育者通过道德实践去感知和体认,使外在的道德戒条内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人格修养和道德境界。《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生徒求学时共同遵守的准则,从其条文看,教育目的明确为“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岳麓书院学规》是由清代王文清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参照《白鹿洞书院揭示》制定。全文共18条,其中有:“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勤俭。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它主张以中国传统的主要道德规范约束学生,尊敬父母,尊贤爱圣,艰苦朴素。换言之,就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践行其道德理念,培养生徒的君子人格。乾道四年(1168)吕祖谦所作的《丽泽书院学规》中有“凡预此集者,以孝弟忠信为本,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饰非者,不在此位。既预集而或犯,同志者,规之;规之不可,责之;责之不可,告于众而共勉之;终不悛者,除其籍。”对不孝不悌、不睦不诚,言行不一致、文过饰非者的惩罚是比较严厉的,严重的还会开除学籍。这些古代书院不仅通过订立学规,用纲常伦理来规范生徒的道德行为,而且还通过祭祀先贤等活动来引导其见贤思齐。祭祀先圣先贤是书院礼仪活动的重要部分。书院祭祀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生徒实施教育,此所谓“尊前贤励后学也”。书院设祭有一定的标准,凡“先贤之得祠者”,或乡于斯而“有德”,或仕于斯而“有功”,或隐学于斯而“道成于已”,或阐教于斯而“化及于人”。在把所选择的先圣先贤列入书院祭祀中时,一般要写一篇祭文,把该先圣先贤的成就介绍一番,以便诸生对该先圣先贤有比较深切的了解,让生徒们见贤齐,以先贤的品格、学问、气节来激励自己,并成为他们做人和行事的指导。

三、环境的选择和优化

书院的优美环境建设和幽雅的意境营造,体现出人与建筑、环境的协调统一,反映其“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书院往往选择山林胜地,求得自然与人文之胜,正是其理想境界。如白鹿洞书院之于庐山,嵩阳书院之于嵩山,岳麓书院之于岳麓山,武夷书院之于武夷山等等。徐锴在《陈氏书堂记》称:“稽合同异,别是与非者,地不如人;陶钧气质,渐润心灵者,人不若地”。《巴陵金鹗书院祀》则曰:“士子足不出户庭,面山高水清,举目与会,含纳万象,游心千仞,灵淑之气,必有所钟”。古代书院不仅在选址上注重自然环境“择胜”,而且还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书院往往运用直观手法丰富生徒的感性认识,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陶,从而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操守。书院一方面通过设置大量的楹联、箴碑、匾额等富含道德教育意义的器物,如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忠孝廉节”碑、江苏无锡东林书院的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贵州永宁书院的院训“格致、诚正、修养,知所先则近道;孝悌、谨信、亲爱,行有余以学文”,形成了浓郁的道德氛围,彰显了书院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通过先贤的崇高形象来激励和鞭策学生,如建有“文庙”、“诸贤祠”、“礼贤殿”、“正气廊”等,让学生以先贤的道德人品为人生楷模。

四、几点启示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毋庸讳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对人文素质培养有所忽视。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令人担忧。古代书院在生徒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这是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的。虽然其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但是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加以借鉴,“古为今用”,为高校德育教育服务。

(一)大力开展人文讲座和人生问题辩论

大学应实施全人格教育。即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与人格完善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自始至终坚守的教育价值观。陆九渊曰:“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之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这是他针对当时官学教育只教学生钻研文辞章句而不教学生“做人”的现状有感而发的。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当今许多大学逐渐放弃大学生人格培养,蜕化为“职业的训练场”。因此,除在高校开设人文课程外,还应当借鉴“会讲”和“讲会”,开展人文讲座和人生问题的辩论。当然,讲座应当主题明确、专题性强、设置灵活,但不应流于形式和空洞的说教。充分利用讲座比课堂教学更能贴近社会的特点,开展切入社会热点、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人文讲座。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人生问题的辩论或]讲比赛,使学生逐渐明确人生价值和意义,放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此外,通过重读中华传统经典,使学生获得人生的体悟。老一辈的科学家、学者的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幼时的启蒙教育。这对他们的理想、情感、道德的养成起到了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完善道德评价机制,鼓励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古代书院将“明人伦”、“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教育置于首位。现代高校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一些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时,往往只追求达到某种现实功利目的,而不考虑或不完全考虑道德教育的目标,甚至会出现其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内在逻辑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国家规定的道德教育目标严重背离的情况。因此,必须借鉴古代书院的道德评价机制,完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来说,道德评价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发扬成绩,纠正缺点的导向和激励力量,而不单纯是判断品行优劣的标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上,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知自明,成为一个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并不断完善自己社会道德形象.因此,高校道德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将所学到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要改变大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必须让他们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如通过公益劳动、勤工俭学、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渗透着德育因素的社会实践,使他们在接触社会中了解社会,加深对国情、民情的认识,进行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实现自我教育,由他律变成自律,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

古代书院往往建在“山水佳处”、“胜地”,远离世俗的尘嚣。并力图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毋庸置疑,校园环境的建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较为深刻的影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已不大可能象古代书院那样建在远离尘嚣的形胜之地。但是,营造一个内涵丰富的、生动的、有意义的校园道德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亦是必需的。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大学生的精神气质、行为举止都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陶。因此,应将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渗透到大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中,人文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以及校园学术环境的建设和优化等方面。与此同时,将古代书院的处事接物之要的基本精神,如《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融入到学校的管理之中,在各项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工作中创建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创造一个理想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维系的心智与情感交流的氛围。古代书院重学术、尊贤者的祭祀文化传统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现代高校虽然不必引导学生祭祀古圣先贤,但可将本地著名历史人物、德艺双馨者以及对本校发展有着重大贡献者的形象和事迹展示出来,以供学生瞻仰、观摩和学习。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书院的山长和一般教师都是在道德、学问等方面有着较为深厚根底之人。他们极重视以身作则,垂范于前,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感染学生。如理学大师朱熹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气节和人格力量感化学生。鉴于教师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一方面改变漠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心态,另一方面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朱汉民.中国书院文化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5]王秀明.白鹿洞书院[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刘忠林]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启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