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童心”解读 运“匠心”设计

2012-04-29黄敏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21期
关键词:童心文本课文

童心充满诗意,童心饱含爱意,童心富有创意。非常幸福,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群纯真可爱的孩子,因此我们所追求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诗意盎然、爱意流淌、创意无限的课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认真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教案,努力营造课堂氛围,尽力开启学生思维,但学生却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没有出现预想的效果。为什么老师的精心预设无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总是以一个教师的视野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新课程鼓励教师二度创造教材,以独特的体验来解读教材,但是,如果教师仅以成人的鉴赏目光来解读教材,往往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经验等出现隔阂,也就无法达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和谐统一。

叶圣陶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我们还要用儿童的眼光,怀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视角,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解读文本,然后独具匠心地把自己的解读融入到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去,努力追求省时、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怀童心捕捉语言,用匠心积累语言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除了可以让读者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以外,还具有另一种价值——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式语言,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才能逐渐体悟到。”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必须站在儿童的角度,看看哪些语言是儿童已经能自由运用的伙伴式语言,教师无须讲解,学生自能体会;哪些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教师悟其意,品其神,然后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设计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并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哪些是精粹语言,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朗读、迁移、积累,库存在大脑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比如解读《鸟语》一文,我发现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式语言有两处,其中一处出现在作者和鸟儿对话时。于是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训练点:

出示这段课文:

你做什么?布谷,布谷!(种田织布)

你喜欢什么?布谷,布谷!(勤劳刻苦)

通过对话朗读,你发现了什么?(布谷的回答是押韵的)

你能自己设计一些问题来和布谷对话吗?出示练习题:

你吃什么?(杂粮五谷)

你从哪里来? ()

()

一时间,教室里“鸟声”婉转,气氛热烈。两三分钟后,几乎所有孩子都学会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课后练笔“写喜欢的一种鸟”的作文时,大部分孩子都写到了和小鸟对话的情景,这样富有情趣的语言使文章一下子生动了起来。

另一处目标式语言出现在倒数第二小节,作者用排比句式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我”从燕子、大雁、苍鹰的有声或无声语言中学到许多道理。这个句子孩子们一下子就能读懂,但要模仿、灵活运用这段话却有一定的难度。我首先打开学生的思维:自然界还有哪些鸟儿具有美好的品质?他们有的说乌鸦,有的说信鸽,有的说犀牛鸟,有的说海燕,有的说荆棘鸟……接着组织句子接龙,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仿写,然后派代表朗读给全班同学听。有一组是这样写的:从勤劳朴实的乌鸦那里,我学到了孝敬父母的美德;从伶俐机敏的犀牛鸟身上,我懂得了友谊的珍贵;从建筑大师缝纫鸟身上,我学到了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样的文字,和课本上的语言一样精彩呢。

二、怀童心体验情感,用匠心表达情感

感情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动的血液,没有贯注感情的教学就如同纸花一样,是没有生命力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感受去体验和挖掘作者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象储备,把“满载情感”的教学信息及时向学生传递。

读完《永远的白衣战士》,很多人都会潸然泪下,曾经的记忆被唤醒,情感的湖面不复平静。但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学生才一两岁,他们对非典没有丝毫印象,对于叶欣“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是不可能有深刻认识的。那么,教师如何把作者蕴含在课文、佳句、标点中的思想感情,和自己从课文中所激发出来的真情实感“移情”给学生呢?

在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资料,对非典的可怕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找来了叶欣的一篇工作日记,配上音乐制作成录音,在教学进行到高潮时播放给孩子们听。这篇日记,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叮咛,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关切,一个女儿对母亲的歉疚,更是一个医护工作者对患者的高度负责。很多孩子边听边流泪,此时,我立刻引领孩子走进叶欣抢救重病患者梁先生的现场:娴熟的动作,精湛的医术,紧张的气氛。无须更多讲解,孩子们动情地朗读诠释了一切。此时,学生心灵中沉睡着的“情感巨人”被唤醒了,以至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在叶欣的塑像旁写一句赞美词,有的学生深情地说:“叶欣阿姨,您是一支红烛,用自己的滴滴血泪照亮了非典患者!”有的学生引用了毛主席的名句:“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也有的学生说:“您舍小家、为大家,把险情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患者,是我心中永远的白衣战士!”他们用自己的心声塑造了优美高大的“情感肖像”。

三、怀童心感受生活,用匠心还原生活

教材中很多课文是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的,比如《云雀的心愿》、《苹果里的五角星》、《我不是最弱小的》;还有更多的课文是反映儿童心愿的,比如《番茄太阳》、《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像孩子一样想象,像孩子一样感受,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于是在《小儿垂钓》的课堂上有了这样的对话。

师:在遇到“路人借问”的情况下,小儿急着“遥招手”,为什么?

生:因为他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所以不想回答路人的问话。

生:不对,应该是没有马上回答路人的问话。

师:何出此言?

生:诗中用的是遥招手,不是摆摆手,招手是让路人过来,也许是想让他靠近点轻轻地说呢!

生:我想可能他还会做个“嘘——”的动作呢,我怕别人打扰时就是这样做的。

生:如果小孩是拒绝路人的话,胡令能就不会觉得他可爱了,虽然诗里没有写出怎么回答,我想他一定会告诉路人怎么走的。

师:谁来把当时的情景表演出来?

一双双小手林立,孩子们的情绪高涨起来,经过两组同学的表演,我让他们把小诗改成记叙文。没有刻意的作文指导,但在孩子们的笔下,一个专心垂钓、天真机灵的小孩呼之欲出。可见,我们在确立语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构建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话题,设计生活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语文实践,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怀童心思考问题,用匠心生成精彩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用成人的眼光读,会把课文读得深,如果将自己当作一个儿童,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好奇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你会有许多独到的发现。然后,你去思考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需要具备的方法,上课时才能“随心所欲”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

在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我认真地把文章读了两遍,包括课文的两幅插图,看着那大树掩映下的三层小楼,心里突然萌生出一个想法:这幢三四开间三层小楼面积并不小,为何周总理觉得那房子小了点,要劝她搬家?

于是赶紧翻看教参,可上面并没有对此作出解释。于是我像孩子们读书一样在这段话后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如果孩子们在课上也提出同样的问题,我又该如何回答呢?

于是,我查阅了关于宋庆龄故居的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并惊喜的发现一个很有价值的学习网站,从网站上我读到关于故居的详细介绍。理清思路,写完教案后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开始第一课时的教学。

按教学流程一步一步引导学习。课至一半学习第1-3小节,我让学生用“虽然( ),但是宋庆龄( ),所以不肯搬家。”说话时,果不出所料,有两位同学不约而同提出那个令他们感到费解的问题:老师,宋庆龄的故居不小,你看,还是别墅呢!我当即就夸他们会读书会思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并把问题抛回给了他们:“不过要是能自己去解决问题那就更了不起了。怎么样?你能自己解决吗?”

孩子们挠挠头,答不上来了。我请他们把课前找的资料拿出来,自己读一读关于故居的介绍,再联系宋庆龄的身份去思考。几次一点拨,学生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宋庆龄住进这幢小楼时,房子已经建造了二十多年,她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这里不仅仅是她生活的场所,也是她接待国际友人,会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地方,更是她孜孜不倦工作、学习的地方。这里不仅住着她一人,还有照顾她饮食起居的保姆李燕娥、保姆的家人,以及她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身为国家副主席、妇女解放运动的领袖、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夫人,住在这样一幢小楼里,确实有点寒碜。因此,连周恩来总理都觉得太小,劝她搬家。

这个预设的生成真是一举两得。一方面,小小的悬念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激起情感的火花;另一方面,在教学的开始就渗透了人物品质的教学,为下文中大笔墨写樟树埋下伏笔,使树与人的情感更融洽,使人与树的辉映更璀璨。

总之,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作为教师要怀着一颗童心,从内容、情感和写法等诸方面去思考儿童的所思所想,科学地解读文本,独具匠心地引领着孩子步入“语文天地”,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去解读、感悟、揣摩、体验、沉醉,努力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境界。

(黄敏,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214400)

猜你喜欢

童心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背课文的小偷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童心绘天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