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换位体验”的操作误区及矫正策略

2012-04-29沙建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21期
关键词:教者文本情感

笔者曾在一次教学竞赛中听到一位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一课,大概考虑到古典诗词语言精练、含义隽永的文体特点,为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相媚好”的含义,教者在教学中运用了“换位体验”的教学方法,意图通过对文本人物的换位体验,深入体察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内驱,生成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但课堂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当老师询问“谁愿意扮演老公公和老婆婆,一边喝酒一边亲热地聊天?”时,下面的学生立刻开始捂着嘴儿偷偷地笑。后来,老师动用了“主导权”,喊了一位男孩和一位女孩分别扮演“翁”和“媪”。此刻,下面的孩子不仅笑得更欢了,而且表情有些诡异。当那两个孩子迫于无奈,开始根据老师的“指导”以老公、老婆相称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阵大笑,几个调皮的孩子兴奋得手舞足蹈:“老婆子!”“老头子!”“孩子她妈!”“孩子他爸!”……课堂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一、“换位体验”的操作误区

尽管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将“换位体验”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实现深度阅读的良好途径。但,透过上述教学片段,我们不难看出:当下,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换位体验”的运用和操作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有待加以厘清与剖析。

误区一: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

时下,一些老师把换位体验作为一种时髦的教学方法,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轻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轻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能力。仅仅根据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一厢情愿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一厢情愿地设计相关问题,一厢情愿地运用“换位体验”,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如一位老师执教《小露珠》,为了让孩子体会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让孩子们戴上头饰,分别模仿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蹦、爬、落的不同姿态,相继与小露珠打招呼。于是,孩子们光顾着摆造型、演动作,全然忘记了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可爱模样,对小露珠的那份喜爱也随之烟消云散。

误区二: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换位体验”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特有的心理体验过程,要求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文本角色联系起来,站在文本角色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文本角色或作者在情感上实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换位体验”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实际,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滥用,定会“画蛇添足”,成为教学的一大败笔。上述案例中的教者,因为缺少对六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的正确了解,课堂上“翁媪”的角色体验,不仅没有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感悟文本意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起了一些学生内心小小的骚动与不安,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误区三: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愿望而产生的体验,语言文字都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感需求,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味地专注于教学设计,为了所谓的“出彩”,所谓的“幽默”,置学生的实际情感状态于度外,设计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换位体验”活动,使教学大煞风景。笔者曾听一位男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在学习重点段落,品味了文本语言之后,孩子们纷纷被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情所感染,一股淡淡的忧伤在孩子们的心头萦绕。此时,若能相机进行感情朗读,定会水到渠成。但教者偏偏置孩子们的真实情感体验于不顾,而让孩子们分别扮演彭德怀,表演其摘下军帽、背过脸去、深情地看着、敬礼等一系列动作,试图通过角色表演来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那份特殊的爱。结果事与愿违,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角色表演中,逐步淡化了课文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最后,课堂上竟笑声一片,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和课文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在所谓的“换位体验”中荡然无存。

误区四: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

毋庸置疑,换位体验能在一定程度上打通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隔阂,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但如果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乱用甚至是滥用,不仅难以达成得意习言的目的,有时还会画蛇添足。例如,有位老师执教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古诗《石灰吟》,在初步理解了诗句含义之后,设计了“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那烈火中焚烧的石灰,此时此刻,你会说什么?此处,教师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对体验角色的经验积累。缺少生活经验的支撑与感受,学生是很难真正触摸到石灰的内心世界。因此,学生的发言也就愈发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气。

二、“换位体验”的矫正策略

针对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换位体验”运用的操作误区以及存在问题,笔者以为我们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进行调整和修复。

策略一:深入解读教材,据文而用

语文教学文本体裁的多样性、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换位体验”运用的选择性。教者应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和文体特点,尤其要重视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合理把握学生的阅读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运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第六自然段“群鹅破冰”的场面时,并没有让学生直接体验天鹅的角色,而是根据文本特点,巧妙地将角色进行了转换,让学生以文本作者的身份,去聆听天鹅们非同寻常的叫声,去感受叫声背后蕴藏的含义。这样的换位体验,既吻合了文本特点,又符合了学生实际。学生们在这样的体验中,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策略二:准确把握学情,因人而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情需要,根据教学现场需求,合理而准确地运用“换位体验”,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别》一课,在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时,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顿时,男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举手;女孩子则稳坐不动,静静观望。教者明显感觉到了男女学生的不同表现,于是,喊上了两位男同学,要求他们通过朗读表现两人依依惜别的场景。由于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和语言渲染,两位男同学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加上了作揖、鞠躬、饮酒等一系列动作,赢得了其他学生和听课者的一片掌声。正因为教者即时捕捉到了学生学习中的最佳信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进行了课堂调控,才有了课堂上精彩的瞬间。

策略三:激发情感体验,顺势而用

“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深意浓的文章。教学中,如果能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情感体验的前提下,顺势运用“换位体验”,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理想的风筝》第5自然段时,读着刘老师板书时那一次次艰难的跳跃和旋转,很多学生都被刘老师身残志坚的不屈精神感染,这时,顺着学生的情感脉络,我设计了这样的“换位体验”:如果你也是刘老师的学生,当你看到刘老师一次又一次旋转板书的一幕幕,你为什么而激动呢?在情感的推波助澜之下,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孩子们将心比心,在角色的体验中完成了对文本语言的深度品析和感悟,课堂弥漫着浓浓的师生之情。

策略四:关注教学生成,适时而用

“换位体验”的运用既需要课前的充分预设,也需要教学现场临时变通。在教学中,根据教和学双方生成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控,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位老师执教《鹬蚌相争》时,设计了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鹬和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争执情景。在展示朗读时,一组学生突然举手要求表演鹬蚌相争的过程。教者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即时调整教学预设,请这组学生到台前表演。只见两个孩子指手画脚,先站着理直气壮地争,接着半蹲下互不示弱地争,最后干脆趴在地上有气无力地争……两个学生逼真的表演不仅形象地展示了鹬和蚌争论不休,最终争得筋疲力尽的场面,而且吸引着其他学生渐渐进入表演情境,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达成对文本内容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理解。

总之,“换位体验”如果能运用得当,必会利用移情作用,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不仅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而且能渲染整个学习情境,使学生能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沙建华,如东县 宾山小学,226400)

猜你喜欢

教者文本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