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
2012-04-29陈君青
陈君青
课文批注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时,把对世界、对自我的思考和认识,简明扼要地写在文本相应的空白处,或把自己认为有特殊意义的字、词、句、段做相应的勾画圈点,与作者进行有形的心灵对话。学生的批注是和谐课堂所生成的宝贵资源,是一座让学生通往文本深处的桥梁。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批注、善于批注?
一、批注的前提——充分阅读
读懂文本是做好批注的前提。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阅读过程是一种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
“充分地读”不只是读的次数的增加,更应是思维和情感的充分参与。初读,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字字读得响亮,不误一字,不漏一字,不多一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静思默想,并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潜心会文,以激发批注的需求。
二、批注的关键——掌握方法
对于任何一篇文章,可感可知、可圈可点的地方千人千面,不一而同。在课堂上,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重点难点、情感交点、想象支点、写作特点等进行深入研读,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提高捕捉批注点的敏锐性。
1.关注教材导学。新教材灵活地在课文前、中、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小泡泡的形式,或提出思考问题,或用点评性的话语提醒应注意的内容,或引导学生揣摩遣词造句的精妙,或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文中的这些小泡泡既可以作为学生写批注的提示或范例,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翠鸟》的第三自然段旁边有一个小泡泡:“翠鸟的动作真快呀!”其用意是提醒学生注意段落中精彩的动作描写。教学时告诉学生:我们读完课文,也可以像这位小伙伴一样,把自己的感受用简练的语言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来。然后引导学生再读文本:“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翠鸟动作的敏捷?请把有关的词语圈出来,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2.聚焦重点词句。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本人文内涵的领悟水平。
在《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创设问题情境:“珍珠鸟是怕人的鸟,为什么这只珍珠鸟唯独不怕作者,和作者如此亲近?他们之间的信赖是怎么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静静地细读文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批注。有的学生抓住“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进行批注:“给鸟儿营造了丛林一样的环境!”有的抓住“不管它”进行批注:“任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那是作者的包容与爱!”通过批注,学生体会到了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正是有了作者对鸟儿的“尊重——理解——宽容——关爱”,才有了“信赖”,才创造了那份美好的境界。
3.剖析思维困惑。学生读课文,难免会有困惑。对于学生与文本之间认知或情感上的冲突,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将自己的零碎想法记录下来。在《路旁的橡树》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笔直的公路因为一棵树而弯曲,不但不方便行人车辆通行,而且费时费力费钱,这值得吗?”我请学生再细读阅读文本,在文中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词句,写上批注。然后组织有着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明白了工作人员被橡树勃勃的生命力和美感所震撼,不忍砍倒它,把这棵橡树看作了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写下困惑,并在教学中加以研究和解决,有利于他们提升对文本的人文感悟。
4.叩击情感焦点。情感焦点是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地方。情感焦点找得准,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利于生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如《慈母情深》中“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句话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情感焦点”,不少学生读到这里眼圈红红的。我以这一焦点拨响学生的“情”弦,让学生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感,并在旁边进行批注。有的批注道:“面对慈母浓浓的爱,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感激。”有的批注道:“作者手心里攥着的仅仅是钱吗?那是母亲的心血和希望、是母亲深深的爱哪!”孩子们打开了情感的闸门,感悟得到了升华。
5.拓展想象支点。有的课文在情节上有跳跃,在叙述上有省略。这些含蓄、简练处,给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准这些想象支点,入境体验,进行批注。如在《检阅》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想像博莱克在国庆检阅时“同全队保持一致”的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进行批注。通过想象,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画面,真切地感受到了博莱克的自信、自尊和自强。
6.领悟写作特点。读写结合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历来备受关注。在写批注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是一种以读带写的好方式。如在《彩色的非洲》一课教学中,可以在学生欣赏非洲美景之后,让他们欣赏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批注。可以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进行批注:文章采用了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概括总结的写法,开头与结尾照应,内容与课题呼应,抒发了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自然;也可以从课文的语言方面进行批注:语言优美生动,多种修辞手法并用,形象具体,等等。
三、批注的提升——交流评价
1.创设交流平台。批注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成果。只有批注不注重交流,仍按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学生的思路将会狭窄,视野将不够开阔,感悟也得不到提升,并且学生慢慢地也会对批注失去兴趣。因此,学生学会批注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有感情地诵读,并给予评价,让他们在交流评价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交流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是学生和学生的个别交流,也可以是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讨,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我的批注与其他同学的有什么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谁的见解更全面更深刻?还能补充些什么?……在执教《桥》那篇文章的时候,孩子们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画出有关语句,在旁边批注感动的原因,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给了孩子们充足的读书时间,到了交流批注的时间了,有的孩子说:课文中的两个“推”字让我感动,在生死关头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明小伙子是爱着老汉的;老汉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说明老汉也是深爱着小伙子……有的孩子说:读了课文的结尾,我的心头微微一震,这种出乎意料的结尾,让我对老汉更加敬佩,原来那个小伙子是他深爱的儿子啊!他那种不徇私情的精神真是无人能及啊!……孩子们的批注让我感动,孩子们的朗读让我动情,甚至有的孩子说话时都带着哭腔……我知道,孩子们的话语都是真实的,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做到了静心阅读,做到了与文本对话,做到了用自己的文字记录自己真实的内心。
2.积极评价,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批注行为进行反复强化。要养成一个习惯,需要持续一定时间的训练,并以一定时间为间隔进行强化。所以一方面强调批注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意识上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检查,监督学生,对学生的批注及时肯定,不吝表扬。教师既要肯定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又要指出其思想偏激、观点片面甚至错误的地方。对于模棱两可、正误难辨的想法不可轻易否定,而应组织其他学生一起商讨,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对优秀的批注进行公布表扬,对不做批注的学生提出批评,使之成为学生自觉、自动、自主的要求。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把阅读的范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内学得的知识、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开阔阅读视野,充分汲取营养。批注式阅读不仅适用于课堂学习,更适用于课外阅读。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下采用批注法阅读文章或整本书,每学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确定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每天至少进行半小时课外阅读。边读边留下自己的读书足迹,画出精美的词句,记下感受,做读书摘记。也可写写读后感;定期进行学生摘抄的好词佳句点评赏析,每学期组织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组织班级读书会,开批注展示会,在学习园地张贴学生的读后感,给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师生同读一本书,读后交流阅读批注,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批注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密语,是学生情感的流淌,灵性的涌动。批注阅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形成了阅读个性,享受了阅读乐趣。然而,批注能力的培养和批注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让批注成为连接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美丽彩带,使学生终身受益!
(责任编辑 付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