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建构品质课堂
2012-04-29杨华
杨华
数学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谈,也包括个体与环境、文本之间展开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话理论”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广大教师已经逐步形成了共识: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原来的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师生自由交流的平台。这样的课堂建立在信赖、平等、坦诚的基础之上,学生被赋予了的说话权,师生思维发生碰撞,心灵沟通,彼此之间信息的互为传送和广泛生成,构建了一个高品质的理想课堂。然而,审视我们的课堂,有的老师依然居高临下,课堂充斥的依然是一贯到底的读书与讲解,课堂回响的依然是千篇一律的“懂了、会了”的声音。课堂需要师生“平等对话”。那么怎样才能算是有效的对话?
一、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完整的精神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此时,学生与教师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地位上对话,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被关注,才愿意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找到学生的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展开有效的针对性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走出下,走到学生中去,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
比如在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课前准备的学具操作,要求学生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熟悉的立体图形,由于缺乏相应的体会和经验,学生疑惑不解,急切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我让他们自己动脑想想,动手操作一下,联系一下圆是怎么转化成长方形的,学生经提示一下子就兴趣盎然,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操作表示出来,我则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知识经验展开教学。
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中还可以用 “还有不同意见吗?”“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交流过程教师应流露出和蔼的神态,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对话。
可见,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下固定结论的过程,而是在师生对话中探求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坦诚地进行精神交往、心灵沟通,产生思维碰撞,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
二、提供一个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现代信息社会需要人的相容和合作。在数学学习中,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交流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问题的讨论,争论,辩论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而且新的课程标准也告诉我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我认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也是师生对话之本。
还记得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统计》,我首先提供一个合作操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我先出示两幅圆片图,第一幅是两种颜色的杂乱无章的,第二幅是分类排得整整齐齐的,把学生分两组数一数,比一比哪一组数得快,结果自然是数第二幅图的一组数得快,这时,有学生不服气了,提出:这不公平,他们的那一幅图好数?
师:为什么第二幅图好数呢?
生:他们排得整齐。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你能把第一幅图也排得整整齐齐的吗?如果能,也算你们赢。
生:能!
师:先说说怎么办?
生:先按颜色分一分,再排一排,就行了。
……
师:请同学也用刚才我们学会的方法,四人为一小组,把你学具盒里的圆片也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好吗?
学生小组操作,在操作中引导学生互相对话交流,“可以怎么分?按什么顺序排?”
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这样分和排有什么好处?
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我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学习的情景,小组探究的机会,在信息的转换、处理、理解、传递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经常进行对话、交流,在一次次的反馈、纠错中,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这样的教学,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与学习态度三维目标的整合。老师始终关注学生怎样学习,是不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否有利于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在数学课中是否也融合了其他的一些知识因素,这也是新的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整个生命的成长。
三、建立一个多维、开放的评价机制
我们知道,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时,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尽可能多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一道题目:“一个工程队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全路程的,如果再修15米就可完成全路程的一半,这段路全长多少米?”这道题学生的解法很多,出现了七八种解法,每种解法无不显示出学生创新的火花,根据不同的解法,教者分别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个个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并为他们今后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创新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我觉得教师的表扬适度,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定位也十分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不再是裁判。这样学生一有机会,一有想法,便会毫不拘束地抢着发言,使数学课堂尽显生命活力。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践证明,数学课上,教师努力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了民主、平等、接纳、尊重、理解、赏识的人际关系,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在多维的评价中,学生才有可能学有价值的数学,才使学生富有个性、富有创新性地学习数学。
四、学习一些必要、基本的对话技巧
(一)引领学生学会倾听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破坏谈话的人总是喋喋不休,善于谈话的人只是提问,并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1.指导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如“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同学听得最认真,发表意见最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课后颁发奖章,还与平时成绩挂钩。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否则他的回答肯定会重复别人的轨迹而且不会有新颖性。
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这就要教师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听。首先要让小学生听明白,明白别人发言的要点;其次要让学生想想自己有没有不认同的意见;最后要想想别人的发言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倾听出别人发言错误或不严密的地方,自己深入思考后能及时补充或者大胆质疑。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热闹,而是带着问题去听,在大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总复习》时,教师要求学生用24?的长方形纸折出一个长方体(要求纸不能撕,不能重叠),大多数学生是对折再对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也有学生折出一般的长方体。当学生介绍折法时,一些学生不同意,他们认为这样折只有五个面,不是长方体,于是学生之间进行了辩论。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学生在认真听别人的观点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明白其实这里也是六个面,只是没有盖而已,面是存在的。可见,认真倾听不只只是听听而已,而是要从听中思考、反思、质疑,把对话引向更深层次。
(二)学会适时追问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追问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在关键点上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不断发现新问题、得到新结论。这样有利于避免学生“胡说八道”,脱离教学内容。比如上述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对折再对折,折出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后,教师追问:“你折出的是长方体吗?”有些学生认为是长方体,有些学生认为不是,教师就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就围绕长方体的特征展开讨论,从而明白这虽然没有盖子,但也存在着面,所以折出的这个没有盖子的也是长方体,因为它也符合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这样的特征。其实教学中还可以这样追问:“这种思路可行吗?”“你是怎么想的?”“你们能理解XX同学的思路吗?”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预设的,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追问。
师生对话是课堂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要想一堂课有效,那就要看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才能掌握知识,使自己的认识有一定的提高。教师就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那就离不开对话,要实现有效的师生对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向着高品质理想的课堂,不断追求。
(责任编辑 贺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