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2012-04-29许金星
许金星
摘 要 新课改形势下的德育工作,要注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合力,加强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等。
关键词 新课改 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074—02
新课改的实施,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那么,如何积极适应新课改形势,在学校教育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呢?下面,笔者就几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往往存在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情况。德育方法重传递,轻思考,忽视学生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重灌输,轻交流,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显性、轻隐性,忽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德育过程的组织,就是教育者从一定的德育任务出发,按照教育学理论,特别是按照德育过程的规律设计教育方案并付之实施。”为此,适应形势发展,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特别是要注重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越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练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
其次,应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要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练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第三,应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尽管这一目标对具体人来说,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人们发奋苦读,改革创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谈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单纯传递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尽快使学校德育走出单纯传递知识的误区,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理应成为今后学校德育方法改革的核心。
二、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新课改强调教与学贴近学生实际,德育也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这里,我们特别要注重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广阔的开放市场,拓宽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生思想,但同时也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上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某些学生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致使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理想境界空虚。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再成为人的价值范畴,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现出只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还有一部分学生受外向型经济的影响,盲目崇洋,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逐渐淡化等。针对这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改形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取应对措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要突出爱国主义的教育。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坚定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时,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爱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爱祖国。
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指导着人生道路的前进方向。”德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然而学校的德育必须坚持一元化的导向,使学生明白社会所容纳的并不都是时代所提倡的。价值的真谛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让学生明白人活着为什么,怎样生活和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理想教育,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入手,诱发其健康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教育落实到职业理想上,激励他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三,要引导学生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根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新时期人才质量标准,已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踏实加肯干、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类型,而是思想和能力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三、注重形成教育合力
新课改倡导学习领域与社会、家庭、社区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必须充分利用其他领域的德育功能,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使德育渠道形成立体型、多元化、综合性、全方位的体系。因此,只有确立大德育观,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大德育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到位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或文字上,而是反映在思想上。从校长到教师思想上有德育的位置,行动上才会重视德育工作;二是全员育人,学校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的榜样;三是全方位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受到感染;四是注重德育研究,把德育工作提升到一门科学,按科学规律开展德育工作;五是主动取得家庭、社会的配合与支持,集小力为大力,变散力为合力,齐心协力抓好德育工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事实上,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更希望他们出色成才。这些想法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为了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还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把对子女的爱融入到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社会是学生的大课堂,虽然担心不健康的东西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要坚信积极、健康、向上的东西始终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关键在于引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识别假恶丑,坚持真善美。
四、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校德育应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前提。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高科技的发展与应用,竞争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经常会感到面临着一种无形的压力,并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如果不适时加以调整,就会造成压抑、颓废的心态,以至害怕竞争,消极随落。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青年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呵护以及生活经历的缺乏,使一些人心理脆弱、意志薄弱、抵御挫折的能力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面对学习、生活、工作中出现的挫折难以承受,以至出现心理疾病,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是难以立足于激烈的竞争环境的。因此,加强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增加学生的心理耐挫力,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历史上与现实中功成名就者都经历过种种挫折甚至打击,要辨证地分析挫折的得失——既要看到困难和挫折给我们带来了情感上的伤害,又要看到它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增强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第二,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正确分析认识自己,激励自我进取,并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培养独立人格的自主和自律意识。第三,要有勇于决断的魄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尤其是意志的磨练。因为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较量。常言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坚强的意志是我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总之,“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德育工作承担着扶植社会良知的教育职责,现实意义重大。同时,它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完美地构筑它,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而且需要永久的细心和耐心。新课改形势下,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切实把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谨慎地绕过一些误区,力争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陆庆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开明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