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2012-04-29卢翠凤
卢翠凤
《礼记·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程,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史学内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但这些内容有时却显得古老而遥远,如何让“古董”变得鲜活,让学生兴趣盎然、学有所得,是众多教师关注和探讨的话题之一。笔者认为,探究离不开问题,有问题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试从几个方面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一、细节处提问,激发求知欲望
历史课本中常配有许多的图片来作为辅助教学资料,运用这些资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识图和观察图片的能力,给学生以很直观的感觉,同时图片也创设了历史情境,拉近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图片多了,学生看图时常浮光掠影,不以为然。教师如能巧用图片细节进行提问,则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达到良好效果。
如:在讲授重庆谈判的内容时,展示了一副图片“毛泽东向前来送行的延安群众告别”。问:“同学们注意到毛泽东手上的帽子了吗?它有何不同?”“毛泽东挥帽向送行的群众告别这一动作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这一落实于小细节的设问,一下子把学生的求索欲望调动起来。难道一个帽子、一个动作还真的有玄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的探索兴趣必然空前提高。在深入的探索分析中,学生不仅对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的立场、真正目的和为之的努力有系统的认识,而且从思想上了解了共产党对和平建国的真正期盼及作出的巨大贡献,培养了学生爱国、爱党、爱生活的情感,深化了学习主题。
二、矛盾处设问,培养辩证思维
历史事实总是辩证统一的存在着。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因双方立场、利益的不同,有时常存在矛盾的地方,教师要在教学中多加留心,细心体会。如能充分利用“矛盾”来设问,便可以让“矛盾”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在矛盾的分析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如:在讲“拿破仑帝国”的内容时,引入一段当时法国人与德国人在教堂关于拿破仑的祈祷。法国人说:“万能的主啊!请您赐福于我们伟大的领袖,是他给我们带来了荣光。”德国人说:“仁慈的主啊!请您降罪于这个可怕的暴君、恶魔,是他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和田庄。”
设问:“对同一个历史人物,相邻的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为什么出现彼此矛盾的心态?请说说理由。”对话看似矛盾,问题也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辩证思维能力。两个人的对话实际反映的是对拿破仑统治和对外战争的不同评价。对法国人而言,拿破仑带领他们打败了外国侵略,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更扩大了国家领土,传播了革命火种;而对德国人而言,拿破仑的入侵,则无疑是一场噩梦,家园被摧毁,财富被掠夺,拿破仑在他们心目中不亚于是恶魔。教师引用这两种存在矛盾观点的对话,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质疑和探究中培养辩证分析、综合思考的能力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递进式设问,化繁难于简易
在一些历史课堂中,设问有时会陷入一个误区,或过于简单一目了然,或直奔主题导向明显,表面看来,课堂上你来我往,热闹异常,而实际上这种浅层次的问答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长期以往,可能失去思考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在设问时摒弃浮华,层层递进。
如:在讲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时,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和认知能力的制约,对涉及世界性的问题往往是雾里看花,隔山望海。这时,设问如果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层层递进,则可以化繁难于简易。
在讲授时先设置了一组问题:“大家能说出你家使用过的一些外国的品牌商品吗?”“众多外国品牌商品入驻中国说明了什么?”这组设问从学生身边熟知的品牌入手,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人每天的生活与世界紧密相连。接着对问题进行拓展,问“我们家乡有哪些强劲的企业?有哪些跨国公司?”使学生的目光从身边转向关注家乡建设。然后再出示本市近几年在全球贸易的主要产品和贸易额及利润率,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使学生在分析中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我国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最后将问题深化“如果我们的企业要进一步走向国际,需要从国家方面获得哪些有力的支持?”
通过层层设问,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理解;由生活到世界,由语言到行动;真正实现了知识的理解、能力的迁移和情感的升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受益,让学生走进历史,融入生活。
四、体验式设问,做学习的主人
在文化史部分尤其是思想史部分的教学中,常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学生是动态的、求异的,另一方面古代思想家的观点是静态的、罗列的。如何能让提出的问题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需要,这需要教师在设问时从学生出发,真正“解放孩子的脑,激发学生的嘴。”
如,在讲解“百家争鸣”的内容时,常规的教学大都采用列表法,即把各学派的名称、代表人、观点、作用列成表格,要求学生填写。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一目了然,但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如果换种方式进行设问,效果可能会大不同。
“你认为当时的条件下有哪些人会尊崇儒家思想?哪些人相信道家思想?哪些人是法家思想的忠实粉丝?哪些人会身体力行墨家思想?请认真分析并陈列你的理由。”这样设问后,学生必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仔细分析各种学派的观点、主张和背后代表的阶级利益。当学生对各种学派有了较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再设问:“如果用时光机器把你穿越到战国时期,你愿意为实现哪一派的理想而努力?你还能为这一学派的弘扬提出更新的主张吗?”这一设问采用时尚的穿越式,学生的英雄情结被激发出来。一番准备后,他们会各持所见,畅所欲谈,在教室里就会上演“百家争鸣”。体验式设问,不仅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更激励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科学的设问,是学生叩开知识殿堂,打开思维宝库的钥匙。
当然,如何设问,问在何处,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教学智慧,需要教者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目的,从学生的具体知识能力、认知情感等多种因素进行多角度的辨析思考,切忌千篇一律,照本宣科。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