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2012-04-29徐帅群
徐帅群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中学数学教师的共识。
一、培养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需认识的两点
(一)中学阶段数学应用的涵义
中学阶段的数学应用不能等同于“应用数学”。受中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限制,让学生学会“用数学于现实世界”,并不是要抛开“双基”来谈应用,而是要改变目前教学中只讲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命题的纯形式化数学的现象。
(二)中学阶段数学应用的尺度
中学阶段数学应用要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在教学时,应重视遵循教育规律,因而要注意遵循如下原则:(1)可行性原则。数学应用的教学应与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相配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引导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学生学习到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2)循序渐进原则。数学应用的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以利于排除学生畏惧数学应用的心理障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应用的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3)适度性原则。进行数学应用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为达这一目的,教学时应掌握好几个度:难度、深度、量度。
二、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探索实践
(一)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中学数学知识极易找到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原型。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纯形式化数学问题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从这些原型出发展开数学教学活动,不仅可消除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味的心理,而且使学生受到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训练。事实上,只要教师做有心人精心设计,课本中数学问题大多可挖掘出生活原型,选择紧贴社会实际的典型问题深入分析。
(二)从生活中的数学出发,强化学生应用意识
日常生活是应用问题的源泉之一。我们生活的现实三维空间中,有许多问题可建立起初等数学模型加以解决。诸如合理负担出租车资,家日用电量的计算,红绿灯管制的设计等问题,都是用中学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的生活问题。恰当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会增加学生数学应用的信心,获得必要的应用技能。
(三)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实践活动课,把它作为建模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如尽可能选择较多的方法测量我班所在教学楼的高,这是一道开放型的建模题,初看难度不大,但难于下手。经分析、讨论,中学生会想出许多方法。教师进行总结,与学生一起评价各个模型是否切实可行,提高学生建模兴趣与能力。
(四)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建立数学模型就是将实际问题的本质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求解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可归纳为五个常用模型:(1)函数模型。最优化问题。如用料最省、造价最低、利润最大等问题,常常归结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2)方程或不等式模型。涉及一些量的相等或不等关系的问题。如投资决策、人口控制、资源保护、生产规划、交通运输等问题中的有关量之间的求解问题,常归结为方程或不等式问题求解。(3)几何模型。涉及一定图形属性的问题,如航行、建桥、测量、城市规划等,常需要应用图形性质求解。(4)统计模型。涉及统计初步的一些知识,如报表、产值、统计等问题,常需要用统计初步中的有关知识求解。
(五)改革评价方法,实行“创新——应用考试”
为使学生更加重视数学的应用,在平时的考查中,应改革评价方法,把传统的“记忆——再现型考试”变成“创新——应用型考试”,加大对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考查力度。
三、探索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到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很多,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一)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片断l:《用字母表示数》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CCTV1”表示什么吗?(学生兴高采烈),“ZTV3、WTO呢?还有其他的吗?”(生举例)
师:你们真不错,知识面这么广,那谁能告诉我,这些名称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呢?
生轻松地回答:简单呗!
师:的确是,语文可以这么做,我们数学也可以,而且更简单!信不信?听……
【反思】教师不是平白给出知识,再现课本,而是以课本为载体,为素材设置背景,利用字母缩写简明地表示一个名称,启发学生思维的迁移:用字母也能表示数,也能让复杂的数学简化。
(二)采用其它学科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片断2:《画立体图形》
师:同学们,有谁能背诵苏轼《题西林壁》?请语文课代表来背诵。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生在窃窃私语,小声嘀咕“不是上数学课吗?怎么学起古诗来了?”)
接着教师释疑:“这是一首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古诗,也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表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也许同学们会说,这有什么,语文老师早就跟我们很详细地讲解过这首诗了,要你数学老师来补充什么呢?嘿,还真别说,这首诗里真实也蕴含了一些普通的数学原理,你看出来了吗?”
【反思】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教师在学生提出“不是上数学课吗?怎么学起古诗来了?”的疑问声中,在古诗的诵念中学生明白了为何要画三视图,并产生强烈的学画三视图的求知欲。
(三)利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片断3:《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问题: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学生独立思考后)
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学习氛围变浓了。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然后以每4人一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实践。
【反思】利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学习数学,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和形象化。通过数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让他们相互讨论、协作学习,又可动手操作、实践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
四、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反思
(一)学生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延伸,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习个性化
学生在教师无声的鼓励中,更能打开思维的阀门,让思绪飞出课堂,在课外这块大天地中汲取营养,更好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总之,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让学生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掌握有用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激发创造力,为21世纪输送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 贺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