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的本真
2012-04-29姚磊
姚磊
快速发展经济的需求,让教育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和空间。围绕“教育与人才”的讨论因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焦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样的命题与当前亟须回归教育本性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身处教育大环境的语文教育急待回归本真。回归语文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回到语文教育的本真呢?
对于回归语文本真,笔者认为要明确三层问题:一是明确语文本原的问题,即要明白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二是明确语文本位的问题,即要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三是明确语文本色的问题,即要探究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明确这三个问题,语文的本真问题才有可能弄清楚。
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假如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么语文课必然沦为考试的附庸。笔者以为,语言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语文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语文的能力。
对经典课文,应该引导孩子怎样去读。首先就是要让孩子有兴趣,然后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名著选读课文,在有一定深度的同时,也要教会一定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寻求文本经典的表达方法,而不是通过一、二节课,就能透过这篇文章把孩子领进名著的大门。
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应该把目前课堂教学的“讲问式”变为“读说式”,以读促学,读中感悟,以生为本,以文为本,以“读悟仿习”返璞归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更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深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
语文教学,就是要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是为了语文的基本任务而教,而不是为了考什么才教什么。考什么教什么的观点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就是严重缩小语文教学的范围,庸俗化了语文的教学内容,功利性地把语文当成了一种应试工具。
二、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现已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从工具性出发,语文课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工具的问题,而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从人文性出发,它强调语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观念、品德、情操等方面,看重的是语文学科的内在价值,强调它的思想涵养、情操陶冶、知识汲取、经验积累作用。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对此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她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工具论者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处:工具论仅把语文作为工具手段,忽略了语文的本来价值,忽略了语文的多重功能;人文论则是以语文学科去附会“人文性”,使语文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从方法论入手,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并遵循“统一”的思路,对课程目标、组织实施、评价进行重新整合,提出了二者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三、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中学教师在授课时走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改变了教学形式,把单纯灌输方式改变为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但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为应对高考,摸索各种“规律性、技术性方法”。在“新课标”中,在力求保持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突出人文性;希冀改变以往将文章分拆细解的“暴力式解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语文有这样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习得性。就是在语文学习中,要发挥模仿的优势,就要多看多读,精讲少讲,发挥儿童形象记忆的优势,加速认读能力的提高。发挥单线的优势,应该提倡认、读、写三段分级要求的教学方法。
第二,情感性。语文的情感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应充分发掘的一种巨大潜力,也是医治学生厌学的一剂良药。王尚文认为:“语文情趣是读写听说的原动力,是对语文之美的爱好与追求。如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将使主体集中他的时间、精力专注于它,并从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鉴赏口味,不断地进入新的接受境界。”
第三,应用性。只有注重在应用中学习,努力造成学生学习中迫切需要应用的心理机制,学生才能发现学习本身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战能力。要研究学校里怎样“教语文”,首先得研究他们在生活中怎样“用语文”。要把视角“外向型”地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用“大语文教育观”作指导,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格局。
总之,我们只有在三个明确上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才能真正了解语文的特性,把握语文教学的真正含义,才能在我们的教学中,自觉地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真正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三维目标统一,使语文真正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