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派政法的性情

2012-04-29靖力

方圆 2012年21期
关键词:曹建明华东政法海派

靖力

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肖扬在华政45周年校庆时题词,将华政喻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多年来,华东政法大学因为其悠久的创校历史、优越的地缘条件,加之海派文化思想的熏陶感染,在中国的众多法学学府中一直有着独树一帜的地位。

60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高等教育院系调整中,中国建设的五所政法院校,分别是位于北京的北京政法学院、位于上海的华东政法学院、位于重庆的西南政法学院、位于西安的西北政法学院以及位于武汉的中南政法学院。时至今日,五所政法院校分别发展成为了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人评价,位于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是国内法学学术的制高点,位于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是结合法学与政治的佼佼者,而位于上海的华东政法大学则成为培养法学实务人才的最好摇篮。

60年来,华东政法大学经历了两度停办、两度复校,可谓风雨沧桑。进入新世纪以来,华政的命运大有扭转,一度成为国内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发展最快的法学学府。也许,海派文化的发扬,国际视野的优势,是华政扭转命运的道路上最独一无二的凭依。

偏爱华东“老乡”

地处吴越的华东政法大学以务实闻名,培养出的人才也多偏实务,即使依然培养出应松年、倪正茂、董世忠、何勤华、刘宪权等众多法学学界的名家泰斗,但比起实务界人才的雄厚实力来仍有些许差距:曹建明、干以胜、李佩佑、江仁宝、刘乃雄、齐奇、陈旭、孙华璞……上至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首席大检察官,下至地方司法机关的领军人物,数不胜数。除了学界和司法机关,华政在其他领域产出的人才也不少,大律师、大商人、大学者甚至大书法家等等。

华东政法大学一直以来都有一条独特的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的道路。1979年复校之初,华政录取的第一批303名本科学生,全部来自华东地区的六省一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以及上海市。时至今日,华政依然以六省一市为主要招生地。相比于其他法学院校,华政偏爱“老乡”的现象可谓比较突出。

华东政法大学除了侧重于华东六省一市进行选材,其人才的出口也多往这些地方输送。根据2010年华政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数据,近两千名毕业生中有69.3%在上海就业,其余就业地区人数超过1%的正好就是江苏、浙江等六省。

这种情况日积月累,就决定了华东政法大学在华东地区法学学府中的“霸主”地位。以华政培养出的司法界知名校友为例,稍微搜寻一下资料就会发现,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在六省一市担任要职或者曾经担任要职。李佩佑,江苏省高级法院原院长;江仁宝,山东省司法厅原厅长;刘乃雄,浙江省司法厅原厅长;齐奇,浙江省高级法院院长;陈旭,上海市检察院检察长;薛江武,江西省高级法院常务副院长……

有人说,华东政法大学与华东六省一市是哺育与反哺的关系,相当贴切。华东政法大学在华东地区的影响力之大,难怪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在受邀参加2009年华政复校30周年庆典时会出此言:“我77年参加高考,可惜华政当时还未复校,否则,作为一个家在浙江的人,一定会报考华政。”

凭借在华东地区的影响力,华东政法大学办校过程中虽几经沉浮,依然能坚韧如故。华东政法大学现任校长何勤华表示,即使是在华政建校50周年之际,依然有一些传言说华政可能会被并入其他学校,但今时今日,通过新校区的建成、更名为大学等让华政为之振奋的事实,这些传言早已不攻自破。

海派的“务实”与“包容”

在通往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的广富林路上,路边的一排宣传图画上写着“探究海派文化之源”的字样。华东政法大学校办副主任姚志华介绍,广富林被认为是上海的发源地,历史可以推溯到4000多年以前,而华政松江校区即位于广富林旧址旁边,也算是海派文化起源的“见证者”。

华东政法大学所在的上海,素以“海派”文化著称。从海派画系、海派申曲,到海派文学、海派清口,以1843年上海开埠为起点发展起来的海派文化,兼具中国吴越文化的谨慎、才情和西方文化的规矩、务实,其特有的兼收并蓄大为众人所称道。

华东政法大学60年来饱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在办学理念上也渐渐呈现出务实与包容这两个突出的性格特征。

将视线移至1979年9月,华东政法学院迎来恢复招生后的第一批303名学生。最令这批新生感到新奇的,不是光鲜的校服和如联合国一般喧扰的校园,而是立在大草坪上的5个大帐篷。多番打听,这些学生才弄明白,这些帐篷就是华政所有行政领导和党政干部的办公室。

当时华东政法学院百废待兴,校舍紧张,除了复旦分校归还的东风楼以外,再无其他校舍。时任华政院长的徐盼秋会同其他党政领导作出决定,校舍用于科研和教学,在草坪上搭帐篷用于行政办公。当时学校抽出部分资金建设新校舍,徐盼秋等人又提出,先建图书馆和教学楼。

华东政法大学79级校友,现任华政法律学院院长的刘宪权回忆,当时的“帐篷精神”对学校的氛围影响很大,“学生们都意识到,这里不是徒有虚名的象牙塔,而是真正求学务实的地方”。

华政这种务实的精神,其实本身就存在于年轻的海派文化之中,来自六省一市的众多学子经过华政文化中务实元素的再度熏陶,无疑加深了对这种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何勤华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华政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也作了一段类似的总结:“华政的文化,用我们一位校友的话说,就是一个‘实字,基础的扎实,专业的厚实,做人的敦实,做事的务实。”

何勤华口中的“一位校友”,其实就是华东政法大学81级校友,现任《民主与法制》杂志社主编的刘桂明。《民主与法制》是华东政法学院于1979年复校之初与上海社科联联合创办的期刊,脱胎于华政早期创办的《法学》期刊。《民主与法制》和《法学》这两大期刊的共同点就是,敢于发声、积极务实。

《法学》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卷入过两起名噪一时的案件:韩琨案和戴振祥案。

韩琨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某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的技术员,他在业余时间为家乡一乡镇企业开发了一种新产品,得到了该企业的报酬3000元。但这件事被研究所告发到司法部门,检察院以受贿罪对其提起了公诉。这个案件由《法学》杂志牵头,会合华政等诸多高校的专家进行了研究,并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讨论。在这些争论下,韩琨最终被宣判无罪,而当时的国家司法机关领导也称赞“《法学》在这件事上,所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很有意义”。

戴振祥案有些类似情节。1985年,天津工程师戴振祥受托改造当地3000多户居民的房屋,被司法机关以投机倒把罪逮捕。《法学》连续刊载了20余篇文章对戴振祥是否犯罪进行了讨论,一度被扣上了“扰乱司法独立”的帽子。最终戴振祥被判无罪,《法学》的努力没有白费。

华政的法学家多次在《法学》等刊物发声,徐盼秋在这里提出过“法律不单是刀把子”,曹建明在这里提出过“土地批租”。刘桂明在2010年华政开学典礼的讲话中也称华政学子为《民主与法制》“投来了最多的优秀稿件”。

根据何勤华的说法,华政的教师和其他法学院校的教师相比,多了一点“小资情结”。“华政的教师更追求生活品质,教书之余,要么投资股市挣点小钱,要么就做律师搞点实务。”何勤华说,这种状况并非坏事,实践出真知,从事实务也是做学问的一种形式。

总体上而言,华政对这些教师还是持包容态度。知道教师们想挣点外快,华政便开设了韬奋学者奖学金,按照每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质量与数量,给一些专注于做学问的教师以资金鼓励,最高的可以获得9万元。这些资金,既可以由教师自由支配,满足生活的支出,也可以用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知道教师们乐于交游治学,就每年选派数十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到国外进修;或者支持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深造。

地缘优势造就国际视野

在上海市长宁区、松江区分别拥有一座美丽校园的华东政法大学,前身是著名的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这所最早由美国圣公会创立的兼采中西文化的大学一度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学,培养过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荣毅仁等影响中国的一代人物。

百年来世事更迭,长宁区圣约翰大学的旧址上建起了华东政法大学,在两落三起之间,圣约翰大学的教堂被拆除,草地上的老樟树病殁,梵王渡的渡船也消失了。但那些西方教会风格的建筑,如韬奋楼、东风楼还始终留存在依然古朴的校园之中。松江新校区亦如是,红白风格的西方教会式建筑掩映在杨柳与银杏之中,让人一眼就知道这所中国的法学院校曾经拥有西方的血统。

“华政的传统与特色之一,就是它因地缘优势而拥有的国际视野。吸纳外国的先进文化,融入中国的传统,是华政的优势所在。”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杜志淳告诉《方圆》记者。

有这样一件往事:1990年,华东政法学院与美国旧金山大学达成了华政复校后最早的与外国学校互派访问学者的协议,当时的中方访问学者正是后来成为华政校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曹建明。因为学院经费紧张,价格达到1万元人民币的赴美机票成为学校的一个负担。于是曹建明就从美方提供的在美生活费用中贡献了一部分交给学院,帮助学院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

曹建明抵达美国以后,美方负责接待的老师曾表现得并不友好,他指着电话对曹建明说:“这是办公室的电话,不允许打私人电话。”美方负责人不信任的态度让来自中国的学者很不舒服,曹建明义正辞严地回答:“我决不会用它打一个私人电话。”在此后的访问期间,曹建明一直忘我地工作,以自己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赢得了美方的尊重;同时,他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没有用办公室电话打过一个私人国际长途。

正是当初曹建明等访问学者在美交流访问时的一言一行,为华政后来与旧金山大学的友好交流、频繁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克己奉公的决心与努力之下,华政的对外交流之路发展得十分迅速。1994年华政成立了中国国家律师培训中心,在澳门回归之际又举办了澳门法律研讨会,随着华政国际交流处的成立,其与美国、比利时、德国、日本等国家多所大学纷纷建立了合作关系,接待和输送了大量学习交流的师生。

何勤华向记者介绍,2010年华东政法大学新开办了两个学院: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和国际航运法律学院。为了与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形成对接,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华政成立了这两个学院,进行国际商事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这两个学院的课程是特别定制的,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开设包括法律、金融财会、数理统计等专业的课程,国际航运法律学院则开设海商法、海事国际私法以及航海、物流、保险等专业课程。两个学院在编的专职教师中,既有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博士,又有曾经供职于大型金融机构、拥有丰富市场经验的专业人员。据了解,这两个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路径与授课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首创的意义。

在华政加强国际交流办学的过程当中,其国际法、外法史等课程先后被评为司法部重点学科,外法史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the Oriental Pearl in the Law Education”的名号也渐在国际上知名,被更多的国外学府所承认。

杜志淳告诉记者,华东政法大学的精神一直被归纳为一种兼容并包,坚韧向前的气质。无论是来自国内的海派文化,还是外来的国际视野,华政都不妨将它吸纳为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这个意义上,华政的空间巨大,潜力十足。也许多年以后,世人在评价中国的法学学府之时,不仅会想起歌乐山、聊到小月河,还会提及苏州河缠绕的那所绿荫隐映、西楼林立的华东政法大学。这个蕴藏在低调务实气质中的法学学府,终有一天会走向属于自己的辉煌吧。

猜你喜欢

曹建明华东政法海派
春日暖阳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华东政法大学 大学只是我们成人之后的一个起点
海派剪纸
海派赏石概述
网络共同犯罪的刑法应对及完善思路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曹建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获得感
欢迎订阅2014年《华东政法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