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国——走进马奇的世界

2012-04-29刘军元

IT经理世界 2012年23期
关键词:马奇吉诃德领导力

刘军元

《马奇论管理——真理、美、正义和学问》注定不是一本畅销书,但作为“大师中的大师”詹姆斯·马奇唯一一本中文作品选集,对于当下中国的管理学者和实践者,定会带来启发。

马奇出生于1916年,1953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担任加州大学社会科学院的首任院长,1970年成为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同时也担任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教授,是名副其实的多学科跨界大师。作为组织学中卡内基-梅隆学派创始人之一,马奇被公认为是过去50年来,在组织决策研究领域中最有贡献的学者,在组织、决策和领导力等领域都颇有建树。他的代表作除了《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之外,还有与西蒙合著的《组织》,与赛尔特合著的《公司行为理论》。

如同周雪光教授所讲,“马奇的魅力不仅来自于渊博的学识,更是来自他那犀利独到的学术视角、特立独行的学术风格、泉涌般的创造性思维和幽默机智的谈吐。”无论日常生活、企业兴衰,还是总统决策以及林林总总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马奇都有着深刻而独到的洞见,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本书选入的诸篇文章,多是学术大师马奇偶尔涉猎公共领域,特别是管理领域的普及类演讲或写作,展现了马奇作为思想家、理论家、学者、诗人多方面的大家风采。在这里,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知识渊博、兴趣广泛、才情横溢的马奇的世界。

“唯美”的学术马奇

作为学者,马奇奉行唯美的治学态度,注重学术思想的原创性,而不以经世致用为目的。马奇认为,一个想法是否优美,可能比它是否有用更重要。“我在乎的是,想法是否优雅迷人,是否让人眼前一亮——美丽事物的共通之处。学问应该始终具有美学元素,因为学者除了有义务追求真理、正义之外,还有义务追求美”。

这和现代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所一贯秉承的工具理性“金科玉律”恰恰相反。马奇进一步阐述,人的薪给不是基于预期结果,而是为了履行责任、实现自我感。这种方式强调自我概念、身份和正当行为,而不是预期、激励和欲望。

马奇常常置汗牛充栋的研究文献于不顾,而独辟蹊径,从文学作品中来解读领导力。例如解读《堂·吉诃德》,当有人让堂·吉诃德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他不是用预期结果辩护,而是说“我知道我是谁”。堂·吉诃德听从自我的命令而不是环境的命令,展示身份理智而不是现实理智,遵循适当逻辑而不是结果逻辑,追求自尊自重而不是自私自利。

“游侠骑士之所以让自己疯狂,既不是为了别人的嘉奖,也不是为了别人的感谢。游侠骑士的愚蠢行为不需要辩护。”马奇提示读者,堂·吉诃德不是完人,他经常好心办坏事,本来想帮助别人,结果却害了别人。文学作品这样展现人类动机的复杂性,有助于领导者认识到:现代的理性选择理论和激励动机理论并不完美。

马奇最出名的地方也许在于对组织和管理理论的开创性贡献。他和西蒙、希尔特一起,在新古典主义企业理论之外,发展出了一个整合了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有限理性”的概念为分析解读各类组织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与此同时,他还大胆跨界,创造出许多隐喻,展现出诗人一般的敏感性,像组织选择的“垃圾桶理论”、“愚蠢术”、顾问的“疾病携带者”角色以及“热炉”效应等。

在学术领域,引用马奇的文章成了一种时尚礼仪,如芝加哥大学约翰·帕杰特教授所言:“詹姆斯·马奇之于组织理论,就像迈尔斯·戴维斯之于爵士乐影响力遍布社会科学各个领域,范围之广,同侪望尘莫及。”

“理想国”的人文马奇

在书中,马奇提到一个我们似曾相识的现实:“近年来,人们一提到商学院就联想到市场,商学院的使命被描述成开展教育项目(或公关活动)以满足顾客和赞助商学院的富人的愿望”。这让人想到了近期国内某些商学院爆出的“小三门”、“房卡门”,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不断押韵。

作为“大师中的大师”,马奇的思考价值与贡献显然超出了世俗意义。有些观点尽管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是确实一针见血,令人振聋发聩,从而去思考以“不那么结果主义”来重新审视本身。

马奇说,结果主义的盛行其实违背了教育精神的基本属性。作为学者,我们首先应该是人,同样要追寻人的自身属性,“我知道我们是谁”。

马奇认为,“大学只是偶然的市场,本质上更应该是神殿。在大学里,知识和学问之所以受到尊重,主要不是因为他们能够造福个人和社会,而是因为他们象征、承载并传递有关人性的见解。高等教育是远见卓识,不是精打细算。是承诺,不是选择;学生不是顾客,是侍僧;教学不是工作,是圣事;研究不是投资,是见证。”

日常生活的平凡现实很难对付,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的是,我们还经常有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情操。我们可以把马奇的这种思想称为“理想国”,但其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似乎仍有不同。如同在评价堂·吉诃德,马奇最为欣赏的是主人公的“明知不可而为”的骑士精神,这里面更多的是勇于实践。

马奇说过:“我敬佩实务界的所有人,即使是无赖。现代组织生活中的问题(自尊、自主、控制、协调、秩序、自由、想象、纪律和有效性)都不是小问题,任何工作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的人,都值得我去尊敬,即便他们处理得并不完美。我认为,实务界的管理者有时思考得不够深,他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

在斯坦福任教时,马奇教授总喜欢用这么一句话作为每门课的开场白:“我现在不是,过去也一直不是,有用的”。其言也善,激励学生们放下包袱,去寻找管理的真谛,去体味其中的真善美。

“我只是一个学者,我做一个学者该做的事情。我写文章,与其是说为了表达我的思想,不如说是为了理解我的思想。我的乐趣来自于把玩想法而非兜售想法。”马奇如是说,浑然老天真。

(作者系组织及人本管理专家,资深职业培训师,独立书评人)

经典撷英——漫步马奇的世界

关于实用对策如果一个管理者聘请一个学者做顾问,寻求实用建议,而学者顾问给了,那么管理者就应该炒掉学者顾问。学者顾问唯一能做的,就是发表一些看法,给些“边际帮助”。管理者将学者的看法与自己对问题背景的了解结合在一起,也许能够找到更好的对策。是学术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相互结合而不是相互替代带来改善。

关于学术和经验学术知识和经验都是必要的,但两者是不同的。学者们试图弄清,发生了什么事?正在发生什么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学术知识描述的是塑造管理历史的基本机制。学术知识不能用来解决具体环境下的具体问题,除非生搬硬套。但是,在新的或者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当管理者面临意外问题或者未知问题的时候,学术知识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学术知识提供的是问题的思考框架,而不是解决对策。

关于“热炉效应”热炉效应是学习的基本问题。你碰巧或者主动尝试某件事情并且陷入麻烦,那么下次你就不大可能重复类似的事情。学习就有这种功能,但这意味着你在某个领域做得越差你就越不了解这个领域。这就意味着出现“胜任力”陷阱,指学习鼓励人们坚持使用,并且继续精炼他们已经运用得游刃有余的技能,而不是花费时间学习新技能。所以,热炉效应可以通过以下做法加以限制:要放慢学习进程,以增加结果不好的可选方案的样本量。

关于学问和知识产权实际上,没有什么所谓“我”的想法。学问和知识产权的概念是难以相容的。一旦你发表某样东西,这样东西就不再是你独有的。别人的解释也同样合法,如果别人能够为之辩护的话,就像你一样。最好的情况是,别人的解释比你头脑中的解释更加有趣。模糊的语言如果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那不失为一种创造力源泉。

关于学习和组织改善强迫解释历史,过度强调从经验中学习是危险的。经验有可能是蹩脚的老师,这不仅是因为人类认知能力有限而历史太过复杂,而且是因为适应过程容易出现系统性错误;在组织里,学习作为智慧工具是否有用?这一点需要证明,而不是假定。学习之类的适应过程不一定会达到或维持总体最大化。所以,学习过程不一定带来组织改善,从长远看,低速度、低精度的适应要好于高速度、高精度的适应(学习)。

关于领导力因为一些神话故事,因为想当然,人们强行用“领导力”解释历史。过分强调领导力更像是业余人士而非专业人士的做法,有关领导力的思想更多只是说教布道,老生常谈。与此同时,领导力这门学问要想产生一些好的想法,就必须在自身周围构筑一道防火墙,抵抗直接有用性的诱惑。好的领导要求结合对平淡人生的热忱和对平凡责任的承诺:领导既是艺术又是技术,既是美又是真理,既欣赏复杂性又欣赏简单性,既追求矛盾又追求统一,既实现优雅又实现控制。

关于异端的狂野伟大的天才往往真是异端,而异端则很少是伟大的天才。社会不能支持毫无节制的愚蠢,没有很强的常规思考能力,领导者注定会失败。效能幻想可以鼓励异端,但是制造神话是件有风险的事情:神话往往会在现实中破灭,而后迅速变成愤世嫉俗。一个真正的两难问题:社会需要富有远见的人,不需要妄想狂。但是如果没有后者,也就没有前者。

猜你喜欢

马奇吉诃德领导力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堂·吉诃德传奇之走火入魔
天赋
论《堂·吉诃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山寨情人
十读九错的“堂吉诃德”
废物
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