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启示

2012-04-29訾其伦

人民论坛 2012年23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和谐社会启示

訾其伦

【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将民众视作治国安邦之根本的一种政治学说,包括爱民、重民、顺民、富民、利民等内容。作为一种统治方略,该思想既有合理的元素,也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对于今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以史为鉴,建设和谐社会,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在加强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同时,提高执政者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民本思想 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 启示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兴起及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兴起。从殷周的“以民为监”、“敬天保民”到春秋时期的“足食足民”、“为政以德”,从战国时期的“民贵君轻”、“立君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至汉唐的“民者,万世之本”、“国以民为本”等等,可以看出,中国民本思想自萌芽之日起生生不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执政者的统治方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阶级斗争的实践是传统民本思想兴起的政治原因。殷商时代,天神崇拜盛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人们认为自然现象、社会人事皆由天神决定,连君权都是天神所授。然而,现实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实践使统治阶级认识到天神并不能保佑他们,民众才是王朝兴衰存亡的关键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孟子·离娄上》),“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天神的主宰地位受到动摇,民众得到重视,“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昭公十八年》),“民为君之本”,“得其民得天下”。

第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类型是传统民本思想兴起的经济原因。我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传说在神农炎帝时代就有了农耕,在后来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执政者一直以农业来立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根本说明了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说明了农业劳动者是基础的基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中说·天地篇》),“无人则土不守”(《荀子·致士》)。

第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传统民本思想兴起的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事为重,基本目标是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此,伦理道德问题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如孔子讲要“仁者爱人”,墨子提出要“兼爱”“非攻”,孟子说要有“侧隐之心”,都是为了纠正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传统的重民、爱民思想皆出于此。

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如下:思想上爱民、重民。古代圣贤们从历代的亡国教训和残酷政治斗争中认识到民众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要求“重我民”(《尚书·盘庚上》)。如传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提出“民为贵”(《尽心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离娄上》)的思想;老子主张“贵以残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第三十九章);西汉思想家贾谊吸取秦朝灭亡之教训,提出“民者,万世之本”(《新书·大政》)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指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①,其爱民、重民思想可见一斑。

政治上安民、顺民。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上实行仁政,安抚民众。如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离娄上》)和“民事不可缓”(《滕文公上》)等仁政主张,要求执政者想老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因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这就要求执政者还要听民声,顺民意,不能“虐民”、“暴民”。用人方面主张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经济上主张富民、利民。政治安定与否同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是否得到保障有着直接的关联,“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富国》)。鉴于此,执政者应考虑人民的利益,实行利民“富民”政策,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这在诸子思想中均有体现。如孔子提出足食、利民的治国主张,反对贫富悬殊而加剧社会矛盾。孟子提出“制民之产”(《齐桓晋之事》)的具体“富民”举措来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水平。荀子也主张“节用裕民”(《荀子·富国》),减轻民众负担,反对聚敛穷民,提出“下富则上富”(《富国》)。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丰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并认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反对横征暴敛和贫富过于悬殊,主张均富。墨家则从社会的下层劳动者利益出发,主张发展生产和节用、节葬、非乐,奖励劳作。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评价

其一,传统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民本思想肯定了民众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淡化甚至是摒弃了唯神独尊、天神崇拜思想,否定了君权神授观念;民本思想中主张的爱民、重民、顺民、富民利民政策和措施,如施行德治、仁政,“制民之产”的思想、节用的思想、反对贫富过于悬殊和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的思想,遏制了君欲的无限膨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和维护民众的利益。

其二,传统民本思想的局限性。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基础和以封建王权为核心、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上层建筑,决定了传统民本思想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

首先,价值取向上,传统民本思想是以君为本位。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重视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未注意到民众应有的政治权利;“民”只是受治的客体,而非能治之主体,没有执行政权的权利和资格;而统治者则是政治行为的主体,手握政治的主动权。重民、爱民主张只是调和阶级矛盾、实现执政者长治久安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是统治阶级的“驭民之术或治民之策”。如荀子所说,君主的“亲民”、“爱民”,目的只不过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以及“求兵之劲,城之固”而已。即使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等主张,也是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出发,而非把广大民众的权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家天下”的君主专制的政治格局下,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从根本上讲不是真正为广大民众谋利益。简言之,传统民本思想中的重民是手段,隆君才是目的。

其次,治国方略上,传统民本思想以道德为本位,主张采取仁政、实行德治。纵观民本思想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重民思想的实现多寄托在圣君贤相的身上,其实施与否仰仗于君主的良心发现,而不是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这就决定了民本思想的实际效力极为有限,难以形成对君主的真正制约。因此,传统民本思想的治国方式没有超出“人治”的窠臼。

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启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社会理想。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民本思想的重民富民爱民等举措及其历史局限性向我们昭示:应该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治国方式、民主精神、执政观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的实现和人民的富裕安全。

加强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城乡差距问题、贫富悬殊过大等问题暴露出来。这就要求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又快又好地发展国民经济,制定富民政策和措施,增加人民收入,使人民富起来。与此同时,兼顾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关注弱势群体,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与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不同,新中国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应吸取传统重民思想无制度保障的教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转变治国方略,在坚持以德治国的同时,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同时还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培养人民群众敢于参政议政的自主精神,包括政治主体意识、权利主张意识、法制观念等。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执政者的道德修养,重视执政者的榜样表率作用。为政者是全社会的表率,其道德素质和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若执政者腐败堕落、失德失礼,就会导致社会局面的混乱。“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滕文公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为此,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为政者的修养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权力观,转变执政观念,消除权力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针对党内的腐败现象和不断蔓延的不正之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保持党的先进性,为全社会树立起模范带头作用。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注释

①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196页。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和谐社会启示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