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取向性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提高
2012-04-29刘萍
刘萍
摘要 随着中国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英语课堂人数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标各异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课题以教育心理学家Schunk(1985)和Atkinson (1964)的理论为指导,根据某高校教学现状,从学习策略着手,论证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取向性中所起的推动作用,并验证了其运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分级教学 自我效能感 目标取向性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为不同学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标准,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它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敦促他们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本课题针对成就目标取向中的三方面(掌握式、成绩趋近式和成绩回避式)与学生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做了定量分析研究,并就不同目标取向决定不同的学习策略进行了探讨。
1 研究目标和方法
1.1 分级英语教学的基本模式
某校从2004年起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新生入学后进行分级考试,按其笔试和口试成绩编入不同级别的英语教学班。全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分为ABC三个级别实施教学,进入三个等级班的学生分别为20%、75%和5%。A级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更高要求,B级为较高要求,C 级为一般要求。ABC三级教学中都包含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其中A级包含英语提高课程,C级包含预备级课程。提高课程指翻译、写作和商务英语三类课系,如:美国文化简介、实用翻译、实用英语写作、商务英语、英语阅读与写作、商务英语写作与翻译等。
1.2 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在分级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取向性的变化,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语言基础和目标定位,有区别地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进度和授课方式,创立科学评估体系,全面提高语言整体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英语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并且制定师资队伍的培养目标,将分级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中心进行推广应用。
1.3 研究方法
对于相同的受试者进行两次不同阶段的调查,对自变量采用T—测试法、一般线性的重复式模型分析法以及多变量的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法,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假设分级教学A班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取向性上有明显的提高。(2)假设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取向性对其期末英语考试成绩有显著的影响。研究对象是2010级大学新生分级考试后,4个混合专业的A班133人,B班314人,涉及到的专业有金融、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新闻学和信息管理,对于人数较少的C班暂未采集数据。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来源于Elliott 和Dweck (1988)的主张:学习主体有掌握式、成绩趋近式和成绩回避式目标取向,并且研究编拟了44个问题项的调查问卷,采用5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学习成绩采用的是第一学年的全年级期末统考的客观题所得的分数。
受试者在进校的分级考试后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取样者记下受试者的编号,在其第二年的学习中,对同样的问卷进行跟踪调查,从学期阶段的组内效应和班级类型的组间效应出发,针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目标取向性及其学习策略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在一年后所进行的期末统考中,将受试者的客观考试成绩作为因变量,分析了初次调查和跟踪调查中这三方面的相应表现,从而探究出能够显著影响受试者考试分数的变量。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数据汇总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组内测试可以看出A班学生在第二次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自我效能感较第一次有明显的提高,而B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略显降低,这说明A班学生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学习任务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其次,A班和B班学生以掌握知识为学习目标的程度都相应有所提高,但是A班在两次测试中所表现出的掌握式目标取向程度都远远高于B班学生,而且组内和组间测试显示A班的学生改变了为分数而学习的目标,而B班学生以分数为学习目标的程度却略有提高。另外,A班学生以成绩回避式为目标取向的程度明显降低,而B班却有所升高。这说明A班学生不通过成绩来判断自己与他人能力的高低,其注重的是知识的真正掌握,将考试分数只看成是检测自己是否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之一,而不是以拿高分为最终目的,所以也不认为自己分数低就是能力低于他人的表现。
研究还表明,分级教学中的学生都增强了其学习的深层动机,A班学生比B班的学习动力更强,而且表现出深层的学习策略。但是,在深层学习策略方面,两种班的相同受试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暗示出,两种班级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深层学习策略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能够考进一本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有着对自身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与前面研究相吻合的是,测试表明,学生的表层动机程度都有显著的下降,A班学生改变了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学习方法,而采用刨根究底、举一反三的学习策略。
另外,本课题将期末考试客观题分数作为因变量,初次和跟踪调查的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取向性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变量的逐步线性回归法,拟探究出影响成绩的变量,但是在检测中未发现各变量与学生考试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关系。
3 讨论
本课题解决了起初假设的问题 “分级教学的班级在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取向性上有明显的提高”,这与分级教学各环节的具体实施是分不开的。简而言之,(1)学生主体多层次。(2)目标设定多层次。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协调的英语分层教学目标,如:在A班超前结束某教材的学习而提前参加全国英语四级统考。(3)教学过程多层次。选拔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对A班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4)考试评价多层次。A班学生要求掌握领会式6500单词,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有较高程度的要求。
另外,本研究发现了分级教学后的班级,在深层动机和表层动机的驱使下会有不同的学习策略,这恰好验证了Atkinson (1964)研究出来的心理学范畴的激励理论。
在分析学习者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取向性是否对其期末英语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的过程中发现,各变量之间的 系数有显著的统计意义,然而未能发现分数和某变量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显著的关系。这说明影响学生分数的因素是多样、复杂的,恒定系数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检测中的各变量值。这个复杂的问题有待于以后更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分析和考证,同时也为本人将来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探索方向和研究空间。
4 结论
根据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以归纳如下:第一,在自我效能感、掌握式目标取向和深层动机三个方面,A班比B班的学生有较显著的提高,并且A班学生自身比一年前的学习目标更明确,自信心更强,而且在学习效果上考虑到了长期效益和深层动机,这为他们在第四学期涉及到的专业英语知识的提升做好了铺垫。第二,在目标取向性方面,学生们逐渐改变了成绩趋近式目标取向和成绩回避式目标取向,更看重的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质性提高。第三,值得注意的是,B班虽然在学习进度上慢于A班,但是学生并没有放弃自身已具备的深层学习策略,这种不丧失信心、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会为缩短与A班学生的距离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本课题未探究出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变量,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在测试中要着重考核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采用一定比例的主观试题,务必防止应试教学的倾向。第五,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可以持久地、良好地引导学生的目标取向性,也为他们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自我效能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在本校继续推广应用,以求获得较广泛的社会效益。
此文章为20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论证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取向性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提高),编号:21431010206
参考文献
[1] Atkinson, J.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2] Elliott, E. S.,& Dweck, C.S.(1988). Goals: An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5—12.
[3] Schunk,D.H.(1985).Self—efficacy and classroom learning.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2:20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