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孙中山的大同伦理思想
2012-04-29侯静雅
侯静雅
摘要 大同社会是自古以来人类追求和谐世界的理想模型,是中国思想史上屡见相关论述,核心便是对“天下为公”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这也是关于最高层次理想社会的远大设计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孙中山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这一伟大构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揉进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民众,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图画。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孙中山的大同伦理思想进行探讨,孙中山大同思想的起源,孙中山大同思想的全新诠释,孙中山大同思想的组成部分,孙中山大同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孙中山大同思想 平等 自由 博爱 团结互助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1 “大同”的文化和渊源
“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大同思想,也就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儒家典籍《礼记·礼运》篇中最早出现“大同”一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所诠释的大同社会大致是这样的:施行大道的时候,天下为所有人所共同拥有,贤德且有才华的人被选举出来主导政事,整个社会中的人们都讲求诚信,和睦共处是人们所共同崇尚的。因此,每个人不但奉养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视他人父母如自己的父母,像自己的父母般奉养。对待子女也如此,不但抚养自己的子女,将别人的孩子也视如己出,像抚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抚养。这样,老年人就能老有所终,安享晚年,中年人就能全心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健康茁壮地成长。使老而无妻或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正当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这种现象而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同时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偷懒的行为,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害其他的人,不会有财产被抢去的人,各家各户都不用关大门了,国家之间友好地往来,没有战争和战乱。这就是所谓的“大同”社会。
大同思想源远流长,贯穿于中国历代王朝,在众多文学作品之中都有记载。 东汉五斗米教张鲁,废除官吏,设“祭酒”分管部众,各祭酒的辖区设义舍,放置义米、义肉,供行人无偿取用。对部众的管理强调用说服教育方式,对犯法的人也首先教育,宽恕三次不改而后处罚,这便是大同社会的畅想。东晋《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文中幻想出一处同现实世界隔绝的人间乐土──桃源洞,那里没有剥削、压迫和战争,人们永远处于和平、宁静和温饱的环境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对外部世界几百年来的王朝废兴、社会动乱都一无所闻,自秦末进洞以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在中国大同思想发展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2 孙中山对大同伦理思想的诠释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封建社会走向最后的毁灭,中国社会逐渐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康有为在书中写到:公有,不许为私人所有;举天下之商业皆为公有,不得私人经营。其次,计划经济被严格地在大同社会中实行,商部估算出人们生活所需的物品,考虑到自然灾害因素等,订出计划,通报于工部、农部、工部、农部依据各地生产条件,下达年度生产计划。康有为的贡献在于完整地、真实地勾勒一幅大同社会的蓝图,在康有为对大同社会的重新理解以及改革之后,孙中山在领导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中,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在他的学说中对大同理想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大同观。孙中山的墨宝遍布天下,其中最多的是“天下为公”四个字。因此,“天下为公”与“世界大同”是紧密联系的。在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中,有时甚至可以当作同义词使用。在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之中,也是处处透露着“大同”的伦理思想。孙中山先生为民族主义下定义时说:“民族主义即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人人平等,没有种族歧视,是大同社会的前提,也是保障。在这个前提下,大同社会才能继续。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原则有两个。第一个是平均地权,即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分配制度。第二是节制资本,即私人或私人经济体不能操纵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民生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也即大同主义。孙中山把建立在“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基础上的社会叫做“大同”社会。民权主义指的是一般平民所共享的民主政治。这是为了防止欧美现行政治制度的缺点。在此思想指导之下,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有这几项权利民众即可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通过这几项权利来治理国家。民权主义的核心观念是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换句话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这同东汉五斗米教张鲁的主张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虽然时代不同,人生不同,所需要的政治体制不同,但是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同”社会。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孙中山对“大同”一词有两种理解或诠释。首先,全世界各民族大融合,像大家庭一样和平共处,形成大同社会,这时国家机器已消亡。这是一个宏伟的政治构想,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他挑在了自己的肩上。其次,大同社会作为一种理想社会形态,要最大限度地为人民提供福祉,相当于实现民生主义。
3 孙中山“大同”理想
3.1 自由平等思想
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提出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战斗口号——自由、平等,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将自由平等的口号引入当时陷入困苦的中国,加入自己政治伦理思想。具体为生活在大同社会里的人首先都是自由的,拥有自由权利的。而这种自由在孙中山看来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也是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其次,“大同”世界里的人都是平等的,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获得同样的尊重以及认可,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的合法权利,这也是大同思想的基本内涵,也是实现大同社会的根本。之所以说是根本,是因为只有实现人人平等,人们才能和谐相处,避免纷争。自由平等思想一经传播,引起了空前的反响,它如一记重拳深深地打入腐朽的封建思想的内部,它启发了数千万的中华同胞,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指导,革命战士纷纷以它作为目标,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3.2 互助团结
20世纪初孙中山的“互助”思想,是孙中山思想文明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19世纪中期形成的进化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孙中山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提出了团结互助,虽然与现在的团结互助具体意义稍有不同,但是仍然是十分具有指导意义的,它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民族,民族的崛起,并不是一两个能人志士的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必须要民族的凝聚力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民族成员拥有着共同的信仰,朝着共同的理想进步,才有可能改变民族的命运,因此互相帮助,团结起来才是制胜的道路。其二,在孙中山的思想当中,大同的范围十分之广,所谓的大同不只是中华民族的梦想,孙中山认为大同是世界的大同,是世界各民族合而为一的必经之路,而中国只是一个先驱,是一个开端,因此团结互助是全世界各民族的互助,是全世界的合多为一。
3.3 博爱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认为,“博爱”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孙中山先生一生题字最多的就是“博爱”二字。他多次把 “博爱” 题词分赠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并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好评。其“博爱”思想已“接近真纯的境地”。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宣传“博爱”思想。孙中山一生题词总数469件,其中 “博爱”就有 64件。孙中山通过题词的这种形式普及“博爱”思想,得到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广泛拥护。同时,这也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的斗争,激发了他们为实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坚强意志和追求和平、民主、平等、自由和博爱的决心。
4 “大同”思想对和谐社会的意义
大同世界是和谐社会、理想社会,它是孙中山先生曾经进行过认真阐释、一生致力于其实现,弥留之际仍在展望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是我们今天仍在追求并努力实现的目标。2l世纪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纪,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时代主旋律,创造一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世纪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在历经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而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愈发展,愈需要对人进行终极关怀与道德人文主义的昂扬。而正是在这些关键点上,孙中山大同思想和道德观的时代价值得到最深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茅家琦.孙中山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孙中山.建国方略.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
[4] 孙中山.三民主义.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