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背景下对外文化交流的路径分析

2012-04-29王芬

人民论坛 2012年2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路径分析文化传播

王芬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也是国家或民族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国人走出国门机会的不断增多,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已经成为摆在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认真分析并找出增强中华软实力的路径非常重要且迫切。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文化传播 路径分析

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渐深入,文化信仰、社会伦理越来越多地左右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群和族群。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即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群体性交流与沟通,逐渐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趋势。

跨文化概念的界定及目前我国跨文化交流研究现状

所谓“跨文化”,通俗解释就是指跨越不同国家、民族界线的文化。“跨文化交流”主要是指具有两种及由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具体的文化交流过程中,跨文化交流活动往往表现为不同文化属性代码的商品所展示的文化品味、文化追求甚至文化垄断,由此构成跨文化交流中的国与国之间、不同种群之间经济实力、政治信仰、文化习惯、道德标准等多因素间综合软实力的碰撞、互补、竞争,并进而形成强者恒强、弱者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的大趋势。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跨文化交流是始终伴随着人类进步发展的社会复杂现象,而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云计算等现代通讯工具,进一步激活了这一碰撞,加剧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交流。跨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不同国度间尤其是强国之间国家软实力竞争的最集中表现。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必然决定和影响着跨文化交流的质量。而文化与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我国在跨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处于后来者、追赶者的地位。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之始,我国学者(如任继愈、葛剑雄)就开始了对跨文化研究的关注和讨论,只是相对集中于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以及高校(如吴良镛、季羡林、汤一介、乐黛云),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社会影响。

尽管如此,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仍然相当可喜。这其中,由国家图书馆组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丛书《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最具代表性。在此基础上,由于学者和专家的不断呼吁和民间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对跨文化研究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为标志,开启了我国对文化重视程度的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整体而言,我国对文化研究尤其是对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仍处于刚起步阶段。

我国目前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和国人对文化的需求和热爱程度与日增加,文化消费和文化理念也随着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文化走出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中存在着亟待改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政府资金投入得多,社会效果显现得小。近年来,国家每年为文化建设和发展投入的资金呈逐年递增趋势。据新华社北京2007年10月13日电,2005年和2006年财政部共安排资金1亿元,用于为基层配送流动舞台车,以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另据中广网消息,200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各项文化工程的总投入达30.59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四成。但每年动辄近亿元的资金投入,由于政府行为占主导地位,民间资本相对与之形不成互动,政府资金一旦没有后续的举措,民间文化宣传行为与落实行动就大打折扣,导致宣传效应往往大于实际效应,文化下乡给人以“一阵风”式的直接影响。

地方政府热衷得多,普通大众受益者小。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在刚刚解决温饱的前提背景下,高素质的人文要求与现实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在现实条件下,高雅艺术、国外新潮对普通城镇群体、乡镇普通大众而言,依然不是太对胃口。

中国人热衷得多,外国人感兴趣的少。目前,我国文化交流依然停留在挖掘和弘扬传统艺术精华层面,无论是出版、演出或其他平面媒体等艺术,多以历史剧或历史题材为主题,现实作品稀少,针对性较弱,脱离社会生活需求。虽然在国内有一定市场,但对于汉语知识知之甚少的外国人而言,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我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应坚持的原则

民族文化至上原则。美国学者麦克莱兰说:“经济与社会发展速度的最后决定因素是价值、动机或心理力量”①。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对于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任何民族,在世界依然存在着国家的前提下,其文化都必须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能是世界的。我们必须看到,即使好莱坞把具有中国元素的熊猫搬上荧幕,但其文化思维却依然是西方式的。

“中庸”、“和谐”原则。孔子认为:“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是理想社会的极致状态。儒家的这种社会理想追求的最终目标,以我们现在的理解,依然是目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理想状态和终极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实际上,在“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现代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任何人离开了集体与协作,是不可能生存和发展的。因此,在对外交流中,互补原则、双赢或多赢应该是作为行动指南。

适应性原则。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对内而言,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和心血五千年的漫长积淀,必然会伴有泥沙俱下的过程,我们必须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不断进行大浪淘沙的沉淀和洗练;对外而言,世界各国人民也需要对中华文化有一个了解认识过程。对此,我们应充分抓住党和国家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时机,认真整合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基因,提炼传统文化精髓,使群众喜爱、真正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多渠道原则。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便、快捷、覆盖面广、成本低等优点,将最新、最具有时代气息、具有引领作用的好作品通过互联网、局域网进行传播,在大众中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同时,还要积极培育社会大众积极创作并与政府的文化工程形成互动。形成上下一心、高雅与通俗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路径与对策

强化对外传播意识。文化只有为越来越多的受众的接纳,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在眼界向外看的同时,更应该把民族文化学习放在首位。要从北宋大汉民族由经济繁荣的世界大都会、经济中心而沦为边地少数民族蚕食的对象而走向灭亡的事实中汲取深刻教训。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覆盖面。在兼顾自我利益的前提下,要站在世界大舞台的角度,不断满足不同文化心理习惯的族群的社会需要,在碰撞和交流中赢得更有利的影响和地位,强化中华民族的声音,筑牢中华文化的根基。

完善对外文化交流的机制和体制。在政府宏观层面,要积极出台具体可行的指南和方案,充分调动隐藏于民间的文化潜力和群体力量,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将对外文化交流纳入政府工作范围,巩固民间文化交流成果,强化政府及相关管理机构的力量,加大弘扬中华文化的力度。

充实弘扬中华文化内容。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只有做到主流文化与当地人文的有效对接和合理渗透,才能扬长避短、各取所需、协调发展。政府应根据文化交流发展的需求,适时出台对外文化交流框架性文件,鼓励民间资本与国营资本良性平等竞争,强化青年人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倡导大中华意识和胸襟。

搭建民间文化交流大平台。目前,民间文化交流和政府公网的服务功能并没有实现有效对接,这对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非常不利,政府应创造条件,允许民间文化传播高手以合理合法的身份,加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队伍,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巩固既有文化传播成果。政府要充分鼓励民间有热情、有思路、有办法并热衷于弘扬中华文化的人士担任中华文化形象大使,在肯定孔子学院作为中华文化形象推广主渠道的同时,适时融入现代文化新元素,充分发挥青年人热爱祖国、在国际舞台上勇于展示自我、善于创新等特长,通过网络中的博客、晒客、微博等方式,加大对互联网的宣传影响作用,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在传播、交流和沟通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对外交流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真正使中华文化扎根中华的沃土,辐射世界的东西南北,造福全人类。

(作者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路径分析文化传播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多球训练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路径分析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选择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供给侧改革概述及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