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声音都包含在优雅的沉默里
2012-04-29周玥
周玥
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编剧: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主演:让·杜雅尔丹、贝热尼丝·贝乔、约翰·古德曼、詹姆斯·克伦威尔、比茜·图诺克、佩内洛普·安·米勒、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小狗乌吉
类型:剧情/喜剧/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比利时
语言:英语/无对白
片长:100分钟
上映日期:2011年10月12日(法国)/2012年12月28日(中国)
今年年初奥斯卡的大热门《艺术家》就要在内地上映了,身边很多人在已看过的情况下打算再去电影院捧个场。
毕竟在影院看默片的机会不多,难得《艺术家》又有由表及里的纯正血统——影片本身是一个依附电影发展史的故事,同时由发明电影的法国人所拍,这些足以值得让观影人去影院一探究竟。
复古默片奖项多票房低
在这个电影特效技术日益精湛,3D和IMAX电影大行其道之时,《艺术家》以黑白默片形式为载体,成为银幕中与众不同的时光机器。
默片时代的明星更重视肢体语言,略带浮夸更好。表情和动作自然成为演员展示演技的唯一手段,饰演乔治的让·杜雅尔丹,他多年的舞台喜剧表演经验帮了他很大的忙,优雅又风趣的表演让大家认识了这位初临好莱坞的法兰西型男。
如众人当初猜想,《艺术家》毫不意外获得了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5项大奖。从奖项的含金量上,理所当然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也成为影史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法国电影。
不过在法国本土,因为电影宣传的失利,加上黑白、默片字样给人留下的复古印象,票房未达预期,片方只好决定凭借奥斯卡提名的风头,在奥斯卡颁奖后再入影院重映,试图收回一些散落的票房。
虽然有了奖项名头,但美国人似乎也并未买法国人的账。影片在美国近七百家影院扩大展映,票房却低得让人匪夷所思,根据北美票房统计机构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正是因为它是一部默片。
不要过分解读默片的价值
《艺术家》所讲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到1932年间,那正是电影从默片转向有声片的关键阶段。有声片的出现不仅淘汰了一堆默片明星,就像影片中的乔治,当时连在戏院演奏的乐队和讲解电影剧情的人员也失了业。
变革导致失业人员自杀的事件在当时层出不穷,当然如果影片也往惨烈的方向走,它一定会被奥斯卡打入冷宫。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本就擅长拍喜剧,这一回借默片外壳,再加一个通俗爱情剧,弄得皆大欢喜满堂彩。
这么说来,《艺术家》的立足点其实是讨巧又讨喜的,可正是因为太讨巧,观影人的解读也会不尽相同。许多人把《艺术家》看作一场默片的复兴,认为《艺术家》是要对默片进行一次礼赞,并还原曾经默片时代的遗风。
然而事实上,《艺术家》的初衷其实并不尽然如此。人们过分解读了《艺术家》作为电影所应承载的艺术价值,却忽视了电影的娱乐价值。
《艺术家》从一开始就并未打算百分之百地还原默片时代的元素,更多的是通过暗喻和明喻,对曾经的默片和有声片的交接时代,轻松地回顾和揶揄。
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亲自编写的剧本,集中了人们对黄金时代的想象:欢闹的偶然,大起大落的悲欢,最后盛大收场。有位影评人说得好:“怀旧但不守旧,这是《艺术家》的最聪明之处。”所以《艺术家》究竟算不算一部真正的默片,根本算不上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