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 学校生长的力量

2012-04-29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24期
关键词:南京市高三办学

【学校名片】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是一所江苏省四星级(国家级)示范中学,始建于1957年,坐落于闻名遐迩的雨花台畔,学校现有81个教学班,4000多名在校学生。1999年,学校提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此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强势发展,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被南京教育界称为“雨中现象”。

和谐的校园、和谐的课程、和谐的教师、和谐的管理促成了学校在高位平台上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雨中自己的“和谐”特色。近两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国际生态学校、江苏省园林式学校、南京市青奥示范学校、南京市“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化综合改革高中”特色学校、江苏省“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学校的课题《基于教师个性化成长的“教师发展地图”的校本建构研究》被确立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培育课题。

受 访:穆耕森(南京市雨花台区教育工委书记、南京市雨花台高级中学校长)

采 访:石 萍(《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记者)

石 萍:穆校长,听说您在雨花台中学已经工作20多年,从普通老师、班主任到教务处主任再到副校长、校长,您对雨中一定充满了感情,那么您能给我们讲讲雨中的发展历程吗?

穆耕森:讲到雨中的发展历程,我是颇有感触的。

90年代初我来雨中的时候,学校还在旧址——雨花台的支脉普德村山坡上(雨花西路33号),条件可以说是很简陋。学校占地仅有二十亩,只有近800名学生。校园中间是200米煤渣跑道环绕的操场,教学楼办公楼环绕在操场四周。有一点风吹过,校园里就扬起一层灰,全校初高中二十四个班级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上课。

90年代后期,雨中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市、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从1997开始谋划异地新建,我全程参与了新校区的筹建工作。2000年,学校搬迁至新校区——紫荆花路66号。现在的学校占地180亩,建筑总面积6万多平米。校园环境优雅,是南京市园林式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全国国际生态学校。同时,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洋溢着现代气息,是南京市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之一。现在学校有81个班级,在校学生近4000名,教职工326人。

雨中的发展不仅仅是在硬件设施上,更重要的是教学品质的提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1997年,学校通过了南京市重点中学验收。1999年,学校提出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凝炼雨中文化,学校的综合实力持续提高。2005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国家级)示范高中。近几年来,学校荣获一百多项殊荣:“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全国平安和谐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八年获“南京市高中绩效评估一等奖”……

今年,是我在雨中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我特别高兴,学校又获得了四项殊荣。一是学校被评为南京市青奥示范学校,南京市只有五所中学荣获这一称号;二是“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化特色学校”的申报获得了成功;三是《基于个性化成长的“教师发展地图”的校本建构研究》这一课题通过了申报答辩,被确定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培育精品课题,成为南京市十大精品课题之一;四是“江苏省课程基地项目化课程”的申报获得成功。

可以说,这20年是雨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二十年,我能陪伴着它一路走来,感到很幸运,也很自豪。

石 萍:雨花台中学近几年在南京高中教育界强势崛起,形成了被广泛关注的“雨中现象”。我们很想知道,形成“雨中现象”的核心动力是什么?

穆耕森:形成“雨中现象”的动力很多,如教师的辛勤付出、学生的刻苦努力、政府的全力支持、家长的殷切期盼等等,但最核心的动力,应该是我们拥有前瞻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首先,雨中致力于构建“家园式”的和谐校园。雨中既注重良好的校园环境,更加强调的是学校内在的和谐。诸如:老师们相互谅解、相互宽容;彼此关爱、彼此信任;互相竞争,共同合作……我们学校有一位年轻的徐老师,外地人,也没结婚,一年暑假,他患急性阑尾炎开刀住院,不想让家里担心,就自己一个人住在医院里。后来,这事给王老师知道了,他安排好家里的事,每天都给徐老师送黑鱼汤喝。要不是因为徐老师特别感激,开学告诉了学校,我们也不知道这事。我可以自豪地说,这样的事恐怕只有雨中才会有。老师们的心目中,雨中已经不仅仅是校园,而是家园;同事也不仅仅是同事,而是家人。

其次,雨中特别推崇人性化的关怀。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诸如:取消教师坐班制;改“推门听课”为“预约听课”和“相邀听课”;老师家的电器有点小毛小病,后勤服务处会派人上门维修;解决老师子女的上学问题,为老师解决后顾之忧……我想,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主力军还是一线的老师,所以只有把老师的困难解决了,老师们才能全力以赴地去实现学校的教育理念。

再次,雨中大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只会死读书的孩子,将来必定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所以,我们的教育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诸如:开发了更加适合学生特点的精品校本课程,像“雨花石文化”之类;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校长助理”;100个社团、100门选修课、100个实验、100个名人故事……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等。

通过这一前瞻的办学理念,雨中把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调整到了“和谐”的轨道上,形成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合力。社会满意了,家长满意了,老师满意了,学生满意了,学校怎么会发展得不快呢?

石 萍:“和谐”是近些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关键词,你们提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这个社会热点有没有关系?

穆耕森:首先要指出的是,早在1999年,我校就提出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一办学理念。直到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中,才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此后,“和谐”才开始成为社会热门关键词。所以我们不是跟形势也不是迎合潮流,恰恰是基于我们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提出了这个前瞻性的办学理念。

当时,高考竞争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弊端重重,全国教育界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面对社会的压力,家长的期盼,我们雨中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不顾学生的成长规律,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还是以人为本,追求教育对人的生命的成全,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价值观层面的问题。

作为当时学校的分管校长,我坚持:我们要有教育者的“良知”,不能背离教育的本真,应该走素质教育之路,而且要真正做好素质教育。学校也先后几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反复的研讨,听取了广大教师的意见,最后才提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着力构建和谐校园”这一办学理念。1999年雨中正值新校区建设之际,我们就把这一理念同时融入了校园设计,在教学楼前竖立了一个标志性雕塑:谐。雕塑是一个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矗立着的四方体,由其中一个顶角支撑着整个立方体,整个雕塑给人一种结构的和谐、力的和谐、形的和谐之美的享受。这个雕塑也时刻警醒着每一位走进教室的教师: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教。

说到底,当初为了雨中的发展,这个办学理念应时而生,现在事实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石 萍:有一个问题我不大清楚: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提的是“全面发展”,而你们提出的是“和谐发展”,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和谐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

穆耕森:我先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和谐发展”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面是“和谐了,才能发展”。和谐是一种条件,是一种前提,是一种要素,即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中的“人和”。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并具有了和谐的组际关系,处际关系、校际关系,以及拥有了和谐的学校与校外方方面面的关系,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和谐发展。第二层是“和谐的发展”。“和谐”是发展的一种本质,是一种品位,是一种境界,这儿的“和谐”主要指学生的素质,“和谐发展”是一种高水平的发展,“和谐”是综合素质优良的体现。包含品德的和谐发展、知识的和谐发展、能力的和谐发展、身心的和谐发展和观念的和谐发展。

所以,“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肯定不是对立的关系。

从发展的最高层面上来比较,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同义语。和谐发展是相对于偏狭而言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而言的,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两者设定的终极目标是完全一样的。但两者的起点稍有不同。和谐发展是指在培养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更多一些顺其自然,更多一些宽容,通过引领、点拔、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充分发掘学生个体的擅长才智,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全面发展如果把握得不好,则很容易陷入对学生个体苛求完人或平均发展的误区;陷入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将学校视作工厂,乐此不疲地生产“人的标准件”的误区;陷入以“全面”为籍口,要求学生在各门考试科目上均能考出好成绩,因而主观上片面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某些能力的误区。“和谐发展”则不然,它是基于人性发展、个性化发展的更高要求,强调发展主要素最优化的组合。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把“全面发展”改为“全面的基本的发展”或“和谐的全面发展”,倒还更好一点。

石 萍:近几年,雨中高考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连续八年获得“南京市高中绩效评估一等奖”,您认为,秘诀何在?

穆耕森: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学校应怎样在教育的社会价值、工具价值和终极价值之间寻找平衡点,这是当今社会赋予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智慧。如果我们高中办学仅仅是为了学生三年后获得1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样的学校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学生三年的高中生活,应该有一种精神的记忆、一份感恩的体验,应该形成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应该说,雨中从来都不会“为了高考而抓高考”。所以如果一定要说雨中成绩的背后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应该还是源自于我们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具体的做法,我概括为三句话。

和谐的校园氛围。“只要是高三工作,全校上下全力支持!”学校为此专门成立高三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学校各部门力量,号召全校教师人人关注高三,支持高三,服务高三。例如:为了节省高三教师忙于家务的时间和精力,总务处承担了为高三老师家配送净菜、工作餐等服务;为了缓解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心理咨询室主动开展针对高三各班级的心理拓展活动……

和谐的内在精神。有些学校可能到了高三,会停止所有的活动甚至体育课,但我们不会。我们一直强调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比如,主要针对高三学生的“我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主题心理健康节,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2012,我们一起上大学”,这是高三某班的学生自发喊出的励志口号,他们为自己而拼搏,最终47位同学本二以上达线45人,实现了当初一起许下的诺言。

“我们不为什么,就是不想留下遗憾。”这是一位班主任老师说的话。老师们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他们从不把教书仅仅当作一份工作,而是当成一个梦想,每天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

和谐的科学管理。靠死楸,根本不可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必须得依靠科学智慧的策略。比如,针对高三复习的不同阶段,我们对课时进行了适时调整。针对城郊学生英语口语、听力相对薄弱的情况,学校组织安排英语听力强化训练。针对学习效率的提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增加了自习课,并同时实行“两读一练”。“两读”指晨读和晚读,“一练”是指数学限时小练。这样的话,学生的负担减轻了,效率提高了,何乐而不为呢?

从这个角度看,雨中高考成绩的优异就是一项附属产品,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学校多年来坚持和谐教育,坚持今天的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相比成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如培养学生自信、豁达、谦和、大度、宽容、淳朴、睿智、坚韧、冷静、感恩、责任、合作……反过来,学生的精神成长了,必然也会迁移到学习成绩上。所以说,成绩优异只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石 萍:我们注意到,在学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里,提出了要建设“和雅”文化。我们想知道,什么是“和雅”文化?它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有关系吗?

穆耕森:“和,谐也”;“雅者,正也”、“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把“和”与“雅”联起来,我认为指的是“和而不同、和谐发展、高尚美好、意趣深远”。形象地说,如果“谐”是力的平衡,“雅”则是美的追求。“和雅”文化是对“和谐”文化的一种进化与升华。

我们雨中正在打造“男教师儒雅、女教师优雅、学生文雅”的三雅校园,结合“雅言、雅行、雅趣”,提升校园的品味。学校还将从“和雅”志愿者、“和雅”校本课程开发、“和雅”课堂教学研究、“和雅”的数字校园建设等方面入手,进行更进一步的渗透、设计与探索,形成鲜明的“和雅”文化特色。

学校还将建立教师“和雅”文化体系,诸如:以师生形象和言行习惯为载体的行为文化;教师与师生之间的合作文化;以读书反思完善和提升自我的学习文化;引领师生价值取向的民主多元的精神文化;提高教师待遇和促进人际和谐的幸福文化。

所以,“雅”不仅是一种素质,也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契合,更是一种幸福的生存状态。这种文化追求正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引领并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力量。

猜你喜欢

南京市高三办学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高三·共鸣篇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把高三写成诗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南京市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