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高效”在语文总复习课堂上闪光

2012-04-29任义兵

文教资料 2012年24期
关键词:高效语文课文体

任义兵

摘要: 作者在教学中大胆创新,让“高效”在语文总复习课堂上闪光,提出首先要避免乏味的机械重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避免低效题海战术,培养学生的语文整体感知、表达能力,最后要强化作文训练,激发学生的为文灵气。

关键词: 语文总复习课堂教学总复习阶段“高效”指导

一年一度的南京市中考已落下帷幕。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语文总体成绩让我倍感欣慰。面对学生及家长们的满意笑容、真诚谢意,我作为一个普通语文教师的价值与意义才真正理解、触及。思忖以往所带四届学生的中考成绩留给自己的遗憾,我认识到:彻底打破以往总复习阶段秉持的所谓“拉网式”、“链条式”、“训练式”等低效的复习样板,让“高效”在语文总复习课堂上闪光才是帮助学生决胜中考的关键。我在初三迎考总复习阶段高效的做法是:

一、避免乏味的机械重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复习伊始,“自己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恹恹欲睡”的情形又似曾相识般地呈现在眼前。再次面对这样的尴尬课堂,我不能再无动于衷了。辗转反侧,换位思考,可以想象,这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重复字词、“填鸭式”讲解、脱离具体复习内容的写作手法等课堂教学,唯一结果不就是让学生思维僵化,进而钻入死记硬背的怪圈中而不能自拔吗?于是,我大胆地把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还给学生。

1.激发“现丑”,活络思维。

初三的孩子已经是小大人了,要他们尤其是学困生主动暴露自己的不足或困惑,一开始确实不易,但只要将他们的思想工作做好了,一个个鲜活甚至带着幽默的知识点便自然地在课堂上开花了。比如字词复习中,一位学困生就大胆地走向黑板并书写自己经常写错的“学而不思则罔”的句子,可能是因为这个孩子三年中几乎没有在众目睽睽下表现过自我而非常紧张,他竟然再次将“罔”写成了“惘”。当他放下粉笔,快速撤离讲台时,台下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有的同学解释说,“罔”在这里是迷惑、受蒙蔽的意思,只用半包围的方框将“芒”罩住就可以了,这也表明思维不畅了。还有的同学风趣地说:“惘”是失意的意思,它与人的心情有关,所以要加竖心偏旁,比如,凡是会把孔子这句话中“罔”字经常写错的同学,此时此刻一定很“惘然”,但“惘然”之后一定是“豁然”。一霎间,妙趣横生,教室内外充满了快活的气息。我注意到,刚才上黑板主动“现丑”的同学先是深深地点了点头,接着便露出了和其他同学一样的笑容。仅就最基本的字词、名句积累而言,如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但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情趣。“高效”一词的含义在这样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诠释。

2.确定主题,有的放矢。

至于其他的除作文以外的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等考点内容的复习,教师务必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确定好每一节复习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结合具体的、典型的某一类型考点,积极激发学生“提困惑”、“现丑”的热情,然后在教师的引领下,启发学生回忆、讨论、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题型。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要真正驾驭住这样的复习课堂,或许简单的充分准备还不足以胜任,还需要语文教师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灵活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开阔的语文视野,甚至需要幽默风趣的情调。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这样尝试并实践了,学生和老师都发展了,又何乐而不为呢?且这样的高效课堂展现的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的语文魅力与风采。

二、避免低效的题海战术,培养学生的语言整体感知、表达能力。

总复习阶段,各种复习资料和配套训练题“狼烟四起”。诚然,其中不乏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表达能力的试题,但绝大多数所谓的配套试题都只是出题者东拼西凑、剪刀加浆糊的产物,大多是一些常见题的简单重复。有的试题甚至超出初中阶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少数试卷还尽扒洞挖孔之能事,专门根据书上一些死角、没有思考价值的材料出一些怪题。真的要孩子在复习时间异常紧张的状态下去面对这样的题山题海,学生唯一能做的便是上课无精打采或无效地听分析对答案,下课做练习背所谓的技巧、概念,这样的学习“主体”已变成了不想载也载不动但又必须载的被动“载体”,变成了一台操练解题技术的“机器人”。学生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品评语言并琢磨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恰恰违背了中考考查方向即重点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语言的能力、运用知识去解决语言实际运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要求学生们由掌握理解阶段向运用阶段的跃进。因此,在初三总复习阶段,教者所要完成的任务不是继续打基础,而是为学生搭设一架通向运用阶段的梯子,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语言感知、表达能力的转化。因此,在继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在语言感悟、表达运用等不足的前提下,教师还应该在总复习的课堂上改革、突破。

1.准确定位语文学科功能,把握考查重心。

语言是交际工具,语文水平主要体现在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阅读欣赏能力上,就中考而言,准确地感悟并表达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者除了在总复习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某些技巧外,还要着重引领学生锤炼语言功底,拓宽知识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接受功能、传递功能和表达功能。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感悟锤炼语言,我选取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考虑到这首诗语言优美空灵,意境深沉、寥廓、宁静、怅惘,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并不容易。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即在学生充分吟诵、涵泳诗歌的基础上,把这首诗歌改写成散文。学生们跃跃欲试,激情饱满。通过改写,学生更准确、更清晰地理解、表达了诗歌的语言意境。在对“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描写中,一位学生写道:“捣衣之时,玉盘如明镜高悬,辉洒砧板,我用手试图轻轻拂去月光,更想拂去牵挂,但它依然还在……原来,拂去的不是月光,而是我的思念。”这样的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品悟语言、表达语言语境中提升语言感悟与精准把握的能力,这样看似耗时的课堂做法,无论对学生解答语言运用题型,还是现代文阅读等其他语言表达题型都大有裨益。同时,又让紧张的复习迎考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实现“高效”。

2.重视学科特点,选择恰当教法。

语文作为人文科学,复习课中仍要体现其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而不应把充满人性之美、最绚丽多彩、最具感染情趣的具体复习内容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呆板的解题技巧拼盘;应正确处理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把引领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修炼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启发学生针对某一类考点进行质疑、探究与合作,直至达到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把握和表达能力的目标。

三、强化作文训练,激发学生的为文灵气。

作文能力的高低,往往反映着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往往决定了学生中考语文的命运。学生作文水平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这些综合素质都是学生长期在语言训练中形成的,非短期训练所能奏效。因此,写作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简直到了谈“作”色变的地步;指导写作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而言也往往“满腹苦衷”。久而久之,作文训练就成为语文复习中的“沙漠”,无人问津,偶有涉足者,也往往知难而退。至于中考作文,学生如何应付也只有听天由命了。于是,总复习阶段,不少作文辅导、训练的低效、无效就更明显了。但考前,我就作文指导采取了一系列做法,取得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1.培养学生“审题意识”。

“切合题意写作”是对每一个考生的忠告,这明确要求考生在习作前准确审题。审题的本质就是正确把握行文的方向,面对作文题,考生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出发的方向错了,那无论行进中如何经营都将无济于事。事实证明,无论是平时习作还是中考阅卷考场,总发现有不少同学因为没有审准题目而失分,因此,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做法是给出审题示范,让学生摹写审题过程。例如,以南京市2011年中考作文题“也是一堂语文课”为例,给了学生审题示范:

抓住题眼,审题求准。“也是一堂语文课”明白晓畅,回顾自己的语文学习历程,搜寻生活记忆,捕捉生活感悟。本文题借助“也”“语文课”这两个关键词作开放与限制的暗示。“语文课”限制了不能写其他课,要写出语文的特点。“语文课”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文课就是指学校每天安排的45分钟的课堂学习。这里所说的“语文课”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在生活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如果信笔写前者,一般就属于跑题作文。题目中的“也”正强调了这一写作重心,表示这不是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其开放度大,人、事、物、景、理均可入文,一段经历、一组镜头、一本好书、一番思考等,只要具有一定的语文学习价值,皆可入文。

这样抓住“题眼”审题示范后,再出示诸如“又是风雨来临时”等文题让学生动笔书写自己的审题过程,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审题意识的目的。

2.强化学生文体意识。

中考作文的文体要求中往往给出“自选文体”或“文体不限”的提示词语,这确实为考生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空间。但毋庸讳言,每年中考中都有一些考生错误地理解“自选文体”的含意,以为可以“自选”,就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成啥就写成啥,还哪有什么“文体规范”“文体要求”。于是在他们的笔下写出了既不像这种文体又不像那种文体的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

其实,所谓“符合文体要求”,说来也简单,它指的是考生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并用这种文体来写,就必须按这种文体的要求规范地进行写作。总复习阶段,训练学生写记叙文,就要强化学生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和抒情。写这种文体的文章,一般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交代清楚。写议论文,则要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论证方式,阐述事理,辨明是非,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议论文中也可以有记叙的成分,但它是作为论据出现的,是为说理服务的,能阐明观点,支撑论点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其运用又是有别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写议论文,应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当然,文体还有散文等多种样式,针对作文水平不错的学生来说,还要在散文等文体上给予专项的“拔高”指导。这样强化后,学生就会自觉按照文体要求中规中矩地进行写作,而不会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写得文体模糊,不伦不类。

3.师生共“竞技”。

以往我的作文教学仍是传统的“老师动口不动手”:一个题目抛给学生,教师说上几句所谓的指导语,然后毕其功于一役;作文批改后,再从中找几篇写得较好的作为范文宣读,也就“万事大吉”了。这样述而不作,导致作文指导时只是隔靴搔痒,空洞肤浅,无法帮助学生拓宽行文思路,只能“江枫渔火对愁眠”并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为真正将作文的高效指导落到实处,我决定在作文课堂上与学生同时作文,或写几个片段,或全文书写,评讲作文时,师生相互点评,气氛热烈非凡。

我的“下水”垂范让学生在觉得新颖有趣的同时,也肯定了我的写作能力,从而对我的认同感进一步加强,这种示范效果对学生写作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我发现,总复习阶段的作文课,作为教师自己“全下水”或“半下水”的作文教学形式效果非常理想。因为这样下水,教师一样亲历了写作的困惑和解惑的过程,亲尝了学生写作的甘苦,使作文指导课的针对性更强,学生的为文灵气更容易被激活,同时还达到了引而待发的延续性效果。2012届学生较为优异的中考语文成绩正显示着我作文教学“下水”形式的点滴功效。

教师写下水文,科学、合理地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的写作训练课充满光彩,也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一句口号,这样高效的作文教学也一定会在“要我写”转化为“学我写”最终达到“我乐写”的过程中展现迷人的魅力。

迎考总复习阶段的“高效”课堂,一定是建立在学生自信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的。我想,只要初三语文教师将“减负高效”真正落实了,学生收获的肯定不仅是中考的“丰收”,更重要的是学习博大精深母语的热情,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猜你喜欢

高效语文课文体
可怕的语文课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