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2012-04-29刘森

文教资料 2012年24期
关键词:习题布置设置

刘森

摘要: 伴随着新课改的春风,高效课堂理念深入人心。力求课堂效率的最大化是高效课堂最重要、最迫切的课题,作业设置是其中关键环节。要取得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作业设置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笔者结合十几年的历史教学实际,指出初中历史教学的传统作业现状,通过理性的思考,分析成因,提出作业设置措施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希望给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发展以微薄的推动和借鉴。

关键词: 高效课堂现状形成原因作业设置

伴随着新课改的春风,高效课堂理念深入人心。力求课堂效率的最大化是高效课堂最重要、最迫切的课题,作业设置的有效性是其中关键环节。作业设置是教与学的枢纽,是师与生教学交往的桥梁,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但是,传统作业的设置形成的许多负面现状,成为高效课堂飞速发展的桎梏。初中历史作业的设置亦然。

一、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的现状

本人根据十几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认为传统的初中历史作业的布置重于动手书写,动口和动脑的作业几乎是盲区,其有效性不能得以体现。具体现状有下列四种:一是作业的布置流于形式化,只是单纯的抄写知识点或做课堂笔记;二是作业布置或求简单化,仅仅做课后的1—2个选择题或一个材料题;三是作业布置或题海化,网上下载成套习题,不加甄别下发给学生完成;四是作业缺失创新性,动口、动脑和探究类的作业几乎为零。

传统作业的布置容量庞杂,模式单一,层次单调,内容枯燥乏味,缺失必要的学生主体的针对性,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需求,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初中历史教学上最为严重的学生厌学的负面现状的产生,历史作业也失去了有效性。

二、传统历史作业布置形成原因

1.传统观念下的“狭隘作业观”导致的必然结果。

狭隘作业观认为作业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职能的空间在课后,是帮助学生记忆、吸收、消化和存储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拓展延伸。殊不知,这种情况偏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却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作业的布置让学生缺失了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的过程,进而丧失对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现行评价机制下的“分本位”观念留下的必然症结。

(1)中国的现行评价机制依然趋于传统。以分数定能力,高校按分录取学生,成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成绩定终身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一大缩影,获取高分并培养优生成为农村学校成名和获奖的终极手段。历史作业布置的终极目标是获取高分,历史作业的职能均衡只能成为一种奢望。(2)在这种机制下,主管部门要考核学校成绩,家长要提高学生成绩。于是,历史作业的布置,因为分数而死记硬背,忽视能力弱化情感,从而制约学生的良性发展,让其失去综合发展的良机。(3)面对现行评价机制,教师面临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社区、学生的巨大压力,作业布置成为分数奴隶的同时忽略对学生能力、创新、发散思维的培养,进而让高效课堂流于形式。

3.初中阶段现有考试制度的“地区性摇摆”带来的必然尴尬。

这种摇摆性的尴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试政策的不稳定导致学科总分的变化。二是各科总分的不均衡带来的限制。以本地区为例,本人从教十余年,学科总分发生四次变化:(1)语、数、外在中考中均占120分,历史不考(0分)。(2)语、数、外在中考中均占150分,历史仅占40分。(3)语、数、外在中考中均占120分,历史仅占60分。(4)语、数、外在中考中均占140分,历史仅占50分。这样,则使历史学科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大科的作业中。再加上长期以来,历史作业模式单一,缺乏层次,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也不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使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美丽的泡影。

4.人为因素的“分科”导致时间分配的科学化“潜规则”的必然后果。

学科总分的多寡直接导致科别之间人为用时的巨大差异,具体表现于三方面。一、时间安排的差异:某寄宿学校的学生早读时间安排表,总共50分钟,外语30分钟,语文20分钟,历史没作安排。二、课程设置的差异:语数外等“大科”每周除按课标设置课程外,又额外加设艺术、劳动、音乐等课(只要备课则可),历史仅有课标要求的2节课。三、作业与检测的差异:大科作业实行“5+5”制,历史作业仅有课标要求的2次。平时大科检测实行周测、月考、期中、期末总结制,历史只有期中与期末类终结性考试。

三、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中有效作业的设置

历史作业是检验教学的重要载体,其最重要的内涵是有效性。按照课标要求历史教师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更要注重作业设计的人文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甚或是挑战性与综合性。显然,传统历史作业的重复、简单机械、枯燥乏味、因循守旧,甚至不顾学生个性差异,作业布置“一刀切”的现象,已经不适应历史高效课堂的需求。那么,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性历史作业到底怎样设置呢?

笔者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际经验认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性作业设置应具备科学性、可行性、多样性的特点,应给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空间。其具体表现于四个方面。

第一、任务型作业。这种作业是以任务为导向,以活动任务为载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具有目标性、活动性、开放性的特点。这类作业紧扣课标,形式多样。其一,按完成作业方式划分:①朗读类作业,记诵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必须的重要知识;②书写类作业,完成任务作业需求的填空、选择和材料题等;③思考类作业,具有交叉性特点,需要学生思考、互动协作完成。其二,按实现作业任务的时间和功能划分:①课前预习作业,知识学习前置,提高课堂效率;②课堂检测作业,落实基础,提高技能,强化能力;③课后巩固作业和双休日作业,巩固提高,反馈回授。

第二、体验型作业。该类型作业是以课堂教学为本,以学生实践活动为载体而设置的作业,具有体验性、反思性、提升性的特点。这类作业紧扣教材,方式新颖。其一,创设情境。学生模拟历史人物,再现历史事件的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其二,实地调查。制定研究计划、具体方法,对历史遗迹、人物等实地调查,对比教材得出结论。其三,搜集信息。其渠道有:查阅图书、网上搜索、民间收集等。

第三、探究型作业。该种作业是以深化、提高、发散为重要特征,以学生的探究互动为平台而设置的作业,具有互动性、个性化、创新性的特点。该种作业紧扣课堂,模式开放。其一,历史性知识探究。学生针对课堂中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提出的看法、启示、办法等。其二,现实性知识探究。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对现实所产生的借鉴和指导进行探究、归纳、互动。其三,前瞻性知识探究。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与现实等知识,针对未来,发挥个性,提出质疑,寻求合作,拓展延伸。

第四、“角色”型作业。这类作业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基石,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控为平台,代替老师而设置的作业,具有层次性、前瞻性、拓展性特点,这类作业紧扣学生的扮演角色,灵活多变。其一,布置作业。①预习作业,②课堂作业,③课后作业等。其二,设计试卷。①课课练,②单元练,③综合练等。其三,上一节课。①新知探究课,②知识梳理课,③活动课等。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如协作型作业、创新型作业等,不再一一枚举。

四、初中历史有效作业的设置应该注意的问题

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作业的设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中心,但根据学生实际应该注意以下四点问题。

第一、层次性。中学生有其身心发展特点,有个性差异。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作业设置要有层次。①A类学生达到较高的作业目标,做好相应练习。②B类学生完成基本的作业目标的同时,鼓励参与较高的作业目标。③C类学生完成基本的作业目标则可。如此,既张扬了学生个性,又未造成“一锅煮”的现象。

第二、针对性。作业设置的针对性,体现于学生的自我表现和展示上。①A类学生展示作业逻辑性强、作业系数小的习题。②B类学生完成中等的习题。③C类只完成基础习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又可以让其学有所得,借此激励学生的竞争性,增强学生自信心。

第三、评价性。作业设置的有效与否,其落脚点是评价性。①A类学生完成所有目标习题,且要工整,则考评为优。②B类学生要完成较高目标习题,书写工整,则考评也为优。③C类学生只需完成基础的目标习题,书写工整,可同样为优。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相当重要。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实际性。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中学生因自身的学情不同,完成作业的能力和度也有所差异。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控熟练度。②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度。③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度。对此一定要区别对待,以防有效作业的设置偏离高效课堂的主航道。

构建高效课堂,有效作业的设置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传统的理念和狭隘的作业观也确实让高效课堂的构建产生了误区。笔者结合十几年的历史教学实际,指出初中历史教学的传统作业现状,通过理性的思考,分析成因,提出作业设置措施,希望能给新课改稍添薪火,给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以微薄的推动和借鉴,让新课改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克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第1版).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第1版).

[3]张静,李晓风.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第1版).

[4]齐渝华,石蔷.历史教学课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第1版).

[5]张静.如何体现分层次教学.百度文库.

猜你喜欢

习题布置设置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