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案例报告
2012-04-29张艳梅
张艳梅
摘要: 本案例讲述了咨询者通过应用认知疗法、放松疗法、系统脱敏疗法,为一名社交恐惧症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过程。通过咨询,来访者消除了紧张情绪,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基本信息:小磊(化名),男,20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家庭背景:小磊是农村长大的,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与邻里关系处理得不好。既往病史:无重大躯体病史和家族遗传病史。主诉:小学五年级时,他和邻居孩子打架,两方父母也因此打在一起,从此,父母不允许他跟邻居孩子玩,告诉他“不交往就不会有问题”。活泼爱动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了,跟其他同伴的交往也很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比邻居孩子做得好,但成绩不断下降。初一时有次被老师叫到黑板前做题出错,同学们笑话他,他感到很羞愧,当时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从那以后,做很多事情都会感到紧张,脑子里想好了手却紧张得写不出字来,走路时会紧张,说话时会紧张,特别是当众发言,有时紧张得都说不出话来。本来打乒乓球打得不错,可参加比赛时有同学围观,结果打得一塌糊涂,感觉自己很无能。很少与人交往,害怕交往,与同学关系一般,自己内心感到越来越孤独,情绪时好时坏,影响了学习,感到痛苦,所以前来咨询室寻求老师的帮助。咨询师观察:刚开始说话时显得很紧张,害羞,脸红,不敢与我有目光接触,两手交叉握得很紧。心理测验结果:经来访者同意,进行了SCL—90身心症状自评量表测验,总分192分,人际关系敏感3.2,焦虑2.7,恐惧3.2,其余结果在正常范围内。
二、评估与诊断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欲望,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异常等精神病的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判断标准,来访者初始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达六年,内容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可判断为神经症[1]。做事情时害怕周围有人观看,因害怕自己出错而过分紧张,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根据这些症状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2],又叫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损害社会功能,自发缓解可能性极小的慢性精神障碍,是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持久的强烈惧怕(显然异常地过分和不合理)和回避行为。其基本特点是害怕被别人注视,患者害怕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在恐惧情绪出现的同时,患者有典型的自主神经功能释放的表现,如脸红、心动过速或心慌心悸、发抖、呼吸困难等。在将要与人打交道时,同样有预期性焦虑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
三、咨询方案
(一)咨询方法。
主要采用的咨询方法是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
认知疗法[3]的理论基础是阿龙·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认知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恐惧表现的产生是习得性的,即最初对恐惧性境遇采取了逃避退缩等不适当的方式回避不良情绪的袭击,以获得安全感,从而逐步形成对某些境遇或场合的回避。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改变他的不良情绪和行为。
系统脱敏疗法[4]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沃尔帕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或恐惧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主要是诱导求助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或恐惧的情景,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对抗这种焦虑或恐惧的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或恐惧的习惯的目的。
(二)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紧张、焦虑情绪,纠正错误的认知方式,建立正确的社会交往模式。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帮助来访者习得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尽可能全面恢复社会功能,促进其心理健康,最终达到人格完善。
(三)咨询时间。
安排为每周三下午,每次一小时,共8次。因来访者为在校学生,所以不收费。
四、咨询过程
(一)了解来访者一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第一次咨询)。
通过关注、共情、理解建立信任和情感协调,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向来访者介绍咨询的原则、性质,并了解来访者的一般资料、成长经历、重大事件,进行心理测验,作出评估与诊断。
(二)帮助来访者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其错误认知(第二、三次咨询)。
来访者告诉我,做事情时如果有人在场就会很紧张,害怕自己做不好会出丑,害怕别人笑话自己,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往往做不好。来访者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认为在他人面前出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对自己的表现及事情的结果非常看重,往往做事之前就开始紧张,当事情不能按照预先设想的发展时会更加紧张,对紧张情绪的体验程度远大于对事情本身的关注程度,形成了恶性循环。
童年时期父母灌输的“不交往就不会有问题”及对来访者交往的限制,阻碍来访者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对自我要求过于严格带来的紧张情绪影响了他的表现能力。运用认知疗法修正他的不合理认知,帮助他重新看待过去“在黑板上做题出错”负性事件的影响,对过去有客观准确的评价,减轻心理压力。
让来访者全面地评价自己,学会接受自己,悦纳自己,认识到当众发言,参加乒乓球比赛有观众在场时适度紧张都是很正常的,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要过分关注紧张情绪。
家庭作业:找关系较好的同学了解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对自己的紧张有很明显的觉察,交流当众发言或参加比赛时的心情。
一周后,他告诉我,找两位同学诉说了自己的痛苦,并询问了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一位同学说他“比较内向腼腆,学习很认真”;另一位同学说他“不爱跟别人交往,但老实稳重,没有大的缺点”。他们都表示对他的紧张没有察觉,只是觉得他不太自然,是他自己太关注了,而且表示自己当众发言或参加比赛时也会紧张,这些大大减轻了来访者的心理压力,对问题的解决有了信心。
(三)指导来访者学会放松训练(第四次咨询)。
放松训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变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
过程:放松前,让来访者尽量舒适地靠在沙发上,采用渐进性肌肉放松的方法。指导语如下:“首先握紧右手拳头,把右拳逐渐握紧,在您这样做时,您要体会紧张的感觉,继续握紧拳头,并体会右拳、左手和右臂的紧张。现在,放松……让您右手指放松,看看您此时的感觉如何……现在,您自己去试试全部再放松一遍。……再来一遍,把右拳握起来……保持握紧,再次体会紧张感觉……现在,放松,把您的手指伸开,您再次注意体会其中的不同,……现在,您左手重复这样做。”以同样的方法用于放松左手与左臂,接着放松面肌、颈、肩和上背部,然后胸、胃和下背部,再放松臂、股和小腿,最后身体完全放松。
此外,指导来访者学会深呼吸的放松方法,使用此方法可以帮助他缓解当众发言和有人围观做事时的紧张情绪。
(四)使用系统脱敏疗法帮助来访者逐步克服社交恐惧(第五、六、七次咨询)。
1.建立焦虑等级层次表
找出所有使来访者感到焦虑、紧张的情境、事件或刺激,并报告出对每一事件他感到紧张的主观程度,然后将患者报告出的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建立焦虑等级层次表。
(1)在校园里一个人走路。(2)在宿舍跟大家谈话。(3)跟陌生人说话。(4)有同学观看时参加乒乓球比赛。(5)当众发言。
2.进行脱敏训练
引导来访者进行放松训练,进入比较放松的状态。让来访者想象焦虑等级层次表中的第一个场景,实在无法忍耐而出现严重紧张时,引导其进行放松训练,使自己可以控制在此情境中的紧张。逐一进行系统脱敏,直到达到最高级紧张事件的情景也不出现惊恐反应或反应轻微能忍耐为止。一次想象训练不超过4个等级,如果在某一级训练中仍出现较强的情绪反应,则降级训练,直到完全适度。想象脱敏完成后,我又指导他进行现实场景的脱敏训练。
(五)进一步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第八次咨询)。
讨论人际交往的技巧,并与来访者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方法,真正把人际交往技巧与重新树立的合理信念应用到人际交往中。
来访者参加了我们组织的自信心心理训练和人际交往心理训练,刚开始他在众人面前发言时还显得有些紧张,但经过三次活动后,紧张程度明显减轻,发言也非常积极。
五、咨询效果评估
两个月后通过电话回访,来访者说其他同学在场时做事情的紧张情绪有了明显的缓解,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所提高,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信心。同学和老师们也反映,来访者与他人交往时变得主动了,参加活动也变得积极了,人际关系有了较大改善。
本案例基本达到了咨询目标,这与来访者的积极配合及自身努力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许又新.神经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66-168.
[2]李敬阳,葛鲁嘉.社交焦虑障碍流行病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644-10647.
[3]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翟书涛.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5-21.
[4]蒋瑞格.恐惧症和焦虑症的心理疗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3):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