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挖掘,演绎精彩

2012-04-29袁红霞

考试周刊 2012年25期
关键词:整数小数数学知识

袁红霞

最近,听了一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小数”的《比较小数的大小》,感觉这节课上得很顺畅: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也没什么难度,教师讲解的、反复练习的似乎都是学生一看就会的知识,40分钟的教学效果在5分钟内已经全部体现了,教师却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这些知识点。难道数学学习仅仅是数学认知活动?难道课堂上仅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怎样才能把简单的教学内容上出数学味,充分演绎出深刻而精彩的课堂?

场景1描述:课前,老师设计了三组练习,一组是比较整数的大小,一组是小数的组成,一组是涂色表示出小数。课一开始,教师就进行校对检查。

从老师设计的三组复习题可以看出,教师意识到旧知与新知有紧密的联系。但在教学这个环节的时候,只是让学生报一报答数,表扬一下就过去了,处理得比较简单。

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草草完成预设的教案,而是关注学生,顺应学情,努力寻找儿童思维的生长起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正是这样一个儿童思维的生长起点。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可以从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迁移过来,所以教师在复习时可有意识地请学生说说比较的算理和方法。

场景2描述:教师出示图,引导:“三角尺和练习簿比哪个贵一些,就是比哪两个小数的大小?”学生回答后,教师揭题板书:比较小数的大小。“你是怎么比较的?和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时,学生说到了三种方法:

(1)逐位比:整数部分相同,看小数部分,十分位上6>4,所以0.6>0.48;

(2)小数的组成:0.6是60个0.01,0.48是48个0.01,0.6>0.48;

(3)画图:画个图就可以知道0.6>0.48。

课后老师反思时感到疑惑:怎么没有学生想到书上的第一种方法?把0.6元化成6角,把0.48元化成4角8分再比较。

建构主义把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当做现代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认为创设数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回顾分析教学的过程,老师创设的情境过于简单,过早地把“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抽象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割裂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要重视情境的创设,不能草草收场,敷衍了事。

另外,还有一个疑惑:全班交流时第一个学生就概括出了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那其他的方法还要不要交流呢?

以前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重点是比较的法则,教材里列出若干方法与规则,要求学生理解和应用。新课改后我们究竟要教什么?进一步分析例7和它下面的“试一试”,有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的比较、两位小数与三位小数的比较,有整数部分都是0的小数相比较,也有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相比较。教材编排例7的意图非常明显,要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比:可以联系实际数量,比0.6元与0.48元的大小;还可以把0.6和0.48变成相同计数单位,比含有单位的个数;喜欢形象思维的学生,可以在相同的正方形里分别表示出0.6和0.48,看谁的图形大些。当然如果学生使用其他方法,也是允许的。各人比较时选用的具体方法虽然不同,本质上都是根据小数的意义展开思路的,很显然小数的意义是比较小数大小的原理,“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是比较小数大小的具体方法,教材把比较小数的大小作为小数概念教学的一部分,显然是通过比较大小进一步充实小数的概念,巩固小数的意义,而不是仅仅为了得到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而已。

场景3描述:比出0.6和0.48的大小后,巩固练习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大小比较:0.54和0.45,0.7和0.69。引导概括整数部分相同,我们只要怎么比?接着老师出示0.13和0.129,0.27和0.223,0.716和0.713。比出大小后老师问:十分位相同,我们只要怎么比?再出示:7.96和8.23,5.32和6.23,10.1和8.99,逐一比出大小后老师进一步引导:这组数与前面的两组数有什么不同?整数部分不相同怎么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小数比较的方法。

老师重组教材的目的很明显,把比较小数大小的法则分解成三种情况,逐一教学,这样安排容易同化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使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但是,这样将教学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一步包含的内容很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每一步都作出反应,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学习。这样的教学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单纯从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角度来说,省时,高效。但从实现另外三个目标的角度分析,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狭窄,削弱了思维的力度。况且数学知识的系统化不是孤立的教学目标,而是一种教学策略,具体地说,在教学中应当注重知识的整体呈现,并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机会探索并发现这些联系。因为数学知识的联系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又是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还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力。

场景4描述:在巩固练习环节,依次完成练习六的第7、8题,接下来的练习没有采用书上的题目,而是补充了比跳远成绩和跑步成绩,最后在一个“摸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小数比大小”的游戏中结束了本堂课。

应该说教师能抓住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借助抽数游戏比赛,巧妙地将游戏过程转换为比较小数的大小的练习过程,练习的量也较多。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发言踊跃,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但是,从练习题目的难度来分析,学生只是在同一层次反复操练,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虽然本课题教学内容的思维深度没有其他内容那么明显,但仔细研究教材,还是可以设计出一些变式练习来促进学生思考,从而发展数学能力。教材这一课的练习编排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尤其是每一道习题还给教师留下了进一步开发与创造的余地。例如练习六第7题的第一组,还可以引导学生继续看图思考:还有哪些小数也比0.1小,以发展学生的数感;第二组,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中间的参照数0.3进行比较,以丰富学生的比较策略;第三组,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计数单位的角度进行思考。最后,借助数轴上的点,帮助学生体会:直线上的点位置愈靠右,这个数就愈大,反之愈小,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完成第9题后,可以补充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习题,进一步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拓宽学生的视野。第10题:7.31>□.4,0.542<0.5□3,引导学生思考□中可以填什么数,所填的这些数必须符合怎样的条件,以提高学生思考的层次;第11题:改编成用1、2、3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小数,最大和最小的各是哪一个数,如何有序地寻找答案?从而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条理性。

练习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设计和使用练习习题时,没有必要挖空心思、一味地求新,在充分把握教学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用准、用足、用透教材提供的现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也可适度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数学味”,源自对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经验的充分了解;“数学味”,源自对学生潜能的充分尊重;“数学味”,源自对教材内容的理性把握;“数学味”,源自对课堂练习的智慧加工。只有我们教师深度挖掘,智慧和真情的付出,才能演绎深刻和精彩的课堂。

猜你喜欢

整数小数数学知识
小数加减“四不忘”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类整数递推数列的周期性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聚焦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