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语文课堂上的引导误区及对策

2012-04-29吴丽娟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6期
关键词:新课程实践教学

吴丽娟

(大方县竹园乡中心小学,贵州 毕节 551600)

摘要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关键词新课程;实践;教学

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存在误区,下面结合具体案例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顾此失彼——偏执式引导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中进行了如下的引导

师:一个将来可能享誉乐坛的小音乐家,他的命运是怎样的?默读12自然段到课文最后,看看哪些词句刺痛了你的心。(学生自由读,圈画,思考)

交流时,一个学生读到“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

师:从这些声音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仆人骂、打小扬科。

师:想一想小扬科挨了怎样的打?

生:用鞭子狠狠地抽,用脚使劲地踢;用鞭子狠狠地打,打后还在伤口撒上盐……

学生想了好多残忍的仆人打骂小扬科的方式,听课的老师都连声唏嘘。

一点通:语文教材中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丰富的人文内涵正是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操的重要内容。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头脑中要有一根弦——不忘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引领。教师作如此的引导,真可谓“顾此失彼”——只顾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却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让学生站在仆人的角度探究仆人如何对小扬科施以暴行。学生的想象残忍到了极致,学生的心硬了起来,又何谈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实,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读描写小扬科被打后的表现。来感受仆人的残忍、社会的黑暗:多么可怜的小扬科,他只不过摸了一下小提琴,有罪吗?就遭到这样的毒打?让学生深切感受波兰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公,而不是让学生去探究仆人怎样施以暴行,只顾语言的训练,而忘却情感的目标。

二、隔岸观火——虚化式引导

案例: 教学《丰碑》一文,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如果你也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零下30度的风雪中,你会怎样。这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由于学生当时穿着暖和的衣服,又在开着暖气的教室里上课,对冷的体验不深,或者说根本体验不到,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

生1:我会缩成一团。

生2:我会冻得到处跑。

生3:假如剩下一件棉衣我会自己穿上……

一点通:不能怪学生什么,学生切实的感受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真实的,但“缩成一团”“冻得到处跑”这样的形象。和军需处长的镇定、安详、神态自若,是那样的格格不入。此时的移情体验笔者认为是失败的。更有第三个学生的回答:“假如剩下一件棉衣我会自己穿上。”这与军需处长“宁愿自己挨冻也要让战士穿上棉衣”的做法大相径庭,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云中山那个寒冷的大冰砣;军需处长衣着的单薄破旧,牺牲时动作神态的安详并没有深深震撼学生的心,他们没有真正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对战士们的关爱战胜了寒冷,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教师的引导是虚化的。这虚化的引导,虚掉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虚掉了学生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共生,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如同隔岸观火。

如果此时教师作如下的引导:请同学们再读描写军需处长外貌、动作、神态的句子,与刚才学生自己的体验做一对比,让学生感悟:为什么军需处长会那样的镇定、安详?你想怎样赞美这位军需处长?就会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

三、原地兜圈——照旧式引导

案例: 一位老师教学古诗《题西林壁》,当学生知道作者从各个角度看到庐山的景象不一样,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时,一位学生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

师:你有什么问题呀?

生: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看清楚了再写诗呢?

老师听了略一迟疑,没置可否,一挥手让学生坐下了,继续自己的教学。等学生理解了全诗的大意后,老师提问:从这首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蕴涵的哲理——看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看。

一点通:课堂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生成性、不确定性,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生成了一个个没有预约的精彩。教师在其中更像是一位智者,在疑点、难点或迷惑、矛盾处巧妙点拨,引领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这位老师面对学生的疑问,不知从何处引导,只好让学生坐下了事。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置可否,照旧跑自己的教案,熄灭了学生心中好奇的火花,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呀。

其实,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将这个“球”踢给学生:“是呀,作者为什么不看清了再写呀?”引导学生讨论,学生通过的讨论,会弄明白其中的缘由:作者就是想通过“看不清庐山真面目”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呀!看问题看事物,一定要全面、客观,这也是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如果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个疑问,这疑问其实也是《题西林壁》一诗教学的一个关键点,顺学而教,就能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诗中蕴涵的哲理,而不用“原地兜圈”——学完全诗,再提出“从这首诗中你受到什么启发”这个问题了。这是涉及教师教学智慧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对教材深刻地把握,在平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懈地锻炼,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努力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积极地探索着。在课程改革初期,出现以上问题也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积极寻求沟通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的桥梁,使得理念与实践能够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新课程实践教学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