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银行业金融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2012-04-29张人文
张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势头,但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更是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服务与县域经济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本文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就如何改善县域银行业金融服务,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江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县域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但总量和质量不高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处中、老、越三国交界,国境线长达183公里,全县总面积3544平方公里,辖5乡2镇,48个村委会、2个社区,5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29万人。全县居住着汉、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拉祜族等25种民族,少数民族9877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1.3%,是一个典型的集“边、少、山、穷”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近年来,江城县委、政府充分利用与越南、老挝交界的独特区位优势,全力打造江城中老越三国边境经济区,2011年,全县GDP为149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95%,人均GDP达11657元,比上年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44元,比上年增长16.99%,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人均GDP只相当于2011年全国平均水平5414美元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从财政方面看,2011年江城县财政收入仅为8030万元,但财政支出高达84541万元,财政入不敷出,每年都要靠国家转移支付补助填补缺口;从经济增长质量上看,经济增长依赖于国家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发展滞后,基础薄弱,保持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工业企业总体上量少、规模小,重大项目支撑乏力,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制约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农民增收难度大,收入不稳定
截至2011年末,江城县总人口12.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3万人,占比86.49%。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24.3元,比上年增长26.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3159.6元,比上年人均增长21.14%,但在全国仍然处在低水平状态,边远地区的农民还比较贫穷。农民实现的收入大多是靠出卖初级农产品、外出打工等方式获得,收益率低,且受市场变化而起伏。农产品形不成规模,加工跟不上去,附加值低,缺乏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县域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得不到长足的发展。
(三)对外贸易呈逐年增长态势,但边境贸易总量相对较低
近年来,在“口岸活县”思路的指引下,江城县委、政府积极推动与接壤国家的双边贸易往来,但由于与江城县接壤的越南、老挝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经济以农业为主,特别是与江城县接壤的边境地区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市场化程度低,边民金融意识淡薄,双方经贸往来规模难以扩大。2011年末对外贸易额达到15131万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进口贸易6320万元,比上年增长63.77%,出口贸易8811万元,比上年增长400%,对外贸易增速较快,但对外贸易额与其他边境地区相比,仍处于低位水平。
二、江城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江城县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个,分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江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共有营业网点共有13个,其中县城6个,乡镇7个,共有从业人员134人。截止2012年6月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为17050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2%;各项贷款余额为12596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3%;不良贷款余额807万元,比年初减少351万元,呈逐年下降趋势;涉农贷款余额为64702.46万元,比年初增加10970.34万元,增长20.4%,涉农贷款余额逐年增长;扶贫贴息贷款余额达7693万元,比年初增长8%,民生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近年来,江城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国家总体经济形势向好的大背景下,认真贯彻国家货币政策,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把地方经济发展与金融企业利润最大化紧密结合,努力实现银政企“三赢”。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稳步增长,资本实力显著增强,历史包袱有效化解,资产质量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有效履行,支持“三农”、民生和县域经济成效显著,开创了金融改革新局面。
三、当前县域银行业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江城县金融服务中存在突出问题是: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农村机构网点覆盖率低、业务总量小、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一)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旺盛与金融资源供给有限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江城县委、政府制定了“十二五”规划,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发挥江城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实施科教兴县、生态立县、项目强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口岸活县六大战略,努力把江城建成云南省对越南、老挝开放的黄金前沿门户、滇西南重要的绿色生态旅游区和跨境旅游集散地、普洱市最具特色的绿色生物资源开发基地、普洱市面向东盟的商贸流通基地。要实现如此宏大的规划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极为旺盛。但以下因素却使江城县金融资源供给变得有限:一是实力较强的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建行基层机构的撤并直接导致信贷规模总量下降,金融资源供给明显减少;二是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贷小而不为”的观念。在效益驱动下,一些金融机构认为对优质企业发放一笔大额贷款比发放多笔小额贷款成本低,易管理,风险小,更愿意对外部发放大额的“社团贷款”,资金外流加剧了县域资金供需矛盾;三是贷款审批权上收,严格的授信权限使得部分银行变成了“存款银行”,客户每申请一笔贷款都要层层报批,费时费力,且条件苛刻,使得一些看好的项目难贷到款;四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单一,金融服务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在县域的业务经营还仅限于国有粮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基本上只负责粮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在拓展业务范围和领域,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邮政储蓄银行分流了县域一部分金融资源。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可以放贷,但对县域信贷支持微乎其微,如江城县邮政储蓄银行今年上半年各项存款余额达9026万元,但是贷款发放却为零。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撤并导致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1997年以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营战略的调整优化,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开始相继从县域退出,服务网点减少。国有商业银行的退出对县域金融服务的影响不仅仅是金融信贷支持的减少,同时对于县域其他金融服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调查情况看,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排队现象较为普遍。并且目前江城县金融市场实质上主要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2家机构的竞争,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位之间存在矛盾
2006年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江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投入大,县级财力有限,单靠财政投入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服务面广,但信贷资源相对有限,江城县信用社存款市场占有率为46.9%,但却要以44%的贷款占有率服务全县5乡2镇,难以满足信贷需求。另外,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发展茶叶、橡胶、咖啡、香蕉等产业,收入以较快速度增长,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必然产生多样化需求;再者,农村金融机构撤并致使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位,虽然政府、金融部门作了不少努力,全县已实现了所有乡镇金融机构设置的全覆盖,但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只能做到限时服务,无法满足农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民一笔存、取款业务通常需要到离家数十公里远的乡镇甚至县里外的金融机构去办理,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四)边境贸易发展与对外金融服务滞后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江城县边境地区对外金融服务滞后成了制约边贸发展和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的瓶颈。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越南、老挝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不高,功能有限,其口岸没有银行分支机构,中方银行缺乏与其开展业务合作的信心,银行间开展业务合作操作较难。另外,商业银行从商业利益考虑,认为吸收不到存款、结算规模不大,银行难有收益,因而缺乏开展业务合作的兴趣。二是外汇指定银行分布不平衡。江城县虽有外汇指定银行,但企业办理国际收支申报业务要通过县级银行传递单证到二级分行才能办理,周期长,延长出口核销和退税时间。现钞兑换必须到普洱市思茅区外汇指定银行才能办理,增加往返次数,加大风险和成本。三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对外金融服务管理人才缺乏,现有人员对跨境贸易、外汇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不熟悉、不掌握。江城县相关管理部门和进出口企业的人员,都未参加过系统性外汇政策和业务学习培训,掌握对外金融服务政策法规和具体操作规定内容的管理人员严重缺乏。
四、进一步加强县域金融服务的思考
第一,将市场导向与制度引导相结合,合理配置县域金融资源。从边少穷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市场导向下的金融资源市场配置方式来看,完全满足县域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在体制机制上尚有较大困难。市场经济环境下,趋利避险的资金本性和市场导向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也进一步加剧了边少穷地区县域金融服务供求的矛盾。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金融需求日趋多样化;但另一方面,资金运动规律和金融服务有偿化趋势,客观上使得金融机构难以满足高风险、低效益、低回报的多元金融需求,不利于边少穷地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改进县域金融服务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方式,必须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金融资源的同时,从制度层面上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引导他们将信贷资金投放到当地县域经济,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对资金的旺盛需求。鼓励已撤出的国有商业银行适当考虑恢复县级机构。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中的作用。适当放宽基层行的信贷自主权,适时下放部分信贷额度,以强化基层行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同时,降低贷款门槛,简化手续,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处理好“三种关系”,逐步解决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和金融服务缺位问题。一是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各银行业在在县域金融服务中,既要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又要统筹金融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来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加强县域金融服务,并把创新金融服务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作为宏观调控考核的重要内容,使金融服务成为金融机构实现其经营效益、经营目标的有效形式,确保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信贷投入,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改善金融服务,延伸基层机构,特别要做好延伸农村金融机构工作,积极筹建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对于一些金融机构确实无法延伸的边远农村,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将人民银行主推的基于POS技术的“惠农支付服务业务”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大力推广,使之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补充;二是处理好金融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的大小,收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机构服务、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发挥。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边少穷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困难多、风险大、资金回报低的问题客观存在,但县域金融机构作为依托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赖以生存、互相促进、唇亡齿寒的关系,只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了,金融才谈得上发展,只有金融的大力支持才会有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三是处理好金融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实现利润最大化、创造良好金融效益是金融企业追求的目标,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必须要讲求社会效益,要切实的担当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积极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主动承担起小额担保贷款、贷免扶补、农民工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助学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微利民生工程项目,以实际行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第三,改善边境地区对外金融服务。一是边境地区商业银行要主动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商业银行加强联系和合作,建立代理行关系,动员毗邻国家边境地区贸易机构开立人民币边贸结算专用账户,畅通结算渠道,为边境贸易和对外投资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二是积极开展我国与周边国家间的金融合作,尽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进一步推动境内银行与邻国边境地区银行建立以人民币为工具的边贸结算体系,消除边贸结算壁垒。三是边境地区商业银行要根据边境贸易发展需要增加结售汇网点,设立外币代兑点,加挂人民币兑换毗邻国家货币的牌价,为边贸企业结售汇和兑换外币提供方便。四是针对边境地区的特殊情况,放宽境外居民到境内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条件,以便解决双边支付结算渠道建立之前边境贸易和对外投资的银行结算问题,拓宽人民币计价结算渠道。五是加大对外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培养边贸管理人才,使他们尽快掌握对外经贸、国际金融、外汇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为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和开展对外金融服务储备人才。
第四,合理运用财税政策,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金融机构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目前江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除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地方政府政策、资金的积极支持和配合。通过建立基于地方财政的贷款损失补偿制度和贷款奖励制度,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通过制定优惠的地方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吸引金融机构延伸县域基层机构,改进信贷管理制度,增加信贷投入,提升金融服务功能,改善金融服务;通过加大财政性资金的前期投入,能够有效撬动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通过加强地方政府工作协调,合理安排地方各类政府财政性资金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财政性资金与金融信贷资金的协调配合;通过制定鼓励、支持金融创新的地方财政、税收政策,能够有效促使金融机构加快建立广泛的业务代理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金融合作,增强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完善县域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