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中的战略探讨
2012-04-29彭荣
彭荣
[摘 要]管理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不是单个点上的问题,而是结构化、系统化问题,要真正改善企业的管理,需要运用系统化的思路,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本文专门设计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中国国情的规范化管理体系,提出了一套完善的现代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解决方案。
[关键词]经营;规范化管理;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6-0019-02
1 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概述
1.1 管理的概念
在ISO 9000标准中定义为:“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则是使资源通过管理实现一定的目标。管理的功能在于通过对组织内的所有资源进行协调和控制,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我们给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是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协调组织中群体行为,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用人、激励、领导和控制等活动,达成组织现实的和未来的目的与目标的过程及理念。
1.2 企业规范化管理概念
规范化管理,是指根据本公司的章程的业务发展需要,合理地制定公司的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以及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包括各类报表、图表、公司的CI规范等),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达成公司管理动作的井然有序、协调高效之目的。企业规范化管理不会自动产生,它必须依赖于人去建立,因而企业必须有意识地主动去建立。“人治”的企业只能旺盛一时,而一个规范化的“法治”的企业才有可能长盛不衰。
2 企业经营实施规范化管理战略存在的困境
2.1 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制定问题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需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包括组织机构设计、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描述、专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文件,是管理的依据。管理制度文件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首先,制定的制度必须科学、合理、系统、规范、可操作。其次,制度要符合企业实际,不仅要与公司内部体系相吻合,还要考虑与外部环境如市场、客户决策链等的匹配性,具有复杂状态下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最后,制度的制定过程是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一项制度经起草、研讨、评审、试行到发布执行后,并不代表制度的制定工作已经完成,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不断出现的问题做出不断的调整,进行修订和完善。为此,公司自上而下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整个制定过程要有全员参与的思想和不断创新的思想。制度制定的前期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各级相关部门、一线员工要积极配合、参与,各抒己见,这项工作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更是全公司各部门的工作。起草后的制度草案要进行研讨,征求各部门及员工意见,尤其是部门领导的意见。在此过程中,各相关的领导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更符合企业实际,减少今后操作中的障碍,提高其可操作性。
2.2 制度的贯彻执行问题
首先,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须走向“法治”化,把大量的重复出现的事项,许多优秀的管理方法、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定下来,变个人的智慧为集体的智慧,服务于各部门与广大员工。所以首先要解决的还是认识问题,公司自上而下要达成共识,执行各项制度不仅不会降低效率增加劳动,反而可以使员工尤其是经理们在同样条件下大大提高效率,使之从原有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降低其劳动强度与复杂度。
其次,制度贯彻执行的组织保证问题。公司各项制度(基本管理制度和一般管理制度)应由董事会或总裁发布执行,各级领导、部门经理在制度的贯彻执行中一定要起带头作用,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各级部门、领导、员工在执行中遇到问题时要做到一律先按制度执行,若认为制度不合理的,可及时向有关领导或有关部门反映,由有关部门考虑是否需要按规定程序进行修订。同时,为了使制度的实施和监督反馈有一个畅通的渠道,可按一定比例在各部门设置制度辅导员或审核员,并在各事业部分别设置一名总督导,总督导由总裁任命。从而构成从公司到各部门经理、总督导,到各制度辅导员再到公司全体员工的制度实施、监督、反馈体系。
最后,人治与法治的平衡问题。制度的执行要讲究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法治的特点是它的原则性和刚性,要照章办事;而人治的特点是它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根据人的主观意志做出抉择。人治与法治两者必须平衡,过分强调人治,会导致主观随意性,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导致“老实人吃亏”现象,这正是许多管理问题的根源所在。而过分强调法治,有时会导致管理的僵化、死板,致使企业没有生机或活力。事实上,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原则性是灵活性必须考虑的前提,灵活性是原则性在管理实践中的一种创新。一方面,制度本身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要有粗有细;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要有灵活性,正所谓“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实践中总结出一条可供参考的原则是“制度的执行要注重流程,但不拘泥于形式”。
2.3 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问题
要使各项制度在全公司范围得以贯彻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同样会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和随意性的人治管理问题。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其目的是通过外在压力的约束和控制,使管理的执行行为符合企业的经营目标、任务和计划的实现要求。所以,首要的还是解决认识问题,要使各部门领导认识到监督检查并不是目的,并不是监督或干涉员工的具体工作,是就完善企业的管理而言的。其次是检查的组织问题,检查工作具有权威性,必须由总裁或总经理牵头或授权,由相关部门的总督导负责,通过有关辅导员或审核员组成审核小组来有计划地实施。在此基础上,剩下的就是方法问题。一个公司可能有数十项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各项制度与各部门的相关程度又不一样,所以要对公司各部门对所有的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一个系统的监督、检查、评审,是非常复杂的工作。
3 对我国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的建议
3.1 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规范化管理第一个基本原则是坚持等价交换原则,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等价交换实质上是等量劳动交换,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当人们还有物质要求时,对生产者来讲,等价交换首先保证劳动者的生存需要,使其付出的劳动得到补偿。其次,是保证再生产能正常进行,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得到补偿。再次,是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等价交换还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采用。因为只要生产出低于社会价值或低于市场价格的商品,按照社会价值或市场价格转让,就能获取最多的利润,这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做到。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不尊重等价交换原则,国家和企业间进行无偿划拨,企业之间的交换也不遵守价值交换原则,企业和劳动者的关系不是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而是领导说了算。一切经济活动完全由长官意志决定,根本就无市场可言,完全按照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没有市场的等价交换环境,没有市场秩序,企业也就没有自己的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是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每个企业,还有政府,都应实践等价交换原则,就是诚信,所以市场经济也称为信用经济。只有各当事人都实践等价交换原则履行合约的规定,市场才能有序地运转,规范化管理才能实现。因此诚信是实践等价交换的根本保证,否则等价交换就是一句空话,规范化管理也就无从谈起。等价交换是规范化管理的一个客观标准,而这一标准的实现是要有人来执行,因而确立法人治理结构就非常重要,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主体,只有各企业成为完全独立的法人主体,体制改革才算到位,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建立起来,市场机制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3.2 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战略的建议
一是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从下而上。由于规范化管理制度是具有实操性的管理制度,并且其内容多涉及具体各个岗位和部门的操作流程和任务,因此必须从下到上进行制定和规划,从而使上一级别的岗位设置和职责权利的分配更有依据。
二是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以保持企业内部渠道通畅为目的,下级员工必须能够及时了解上级的要求和意图,同时高层也必须能够及时地从各级一线工作人员得到准确、真实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一级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问题。从而使上下级间、部门间以及部门内形成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三是规范化管理制度一旦建立就必须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在全员参与的情况下制定好后,企业从上至下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以充分保障该制度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把规范化管理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规范化管理制度要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来建设,要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一致,从而能够帮助企业的经营目标顺利实现。
五是规范化管理制度必须对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都应当建立清晰具体的职责说明,使员工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范围。杜绝相互推诿,没人承担后果的现象。
4 结 论
企业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甚至会受到有关方面的阻力,但对企业的发展而言,规范化管理是不可缺少的,制度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进行不断的创新,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力求创造出一个新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兴海.试论企业规范化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
[2]魏炜.基于帕累托最优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分析与设计[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4).
[3]黄森.内部管理制度及其设计原理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4]舒化鲁.企业规范化管理标准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郭菲: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