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母语习得因素的探讨
2012-04-29吴彦蓓
吴彦蓓
摘要具体分析儿童成长过程中母语习得的五大因素:大脑功能与年龄因素、机制因素、动机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期望外语教育研究者能从中得到一些有助于二语习得的启示。
关键词母语习得;因素;启示
一、前言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重点研究儿童如何获得语言。通过心理语言学家对儿童母语习得过程的分析与研究,人们试图找出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共同规律,这对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儿童成长过程中母语习得的主要因素
1.大脑功能与年龄因素
就大脑的功能而言,随着大脑发育逐渐成熟,大脑的两侧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功能。智力的、逻辑的、分析的功能渐渐地被侧化到左半球,情感的社会功能则逐渐地受控于右半球。因此,人的语言功能主要集中在左半球。EricLenneberg(1967年)指出,侧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大约从两岁开始,一直持续到青春期结束。在这一时期,儿童逐渐地把部分功能分配给大脑的一侧,把其他的功能分配给大脑的另一侧,其中当然包括语言功能。另有发现表明,左侧脑损伤的人,其整个语言学习能力都会受到损伤。然而,左侧脑损伤如果是发生在青春期之前的儿童身上的话,他就能够把语言功能转移到大脑的右半球,进而“重新学习”第一语言,而且遇到的障碍极小。由此可以推断,青春期之前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大脑的这种可塑性使得儿童不仅能够学好第一语言,而且还有能力学好第二语言,即在青春期之前,儿童能够顺利习得两种或多种语言。
2.机制因素
Chomsky提出的“内在”论(The Innate Theory),或称“天生”论(The Nativist Theory)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这种心理机制的根本就是形式语法系统。儿童后天接触到的极其有限的语言材料(finite language data)对语言习得机制的发展起到的只是一种触导机制(triggering device)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基本语言材料作用于儿童的习得机制,最终使他获得运用语法规则的能力,即Chomsky提出的语言习得模式:基本语言材料→语言习得机制→语法规则。因为儿童先天固有的语言习得机制是相同的,且都是由一套普遍语法组成的,所以,不管其智力因素、所处环境、所接触语言材料的多少,都能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掌握母语的运用。
3.动机因素
Halliday 认为儿童在习得语言过程中是在学习怎样表达意思(learning how to mean);因此,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逐步掌握以语言表示功能的各种可能方式(functional potential)的过程。他把能够帮助儿童做事的语言功能归纳为七种:工具功能、调节功能、相互作用功能、表达个人的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表现功能。母语习得伴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它与认知发展紧密联系。儿童在必须了解如时间、空间、情感等概念的同时,还必须学会表达这些概念的语言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母语的习得取决于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概念认识,反过来,语言符号帮助他加深了对周围这个变化的世界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他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4.环境因素
(1)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儿童母语习得的客观外界条件。婴儿从出生之日起,除了睡眠时间以外,从早到晚都浸泡在母语中,他耳边的充斥着大量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 因此婴儿很早就具有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很明显,儿童的母语习得是自然而然的, 他们习得的母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父母, 即被称为“照顾式”。其特点是简单重复,它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 使儿童感到温暖,从而能激励儿童反复练习所学的语言,并把学话当作是一种乐趣。
(2)人物环境。人物环境是指儿童周围的人,他们同儿童的关系,以及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父母同儿童之间的感情纽带和亲密关系对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非常想用话语同成人建立联系。父母对儿童讲的语言速度较慢,语法、用词简单,讲话时不厌其烦地重复,并附之以手势、表情,使儿童易于理解。另外,父母对儿童学语过程所表现的耐心、鼓励、称赞和宽容等使语言习得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愉快的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儿童以交际活动参加者的身份与父母或其他人进行真实交际并运用母语,这样不仅学到了地道的母语,直接形成了语言交际能力。
5.其他因素
交互作用论(interaction theory)认为有许多因素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这些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儿童对母语的习得除了与其生理、心理的发育同步进行之外,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也是在一种语言系统中进行的,因此,其语言能力的发展,除了跟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步之外,还与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知识的接受,以及思想观念、价值的形成也是同步进行的,每个因素之间相互不会发生矛盾冲突。这些社会的因素会影响语言习得,而语言的习得也反过来影响儿童的社会能力的发展。
三、结论
Atkinson在谈到EFL教学中母语使用问题时,提到由于学习外语的人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白板(tabularasa),只要一有机会学生就会潜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的第二语言与母语进行对比。我们的教学应顺应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外语教育研究者可以从儿童成长过程中母语习得的因素研究入手,把它与制约成人二语习得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希望从中能得到一些有助于成人二语习得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