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本粘性:管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

2012-04-29马广奇廉瑜瑾

会计之友 2012年29期
关键词:成本粘性研究综述

马广奇 廉瑜瑾

【摘 要】 “成本粘性”是近几年来管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文章对国外成本粘性的研究历程作了回顾和梳理,总结分析了我国成本粘性的研究动向,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设想,试图给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成本粘性; 费用粘性; 研究综述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成本的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传统的管理会计假设企业的成本与业务量之间是一种线性的关系,这种假设偏离了实际的成本状况,对企业的成本计划、控制和决策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研究表明业务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非对称性的,即存在着“成本粘性”。所谓“成本粘性”概括讲是指:当业务量等份额地增减变动时,相应地成本降低的程度比成本上升的程度要小。

一、国外“成本粘性”的演变与发展

(一)“成本粘性”的早期萌芽

关于粘性的研究,最开始起源于成本会计上的“非对称性”,是在讨论费用粘性时被发现的。由于费用信息属于公司的内部资料,具有保密性,所以国外对费用粘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案例的研究或者是规范研究。

Banker和Johnston(1993)通过以美国的航空部门连续41个正常工作日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销售费用的增减变动并不同销售收入的变动成比例,但销售费用的增减变动却与销售收入的变动方向有很大关系。虽然没有进行正式的论证,但却暗含了可能会存在费用粘性。Noreen和Soderstrom(1997)在建立规范的医院成本管理办法时,对医院的管理服务费用和成本产生的原因进行回归,发现医院的管理服务费用与业务量之间可能不呈线性的对称比例关系,它们之间呈现着粘性,但当时并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来证明这种粘性的存在。

由此可见,成本粘性的具体概念在此阶段并没有正式提出,不同行业的研究中也只是隐约指出了可能会有成本粘性的存在。虽然还没有发现确切的证据,但是这些研究的发现,为以后成本粘性概念的提出作了很好的理论铺垫。

(二)“费用粘性”的提出

Anderson等(2001)对几家美国上市公司的商品销售费用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企业的费用是存在着粘性的。两年后,Anderson等(2003)发现管理费用也是存在着粘性的,他们选取了Compustant数据库中1997年和1998年总共7 629家公司64 663个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销售收入同比例增减变动1%,费用增加的幅度要大于费用减少的幅度。收入上涨1%的时候,销售费用上涨了0.55%;销售收入下降1%的时候,费用却只下降0.35%。他们发现市场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的特征对成本粘性的程度均具有影响,进而得出了美国上市公司的费用具有非对称性,也就是当时所称的“费用粘性”。

(三)“费用粘性”向“成本粘性”的转变

前一阶段的研究表明,费用与业务量之间是存在粘性的。之后,一些学者又把销售成本这一项添加到了费用的科目中,称它们为“总费用”,经过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果:总费用也是存在粘性的。而这里的“总费用”事实上就是笔者在后面所说的“总成本”。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

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

在Banker、Anderson等人的基础上把销售成本和销售、管理费用共称为“总成本”,他们选取了1979—2000年美国9 592家上市公司的82 118个观测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当销售收入增加1%,总费用增加0.93%,销售收入减少1%,总费用却只减少0.85%,并且管理费用、销售成本、总成本均存在粘性特征;还发现,费用表现出粘性特征的必要条件是收入的变化量要超过10%。他们从总费用视角首次正式提出了成本粘性这一概念。

Balakrishnan(2004)等人以49个医疗诊所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的生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成本粘性。研究还发现当生产能力达到很大时,此时的业务量增加,成本增加较大;反之则成本减少较小。

(四)“成本粘性”研究的扩展和深化

Kenneth Callja、Michael Steliaros和Dylan C.Thomas(2006)研究发现英美法德这四个国家费用粘性均较强。他们考虑了资本密集度、净资产收益率等五个影响因素,发现资本密集度和劳动力密集度对成本的粘性程度具有增强作用,并没有证据证明其余三个因素均会影响成本的粘性水平,并且检验结果表明当业务量上升1%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四个国家公司的成本粘性存在差异,德国和法国公司的“粘性”要高于美国和英国的公司。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英美公司在“砍掉”资源(如解聘工作人员)方面的难度要小于德法公司,从而英美公司的粘性较小。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它可能是由于公司治理模式和法律制度环境的不同造成的,这表明不同企业治理模式和法律制度环境下的企业费用粘性存在差异。

从国外近几年的研究来看,他们对成本粘性进行的研究比以前更加深入:成本的内涵在逐渐扩大,从一开始只研究销售和管理费用到后来增加了销售成本,进而发现了总费用存在着粘性;从单单一个国家粘性度的探讨到多个国家粘性度的探讨,发现不同国家的粘性度是不同的;从一般现象的研究到具体原因的研究,即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宏观经济、企业自身的特征和经理人的行为(Chen等,2008)等都会影响到企业成本粘性的大小。尽管研究内容多,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对行业间成本粘性的差异进行分析,而且也没有指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企业内部的成本粘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我国成本粘性的研究动向

(一)关于成本粘性存在性的研究

孙铮和刘浩(2004)在我国首次提出了“费用存在粘性”的观点。他们以我国292家上市公司(1995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公司)1994—2001年的年度财务报告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销售收入增加1%时,费用上涨0.5597%;销售收入减少1%时,费用降低程度比费用增长的程度要小0.5019%,说明我国上市企业的费用是存在粘性的。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2007)参照了Kenneth Calleja等的做法,对我国在沪、深A股上市的927家公司2001—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营业收入上涨1%时,营业成本则增加了1.0375%;营业收入减少1%时,营业成本却只下降了0.9093%,得出我国上市企业的成本确实是存在粘性的。万寿义、王红军(2011)通过对我国在沪、深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740家制造企业2007—2009年的年度财务数据分析,营业收入同比例增减的时候,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增加的幅度要小于减少的幅度,表明了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均存在粘性行为。

(二)关于成本粘性成因和特征的研究

孙铮、刘浩(2004)把我国与美国上市公司作比较,发现我国企业调整费用的速度相对较慢,并且随着时间间隔的延长,费用的粘性明显降低,究其原因这是由我国上市公司相对低效率的管理水平和相对较高的经理层的代理成本所致。边喜春(2005)单纯从理论方面对费用粘性的成因进行探讨,认为费用粘性产生的原因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兼具,具体概括为三点:契约制度、效率机制和机会主义观。刘永红(2008)从理论上分析了成本行为,提出了成本粘性产生的综合因素。李霞、韩彦峰(2009)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对造成冶金行业成本粘性的原因进行了专门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改进措施。朱乃平、刘志梧(2009)在对成本粘性特征探讨的同时,也探讨了投资决策和绩效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性。谢立人、王元建(2009)基于保险公司这一行业,对其中的成本费用性态进行研究,发现保险公司不具有成本费用“粘性”特征,不论保费收入增加或减少,成本费用都是增加的,他们认为这是保险公司不计成本地追求规模扩张、保险业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等原因造成的。万寿义、王红军(2011)通过研究认为对成本粘性成因的探讨,理论界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他们以管理会计学、经济学等有关知识为理论基础,认为成本粘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公司成本的不完全性决策;成本粘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销管费用的决策驱动性和成本沉没性,并构建出了用于解释费用粘性动因的理论模型。王明虎、席彦群(2011)通过数理分析模型得出了企业费用粘性产生的充分条件是自由现金流的存在。

(三)关于粘性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孙铮、刘浩(2004)通过研究并总结了大量的文献之后,结合经济学的理论,找出了两个影响成本粘性的因素:“契约观”里隐藏的宏观经济增长和“效率观”里隐藏的资本密集程度,但是实证结果发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文章认为可能有“机会主义观”的影响因素。刘武(2006)在孙铮、刘浩(2004)的研究基础上又考虑了销售收入下降幅度这一因素对不同行业成本粘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企业行为的研究不能只从总体上把握,而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归属的差异。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2007)认为时间的跨度、业务量的增减程度等对成本粘性均有影响。曹晓雪、于长春、周泽将(2009)引入了制度因素对国有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进行研究,认为不同行业的费用粘性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点与刘武的实证结果有所不同),但是他们认为会对费用粘性产生正面影响的因素是绩效评价制度。刘彦文、王玉刚(2009)通过对自1994年以来连续10年内均在我国沪深上市的234家企业的年度报表进行分析,他们认为国家的经济向好、资本密集的程度等因素对上市企业总体的费用粘性行为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影响,且时间越长,这种影响效果越强烈。王明虎、席彦群(2011)通过建立数理分析模型,证明了影响费用粘性的因素是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产权性质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四)成本粘性研究的交叉和扩展

陈灿平(2008)从区域经济生态差异方面,探讨了我国地区经济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到公司的费用粘性行为。他通过对1998—2005年在沪深A股上市的317家制造企业年度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费用粘性行为在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企业费用粘性较弱,西部则较强。马景涛(2008)基于两岸股市的经验证据,借鉴Anderson、Banker和Jana—

kiraman(2003)的分析模型,探讨两岸上市公司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是否具有粘性。随后,他又从公司治理这一层面对企业的成本粘性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企业的治理水平与成本粘性呈负相关的关系。潘颖静(2009)从公司治理的层面,探讨了费用粘性和独立董事比例、投资者法律保护等因素的相关性,并提出了改善费用粘性的政策性建议。龚启辉、刘慧龙等(2010)从地区市场要素发育视角,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在不同产权性质企业之间的差异,得出要素市场发育水平对国有和非国有的控股公司成本和费用粘性的影响程度不同。

总之,我国自2004年才开始有学者对成本粘性进行初步研究,起步较国外晚。当前,国内学者主要是从成本粘性存在性、成因和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公司治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深度和广度均不够。目前探讨成本粘性在区域不同时的差异的文章仅有一篇,探讨在公司所有制结构不同时的差别和差别产生的原因以及成本的粘性特征将会怎样影响上市公司的长短期绩效方面至今尚没有学者进行研究。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仍是一个亟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Chandra Subramaniam and Marcia L.Weidenmier,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Sticky Behavior of Costs,Working Paper,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2003.

[2] Balakrishnan,R.,Peterson,M.,Soderstrom,N.,Does capacity utilization affect the stickiness of costs? J.Account.Audit.Finance,2004,19(3):283—299.

[3] Homburg.C.and J.Nasev.How Tim—

ely are Earnings When Costs are Sticky? Implications for the Link Between Conditional Conservatism and Cost Stickines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ologne,2008.

[4] Kenji Yasukata,Takehisa Kajiwara,Are “Sticky Costs” the Result of Deliberate Decision of Managers? 2009.

[5] 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6] 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7(11).

[7] 朱乃平.成本粘性对管理会计成本形态假设的挑战[J].财会月刊,2008(3).

[8] 陈灿平.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地区经济生态差异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6).

[9] 李霞,韩彦峰.冶金行业成本粘性的成因及其控制[J].财会通讯,2009(2).

[10] 谢立人,王元建.保险公司成本费用“粘性”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11] 龚启辉,刘慧龙,申慧慧.地区要素市场发育、国有控股与成本和费用粘性[J].中国会计评论,2010(12).

[12] 万寿义,王红军.基于成本性态的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基本面分析——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成本粘性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企业成本粘性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企业成本结构对短期成本决策的影响
不同产权性质与成本粘性差异
成本粘性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