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分析
2012-04-29杨九龙杨菲
杨九龙 杨菲
〔摘 要〕以CSSCI中收录的近十年间图书馆学期刊论文群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Ⅱ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选择“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学科馆员”等热点领域并分析其关键文献,明确了图书馆学的研究重点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Ⅱ;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学科馆员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选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进行数据采集筛选,收集了近十年间该数据库收录的图书馆学领域的论文数据。数据库年限选择从2001-2010年间的所有数据库,选择来源文献,在检索页面中的“所有字段”检索栏内输入“图书馆学”,之后对所需数据进行检索,共得到5 298个检索结果。使用CSSCIREC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结果进行转化,由于部分数据未提取到其引文信息,所以转化后可用数据共5 177条,将这些数据导入CitespaceII中进行分析。
2 分析与结果
2.1 关键词共词分析
将时区分割(Time Slicing)设置为2001-2010年,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Year Per Slice)设置为1年;主题词来源选择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关键词(Descriptor)和标识符(identifiers);阈值设置为50,即前50个高频或者高被引节点;网络节点选择关键词(Keyword),选择寻径算法(pathfinder)。运行CitespaceⅡ,得到2001-2010年10年间图书馆学研究关键词的综合性分析图谱(图1)。
图1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节点之间的连线越粗表明其共现频次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到所呈现的关键词涉及图书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资源共享、学科馆员等。其中部分节点之间有连线,表明这些节点存在共现关系,比如知识管理与电子政务,图书馆管理与资源建设和图书馆学理论之间均存在共现关系,但也可以看出存在共现关系的关键词并非很多,这说明所选择的高频关键词分散于图书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2.2 热点领域关键节点分析
Citespace除能绘制直观的知识图谱,而且通过后台处理也可以让用户得到与图谱相对应的详细数据。据此我们提取出2001-2010年间CSSCI所收录的图书馆学论文数据中,出现频次在150次以上的所有关键词(表1)。在这13个关键词中,“图书馆学”、“图书馆”、“情报学”“图书馆事业”、“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学教育”都是有关图书馆学研究的宏观概念,“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都是指某一类型图书馆,而“信息服务”主要研究建立在数字图书馆基础上利用网络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方式,因此将其归入“数字图书馆”范畴。通过对13个高频关键词进行筛选,我们选择“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学科馆员”3个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并对该领域内的关键文献节点进行分析。
2.2.1 数字图书馆
在CSSCI中以“数字图书馆”为关键词对2001-2010年间图书馆学二级目录下的所有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2 041个检索结果。将数据转换后导入CitespaceⅡ中,采用最小生成树算法获得其被引文献图谱(图2)。图中每个结点代表1篇文献,节点的大小则代表该文献被引频次的高低,被引频次越高,节点越大。而点的中心性是一个用以量化点在网络中地位重要性的图论概念,中间中心性是常用来进行中心性测度的指标,是指网络中经过这两点的最短路径占这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总数之比[1],通常中心度高的点其在网络中是不同研究领域的交汇点。
通过对文献的被引次数及其中心性进行分析(表2)可以看出,中心性与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张晓林于2001年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的论文“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及其挑战”。该文的共被引频次为41,中心度为0.13,是该网络中最大的关键节点。该篇文章主要通过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点、体系形式和所解决的关键任务等的分析,提出数字图书馆将从基于数字化资源的数字图书馆向基于集成信息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基于用户信息活动的数字图书馆范式发展。并指出集成信息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和基于用户信息活动的数字图书馆各自的模式、实现形式和功能以及数字图书馆范式的演变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和信息服务理念、模式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挑战[2]。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从宏观角度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予以归纳,对数字图书馆学研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排在第二位的是曾蕾于2000年在《情报学报》上发表的“数字图书馆:路在何方?——关于数字图书馆定义、结构及实际项目的分析”一文。文章以国内外数字图书馆项目及发表文献的分析为基础,讨论了国外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DLI)中数字图书馆定义的逐步完善过程,以及随着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发展出现的各种产品结构,并对1999年秋正式开始的美国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第二期工程(DLI-2)的重点内容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同时提出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中应该重视的6个方面的问题[3]。该篇文章通过对国外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实例进行分析,指出了国内学者对于数字图书馆认识方面的误区,为数字图书馆在国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排在第三位的是刘炜等于2000年出版的著作《数字图书馆引论》。该书出版于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发展初期,几位编者均来自上海图书馆,他们将自己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上升为理论层面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书中除了对数字图书馆的定义进行介绍之外,重点是对实体图书馆基础上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加以论述。该书以开阔的视野放眼全世界,从全球和全国的范围梳理数字图书馆(特别是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基本走向,并且追溯历史沿革,从图书馆的发展演进中把握数字图书馆的特点[4]。书中对于数字图书馆的介绍深入浅出,并且凝结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人员切身的体会和经验,是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领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重要文献。
排在第四位的分别是赵继海于2001年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的论文“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定制服务”和张晓林等于2001年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上发表的论文“基于Web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这两篇文章的中心度均为0.06,被引频次分别为25和10。赵继海在这篇文章中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技术进行了介绍,并且讨论了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发展趋势,主要侧重于对个性化定制服务理念的引入以及对该服务项目的推广[5]。在张晓林的文章中他简要分析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性质、目标和总体技术要求,并对个性化定制机制、定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进行了初步设计,对定制过程、数据库体系和定制模板结构等技术细节进行了探讨[6]。这篇文章既从理论层面对个性化信息服务进行分析和探讨,又从技术层面对其实现构架和机制进行了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借鉴意义。
2.2.2 知识管理
在CSSCI中以“知识管理”为关键词对2001-2010年间图书馆学二级目录下所有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287个检索结果,将数据转换后导入CitespaceⅡ中进行分析,设定阈值为2、2、20,表示所生成图表中的节点满足出现次数大于2次,共现次数大于2次,文献间相似系数大于0.2这3个条件,再选择使用寻径算法,得到被引文献图谱(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形多为放射状,说明其引用率高的文献比较集中。按照中心度的高低对文献进行排序(表3),排在第一位的是邱均平于2003年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的文章“论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变革”。该篇文章中作者提出知识是图书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图书情报事业是社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和社会影响;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7]。
排在第二位的是汤珊红2000年发表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上的文章“新世纪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内容及相应的实现技术”和张晓林同年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的文章“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汤珊红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内容及相应的实现技术入手,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作了简要阐述[8],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该文是图中最大的节点,表明其被引用频次最高,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奠基性文献之一。张晓林在文章中提出将图书情报工作核心能力定位于知识服务,他认为在知识经济和网络化数字化的双层冲击下,图书情报领域的传统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需要将知识服务作为工作重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知识服务的观念、形式和操作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对知识服务进行了全面的介绍[9]。
中心度排在第四位的是李华伟等于2002年出版的专著《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从知识管理的产生背景、研究现状、相关概念以及前沿领域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阐述。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知识管理的应用与实践,包括相关激励和创新机制的设计以及国内外知识管理的应用案例。因为本书的主要作者李华伟是美国俄亥俄大学的荣誉馆长、教授、OCLC杰出访问学者,所以在这一部分还有独立的一章用来介绍美国的知识创新与研发机制,以对国内的知识管理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10]。
排在第五位是邱均平于1999年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的论文“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这篇文章是我国较早介绍知识管理的文章之一,作者在文章中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内涵、实现工具、实现途径等均做了介绍,并且对知识管理的不同理解也做了分析和说明[11]。作为引入知识管理概念的早期文献,文章在理论层面对知识管理概念进行探讨和分析,对知识管理概念的引入和传播具有一定作用。
利用该软件对被引文献作者进行统计分析,按中心度从高到低对被引作者进行排序(表4),可以看出邱均平无论是被引频次还是中心度均属最高,张晓林排在第二位,因此可以确定这两位属于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在该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
2.2.3 学科馆员
在CSSCI中以“学科馆员”为关键词对2001-2010年间图书馆、档案与情报学一级目录下的所有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271个检索结果,将数据转换后导入CitespaceⅡ中进行分析,设定阈值为2、2、20,表示所生成图表中的节点满足出现次数大于2次,共现次数大于2次,文献间相似系数大于0.2这3个条件,再选择使用寻径算法得到被引文献图谱(图4)。
从图中可以看出节点间的联系很紧密,其中紫色光圈代表该节点具有高中心性,而部分节点中心为红色,表明其为Burst。Burst可以理解为突变点,表示一个学科内研究兴趣突然增长的节点。图中标示有burst的点表示其被引用情况有突增性,即在某一个时期内被引用率突然上升。
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对中心性排名前五位的文章节点进行排序(表5)。排在第一位的是杜也力2002年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的文章“谈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该文的被引频次为30次,中心度为0.58,被引频次和中心度均属最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提出了“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12]。
排在第二位的是初景利与张冬荣2008年在《图书情报工作》上发表的“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一文。这篇文章在分析学科化服务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概念。作者把传统的以联络人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称为第一代学科馆员,认为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可被称为第二代学科馆员。文章阐释了两代学科馆员在服务地点、服务的逻辑起点、服务深度、服务内容、服务的责任、角色定位和服务手段等方面的区别,从实践中总结国家科学图书馆在建立基于第二代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方面的探索,包括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措施、服务要求、管理保障和服务效果[13]。从表中可知该节点的burst值为13.63,是所有节点中最高的,通过右键点击该节点,可以看到该文献历年被引频次曲线。在曲线图中可以看出该文自2008年发表后,在2009年和2010年的被引频次分别为10次和9次,较2008年的2次有明显增加,说明这篇文章对于该领域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
排在第三位的是郭依群在2004年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的文章“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职责的扩展——清华大学图书馆案例研究”。文章介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几年来学科馆员的工作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网络环境下学科馆员职责的深化与发展[14],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出发对学科馆员的现有工作内容进行总结、深化和扩展。
排在第四位的是姜爱蓉1999年在《图书馆杂志》上发表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我国大学图书馆中率先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这篇文章主要对该制度进行介绍,阐述了开展这项服务的动因、措施、效果和一些经验体会[15],是我国在网络环境下对“学科馆员”概念和实施方法进行介绍的较早文献之一。
排在第五位的是胡继东2002年发表在《图书情报知识》上的文章“关于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问题”。该文探讨了学科馆员制度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实施与完善等问题,并分析了学科馆员的素质与职责[16],特别是对“学科馆员”的职责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
3 总 结
本文利用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Ⅱ对CSSCI中所收录的近十年间图书馆学学术论文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对部分研究热点中的核心文献及核心作者进行了介绍和简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绘制国内图书馆学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发现图书馆学研究内容较为分散,文献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较少,联系不甚紧密。但同时通过对关键词出现频次的统计可以看出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学科馆员”等方面。
(2)通过对数字图书馆领域文献图谱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张晓林、曾蕾、刘炜等人所发表的文献构成了该领域的研究基础和支柱,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
(3)对知识管理领域的文献图谱进行分析后发现该领域的核心文献比较集中,邱均平等人所发文章对该领域影响力较大,被引次数和中心性都比较高。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利用被引次数和中心性作为度量标准在对文献进行分析时所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4)对学科馆员领域的文献图谱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该领域的关键文献既涉及最初阶段对学科馆员任务和制度介绍方面的文章,也涉及在新的信息技术用户环境下对学科馆员的新认识,即“第二代学科馆员”的研究。初景利在2008年发表的文章“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的Burst值高达13.63,这也说明了该篇文章对于该领域研究有突破性意义。
参考文献
[1]Freeman L C.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conceptual clarification[J].Social Networks,1979,1(1):215-239.
[2]张晓林.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6):3-8.
[3]曾蕾,张甲,杨宗英.数字图书馆:路在何方?——关于数字图书馆定义、结构及实际项目的分析[J].情报学报,2000,(2):64-73.
[4]刘炜,周德明,王世伟,等.数字图书馆引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5]赵继海.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定制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3):63-65.
[6]张晓林,袁莉,杨峰,等.基于Web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J].现代图情报技术,2001,(1):23-29.
[7]邱均平,段宇峰.论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变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5-9.
[8]汤珊红.新世纪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内容及相应的实现技术[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5):3-6.
[9]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10]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11]邱均平,段宇峰.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3):5-11.
[12]杜也力.谈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49-51.
[13]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
[14]郭依群,邵敏.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职责的扩展——清华大学图书馆案例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5):51-55.
[15]姜爱蓉.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J].图书馆杂志,1999,(6):30.
[16]胡继东.关于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2,(3):78-79.
(本文责任编辑:马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