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信息透明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
2012-04-29唐顺莉刘红英
唐顺莉 刘红英
【摘要】 近年来,一系列财务舞弊案使得公司信息透明度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焦点。文章从外部因素(制度环境等)和内部因素(公司特质、公司内部治理、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动机)的角度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公司信息透明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公司特质; 公司内部治理; 公司财务; 信息披露动机; 公司信息透明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利维特(Arthur Levitt)在1994年提出了会计信息应当具有透明度(Transparency),该提法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积极响应。1996年4月11日,SEC发布了3项评价IASC“核心准则”的标准,“高质量”准则的衡量具体标准是可比性、透明度(Transparency)和充分披露。这之后,高质量会计准则多次被SEC及其前主席利维特提及,透明度的研究被提到新的高度。安然(Enron)破产、安达信(Arthur Andersen)解体、世界通讯公司(World com)关张等等一系列会计造假丑闻,使得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全球范围引发了一系列信息披露管制改革,公司信息透明度再次成为研究的焦点。众多学者或机构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不完全契约理论和投资者保护观等角度探讨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定义和衡量方法,这对于公司信息透明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公司信息透明度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涵义、理论基础、评价标准或衡量指标、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等方面。文章主要对透明度影响因素的现有研究进行评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于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主要是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展开。外部影响因素主要从制度环境等方面展开研究,内部影响因素则主要从公司特质、公司内部治理、公司财务和信息披露动机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制度环境等因素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一)法律、文化、经济、政治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制度决定着经济绩效,也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公司信息透明度受到法律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教育文化等基础环境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了制度等基础环境方面对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程度。Bushman(2004)将公司透明度分为会计透明度(Financial Transparency)和治理透明度(Governance Transparency),会计透明度与该国的政治经济环境(political economy)相关,治理透明度则取决于该国的法律制度(Law)。Ball Kothari andRobin(2000)指出英美法系国家(英、美)的会计透明度高于大陆法系国家(法、德、意、日等)。
文化是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普遍的教育水平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程度不同,比如:美国的文化崇尚自由,强调个人主义,其会计文化更强调会计师个人的专业判断和行业自律。许多研究也证明了个人主义、风险厌恶、权利等级观念等文化因素对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Gray and Vint,1995)。
(二)会计准则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清晰、准确、完整的会计准为实现公司信息的高透明度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许多学者通过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来说明会计准则质量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杨之曙、彭倩(2004)通过计算纯A股公司与所有B股公司收益激进度值和收益平滑度值,结果表明B股收益透明度在整体上比A股收益透明度高。高质量的准则和披露制度并不能保证信息的高透明度,部分学者关于会计准则的研究表明,影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许多因素都是超出会计准则之外的,比如企业是否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执行和披露,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魏明海、刘峰,2001)。
(三)市场监管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上市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证券市场的监管程度直接影响了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现有研究从不同视角研究了市场监管对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Leuz et al.(2003)通过对31个国家公司盈余管理的系统差异进行检验后,发现法律有效执行和投资者保护会减少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谭劲松等(2010)认为法规与监管的完善对公司透明度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证券市场在促进经济结构合理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还十分薄弱,内幕交易、投机炒作等信息不对称行为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证券市场的法律保障和执法力度能够进一步降低会计信息不对称行为、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
(四)外部审计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等原因而将财产委托给他人经营管理时,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是一种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而契约双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委托人希望得到个人的财富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工资报酬、闲暇时间最大化,双方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道德问题和逆向选择。因此,委托代理问题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审计能够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降低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道德问题和逆向选择行为。由于外部审计是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组织,是独立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第三方,外部审计能够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外部审计又分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社会审计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因此,许多学者研究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王艳艳和陈汉文(2006)等学者认为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显著高于非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但刘峰、周福源(2007)等学者认为“四大”的质量与非“四大”的审计质量并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二、内部因素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法律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教育文化、会计准则等因素等形成了会计信息的宏观环境,但公司控制人如何披露会计信息仍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因此,即便是在相同制度环境中,公司特质的不同、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公司的基本经营情况不同、信息披露动机的不同,都会致使公司间的透明度出现差异。
(一)公司特质
公司特质包括公司规模、发展特征、公司财务结构、所处行业的地位、所在地的经济发达程度、上市情况等。许多学者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公司特质与信息披露的关系,指出组织规模、上市状况、杠杆度等公司特征和披露质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Kamran Ahmed,1998)。Cooke(1992)进一步指多地上市的公司和属于制造业的公司愿意披露更多的信息。
(二)公司内部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实质上是公司与股东、债权人、经营者、政府等利益关系者之间的权利制衡关系,这种关系在实践中表现为某种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有关公司内部治理对公司信息透明度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权安排、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特征以及管理层激励等方面,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公司治理机制,并对公司信息披露策略产生影响。
1.产权安排
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是建立在产权基础之上,产权是收益权和控制权相结合的有机体。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等相关利益者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必然要求相应的会计信息披露。但股东的构成、持股比例的不同对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程度亦不相同。Ruland等(1990)发现外部人持股比例更高的公司越愿意发布盈利预测。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2004)在有关公司治理指数的研究中发现第一大股东为外资公司的,其信息披露水平最高,其次是国有企业,再次是民营企业,最后是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2.董事会结构
董事会结构常被用来代表董事会的监督能力,目前,主要集中在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总经理和董事长两职合一和审计委员会这几方面来研究。
Beasley(1996)研究表明公司董事会规模与财务报告舞弊正相关,不存在舞弊行为的公司中,其外部董事的比例大于财务舞弊的公司。崔伟、陆正飞(2008)认为董事会的规模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正相关,但只存在于国有控股公司中。
独立董事具有法律、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公司业务方面的知识,与公司的管理层是相互独立的,作为决策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体参与了公司重大决策的全过程。多数学者通过研究独立董事的数量来衡量,Klein等(2002)认为外部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董事会的独立性会越强,盈余管理的程度会越低。但Eng和Mak(2003)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程度负相关。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总经理和董事长两职合一会削弱董事会监管的力度,对公司绩效、信息披露产生负面影响。崔学刚(2004)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公司透明度的提高,但是在两职合一的情况下,这种作用会大大减弱。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工作。它的建立是为了给董事会使用的财务信息和公司发布的财务报表增加质量和可靠性的保证。Forker(1992)认为审计委员会能改善内部控制和提高财务信息披露,同时还会降低公司不披露信息的收益。
3.股权结构特征
由于股权结构决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布,进而决定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性质,因而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因此,公司信息透明度与股权结构息息相关。
(1)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
Mitchell(1995)发现股权越分散,信息披露水平越高。但是Shieifer和Vishny(1997)指出,大股东控制是产生利益趋同效应还是利益侵占效应,取决于大股东的现金流权比例与所有权、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国内学者李豫湘等(2004)运用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方面的评分计算自愿信息披露指数,结果表明自愿信息披露指数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U型关系。
(2)国有股比例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政府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意愿越强,会计信息的质量越高(Eng and Mak,2003;杜兴强、温日光,2007)。但钟伟强和张天西(2006)通过检验国有股比例对自愿披露程度的影响,结果却表明国有股比例与自愿披露水平显著负相关。
(3)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El—Gazzar(1998)发现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但是Schadewiz等(1998)以芬兰公司的中期报告为研究对象,认为机构投资者通过合谋等方式会降低公司自愿披露水平。崔学刚(2004)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因素与公司透明度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前十大股东中拥有机构投资者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公司透明度。
4.管理层激励
为了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合理激励公司管理人员,世界各国的大公司纷纷推行了股票期权等形式的股权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使得管理者愿意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提其股票的价值。利益趋同假说也认为如果管理层拥有剩余索取权会使得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管理者通过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提高股票的流动性,同时纠正市场对企业股票的低估,以从股票交易中获利,因此,管理层持股可以增加公司信息透明度。但Healy and Wahlen(1999)认为自利的管理者也具有动机使用任何可以影响股价的方式进行信息披露,即为获利而进行不实披露或隐瞒不利消息,致使公司信息透明度降低。
(三)公司财务方面
财务状况体现了公司的基本经营情况,公司财务信息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主要包括盈利能力、负债比率、审计意见等方面。Bernard Raffournier(1995)研究表明瑞士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自愿性披露程度与公司利润正相关。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债权人认为随着公司负债的增加,其利益可能被公司经理和股东侵占的可能性越大,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债权人会通过提高利息率等方式。为减少债权人不信任、利息率被提高等负面影响,经理愿意增加披露以表明其愿意接受披露的态度,以增强债权人信任(Jensen andMeekling,1976),但张程睿(2008)等学者认为公司透明度随负债率的上升而趋于下降。
(四)信息披露动机
Healy and Palepu(2001)总结了管理当局信息披露决策的几个动机:资本市场交易动机、争夺公司控制权动机、优化股权报酬动机、法律诉讼成本动机、专有权成本动机等。
从盈余管理的角度看,信息披露的动机又可以分为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的动机。资本市场动机主要表现在企业为了获取上市融资资格进行盈余管理;上市之后,为了达到配股的要求,通过盈余管理调整重要的指标;管理当局通过操纵盈余来影响公司股价、迎合财务分析师或管理部门自己的预期。契约动机一般集中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约和企业的债务契约两方面。监管动机主要表现为回避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两个方面。
三、评述
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是一种经济上的契约关系。信息的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全使得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披露程度受到影响,因此,研究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对改进企业信息透明度,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有着决定意义。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公司信息透明度开展研究,由于研究选择的变量不同,研究样本所属行业的不同,样本数量大小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在目前公司透明度的研究中,有以下几方面有待改进或者完善。
(一)加强实证研究,注重研究变量的合理选择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利维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会计信息应当具有透明度以来,西方学者开始致力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我们国家则是在21世纪初展开了透明度的研究,这段时间的研究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概念、如何实现等方面(魏明海、刘峰、施鲲翔,2001;毕晓方,2002;裘宗舜、韩洪灵,2002)。2004年后,国内关于信息透明度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多数学者采用了规范研究的方法研究透明度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等方面,相对说来,实证研究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由于现有相关的实证研究缺乏严格的经验检验,得出的结论缺少说服力,也得出了诸多相互矛盾的结论。比如,同为审计质量的研究,部分学者认为“四大”或“十大”提供了较高的审计质量(蔡春等,2005),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四大”的质量与非“四大”的审计质量并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刘峰、周福源,2007)。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研究选择变量的不同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不同,得出了不相同的结果。因此,结合我国特定的制度背景,在未来的研究中,在加强实证研究的同时,应特别注重研究变量的合理选择。
(二)建立综合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赵晶晶(2011)以2000—2010年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透明度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样本,按Bushman提出的5要素对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得出目前透明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外审与政府作用以及公司治理层面,而公司财务状况、公司特质、信息披露动机、市场监管、会计准则与信息透明度关系的研究较少。即便是公司治理层面,较多研究也是集中在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方面,很少有学者将监事会和管理层激励考虑在内。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环境和特定的制度背景,从不同角度研究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应是改善公司信息透明度现状的有效思路。由于现有研究多为针对个别或部分因素研究公司信息透明度,忽略了公司信息透明度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形成对公司信息透明度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理论框架。根据系统理论,如果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一个系统,则系统就会表现出突变行为,系统总体特征就会与个体之间相互独立时表现的特征有本质差异。我国现有会计信息是一个系统的综合输出产物,其透明度体现了公司内外部不同影响因素的相互牵制和共同作用。因此,借鉴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所有影响因素置于一个综合框架中,分析主导因素,确定每个因素对系统的影响权重,建立综合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以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为基础来构建指数衡量公司信息透明度
影响因素的研究决定了信息透明度的衡量,透明度的度量结果又进一步说明相关因素对透明度的影响程度。目前,许多学者以强制性信息披露情况来衡量透明度。比如:深交所发布的考核办法注重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部分的执行情况,而国内关于信息透明度的研究多数采用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透明度的衡量指标(崔伟和陆正飞,2008;张程睿,2008等)。也有部分研究以自愿性信息披露来衡量透明度(崔学刚,2004;李争争等,2011)。在衡量透明度的程度上,无论是强制性披露还是自愿性披露,现有文献的研究多数是根据财务报告中信息披露数量或频率衡量透明度,其核心思想是公司披露的信息数量越多,透明度越高。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国内外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往往对投资者无关紧要的信息进行连篇累牍、拖泥带水的报告,而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关键信息却惜墨如金,投资者受到超载的、无关紧要的信息影响,往往做出不合理的决策。可见,仅以信息披露的数量来衡量公司信息透明度是存在缺陷的。因此,以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为基础来构建指数衡量公司信息透明度是未来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毕晓方.论契约观下的会计透明度[J].财会月刊,2002(12):12—13.
[2] 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5(2):3—10.
[3] 崔学刚.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4(8):72—80.
[4] 崔伟,陆正飞.董事会规模、独立性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2):22—27.
[5] 杜兴强,温日光.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一项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07(1):122—133.
[6] 李豫湘,付秀明,彭聪,李黎明.中国公司治理与自愿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142—145.
[7] 李争争,张天西,余良宇,雷强.公司自愿信息披露透明度研究——基于披露方式的博弈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1(7):18—20.
[8] 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J].会计研究,2007(3):79—87.
[9] 毛丽娟.会计透明度影响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0]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2):63—74.
[11] 裘宗舜,韩洪灵.会计透明度及影响会计透明度实现的三个梯次[J].上海会计,2002(5):3—5.
[12] 谭劲松,宋顺林,吴立扬.公司透明度的决定因素——基于代理理论和信号理论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0(4):26—33.
[13] 王艳艳,陈汉文.审计质量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检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4):9—15.
[14] 王跃堂,朱林,陈世敏.董事会独立性、股权制衡与财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8(1):55—62.
[15] 魏明海,刘峰,施鲲翔.论会计透明度[J].会计研究,2001.(9):16—20.
[16] 杨之曙,彭倩.中国上市公司收益透明度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4(11):62—70.
[17] 杨忠海.财务报告透明度计量方法述评[J].会计之友,2010(9):32—35.
[18] 赵晶晶.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透明度的研究综述[J]..财政监督,2011(8):38—39.
[19] 张程睿,王华.公司信息透明度:经验研究与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2006(12):54—60.
[20] 张程睿.公司透明度的决定机制——基于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1—48.
[21] 钟伟强.自愿披露与公司治理——一项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管理科学[J]. 2006(3):81—89.
[22] Ball,Kothari and Robin,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the properties of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2000(29):1—51.
[23] BernardRaffournier,The determinants of voluntary financial disclosure by Swiss listed companies[J].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1995(2):261—280.
[24] Beasley,Mark.S.,An Ex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Board of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10):443—465.
[25] Cooke,T.E. The impact of size,stock market listing and industry type on disclosure in the annual reports of Japanese listed companies[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92,22(87):229—237.
[26] Eng,L.L.,and Y.T.Mak,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3(22):325—245.
[27] Forker,J.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sclosure quality[J].Accounting andBusiness Research,1992,bl.26(2):175—192.
[28] Healy and Palepu K.,Information asymmetry,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2001(31):405—440.
[29] Healy P.M,J.M.Wahlen,A review of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9 (13):365—383.
[30] Jensen.M.and Meekling,W,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1976(3).
[31] Klein,The effect of estimation risk on optimal Portfolio choi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2(3):215—231.
[32] Leuz,C.,D.Nanda,and P.D.Wysocki,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505—527.
[33] Mitchell,J.D.,C.W.L Chia and A.S.Loh,Voluntary Disclosure of Segment Information: Further Australian Evidence[J].Accounting and Finance,1995(35):1—16.
[34] Robert M.Bushman,Joseph D.Piotroski and Abbie J.Smith,What Determines Corporate Transparen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4(4):207—252.
[35] Ruland, W., Tung, S., George, N.E.,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closure of managersforeca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3):710—721.
[36] Schadewitz & Blevins, Major determinants of interim disclosure in an emerging market[J].American Business Review,1998,16(1):41—55.
[37] Shieifer & Vishny.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7(2):737—783.